§10.1 通货膨胀概述
§10.1.1 通货膨胀的定义
1.马克思主义的货币理论。所谓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纸币发行过多,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是纸币流通。其次是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2.西方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的定义。现代货币主义者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起因于货币量的急剧增加超过了生产的需要……"。新自由主义者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是指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这种增长合乎规律的导致物价上涨。萨缪尔森认为,通货膨胀的意思是:物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普遍上升的时期。
3.现实经济生活中通货膨胀的定义:因流通中注入货币过多而造成货币贬值以及总的物价水平不同形式的(公开的或隐蔽的)持续上升的过程。
§10.1.2通货膨胀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标准,通货膨胀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通货膨胀的程度不同划分为:
(1)温和的通货膨胀,又称爬行的通货膨胀或不知不觉的通货膨胀。
(2)恶性通货膨胀,又称极度通货膨胀或无法控制的通货膨胀。
(3)跑马式的通货膨胀,也称快步小跑式通货膨胀。
2. 按表现形式不同划分为:
(1)隐蔽的通货膨胀,又称压制型通货膨胀或被遏制的通货膨胀。
(2)公开的通货膨胀,又称开放式的通货膨胀。
3. 按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不同划分为: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3)结构型通货膨胀。
(4)混合型通货膨胀。
(5)财政赤字型通货膨胀。
(6)国际传播型通货膨胀。
§10.1.3 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
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是通过通货膨胀率这一指标来衡量的。通货膨胀率的计算公式为: 当期通货膨胀率 =(当期价格水平-上一期价格水平)/上一期价格水平 100%,价格水平高低则是通过各种价格指数来衡量的,世界上较为流行的价格指数有以下三种:
1. 消费物价指数(CPI,consumer price index)
2.批发物价指数(WPI,wholesale price index)
3.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减指数(GNP deflator)
一般说来,在衡量通货膨胀时使用最普遍的是消费物价指数。
§10.2通货膨胀成因
§10.2.1需求拉上说
该理论认为当经济中总需求扩张超出总供给增长时所出现的过度需求是拉动价格总水平上升、产生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通俗的说法就是"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使得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超出了在现行价格下可得到的供给,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根据引起总需求增加的原因,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又可分为三种类型:
(1)自发性需求拉上型,其总需求的增加是自发性的而不是由于预期的成本增加;
(2)诱发性需求拉上型,主要是由于成本增加而诱发了总需求的增加;
(3)被动性需求拉上型,由于政府增加支出或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了总需求,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10.2.2成本推进说
该理论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源不在于总需求的过度,而是在于总供给方面产品成本的上升。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商品的价格是以生产成本为基础,加上一定的利润而构成。因此生产成本的上升必然导致物价上升。
成本推进说还进一步分析了促使产品成本上升的原因,指出在现代经济条件中,有组织的工会和垄断性大公司对成本和价格具有操纵能力。工会要求提高工人的工资,企业则会因人力成本的加大而提高产品价格以转嫁工资成本的上升,而在物价上涨后工会又要求提高工资,再度引起物价上涨,形成工资-物价的螺旋上升,从而导致"工资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垄断性大公司为了获取垄断利润也可能认为提高产品价格,由此引起"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
§10.2.3供求混合推进说
现实生活中,需求拉上的作用与成本推进的作用常常是混合在一起的。因此人们将这种总供给和总需求共同作用情况下的通货膨胀称之为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
当总需求增加时,物价的上涨导致生产成本的相应提高,必然会使总供给减少,为保持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政府不得不增加支出,总需求再次增加,从而形成由需求冲击开始的物价螺旋式上升的通货膨胀。与其相类似地也可能发生由供给冲击开始的通货膨胀。当发生一次性成本推进型的物价上涨时,如果需求并不增加,通货膨胀则不会持久。但如果供给的减少导致政府为避免经济下降和失业增加而扩大需求,则必然发生持续性的通货膨胀。
§10.2.4 部门结构说
该理论认为即使整个经济中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由于经济部门结构方面的变动因素,也会发生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即所谓"结构型通货膨胀"。结构说的基本观点是,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部门结构的某些特点,当一些产业和部门在需求方面和成本方面发生变动时,往往会通过部门之间的相互看齐的过程而影响到其他部门,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这种结构型通货膨胀可分为三种情况:
1. 需求转移型。由于经济各部门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一部分需求会转向其它部门,但劳动力和生产要素却不能及时转移,因此需求增加的部门因供给不能满足需求会使工资和产品的价格上涨。
2. 外部输入型。对于小国经济而言,外部通货膨胀会通过一系列机制传递到其开放性部门,使其通货膨胀率向世界通货膨胀率看齐,从而导致全面性通货膨胀。
3. 部门差异型。一国不同的经济部门之间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有差异的,而各部门之间的货币工资的增长却存在互相看齐的倾向。
§10.3 通货膨胀的效应与调控
§10.3.1 通货膨胀经济效应的两种观点
关于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两种观点:促进论与促退论。
1.通货膨胀促进论
(1)凯恩斯的"半通货膨胀"论。凯恩斯认为货币数量增加,在实现充分就业前后,所产生的效果不同。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之前,货币量增加可以带动有效需求增加。也即,在充分就业之前,增加货币既可提高单位成本,又可增加产量。当经济实现充分就业之后,增加货币量就产生了显著的通货膨胀效应。此时的通货膨胀才是真正的通货膨胀。
由于在凯恩斯的理论中,充分就业是一种例外,非充分就业才是常态,因此,增加货币数量只会出现利多弊少的通货膨胀。
(2)新古典学派的促进论。这一学派认为,通货膨胀通过强制储蓄,扩大投资来实现增加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当政府财政入不敷出时,常常借助于财政透支解决收入来源。如果政府将膨胀性的收入用于实际投资,就会增加资本形成,而只要私人投资不降低或降低数额不小于政府新增数额,就能提高社会总投资并促进经济增长。
(3)收入在政府与私人部门的再分配与通货膨胀促进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建设基础设施、扶植新兴产业的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等都依赖于政府的投资,而政府筹资主要包括政府本身的储蓄,举借内债和外债。通过货币扩张或通货膨胀政策,使政府储蓄倾向高于私人部门平均的储蓄倾向,因此,通货膨胀时,政府占收入的比率增加,社会的储蓄率提高,有利于经济增长。
促进论认为,通货膨胀是政府的一项政策,政府可以获得直接利益,获利大小完全取决于政府调控经济水平的高低。政府应努力提高自己的管理技能,最大限度的发挥通货膨胀的积极作用,并把它带来的经济利益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2. 通货膨胀促退论
(1)通货膨胀降低储蓄。通货膨胀意味着货币购买力下降,减少了人们的实际可支配收入,从而削弱了人们的储蓄能力,造成本币贬值和储蓄的实际收益下降,使人们对储蓄和未来收益产生悲观预期,为避免将来物价上涨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人们的储蓄意愿降低,即期消费增加,致使人们的储蓄率下降,投资率和经济增长率降低。
(2)通货膨胀降低投资。首先,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从事生产和投资的风险较大,而相比之下,进行投机却有利可图。其次,投资者是根据投资收益预期而从事投资的,在通货膨胀环境中,由于市场价格机制失去了所有的调节功能,投资者无法做出投资决策,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使经济效率大大下降。最后,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成本中的很大一部分转变成了利润,这种虚假利润也被政府征税,因此企业未来发展的资金将会下降。
(3)通货膨胀造成外贸逆差。本国通货膨胀率长期高于他国,一是使本国产品相对于外国产品的价格上升,从而不利于本国的出口,并刺激了进口的增加。二是使国内储蓄转移到国外,导致外汇外流,本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给本国经济增长带来压力。
(4)恶性通货膨胀会危机社会经济制度的稳定。当发生恶性通货膨胀时,价格飞涨,已经不能再反映商品供给和需求的均衡,信用关系也会产生危机。这样就会危及社会经济制度的稳定,甚至令其崩溃。
§10.3.2 通货膨胀的社会效应
1.通货膨胀对就业的影响。通货膨胀可能带来就业的增长。菲利普斯曲线就是用来反应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关系的一种曲线。 (www.xing528.com)
第一阶段,斜率为负的菲利普斯曲线。1958年,菲利普斯发现货币工资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一种比较稳定的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即在失业率较低的时期,货币工资上涨得较快,而在失业率较高的时期,货币工资上涨得较慢,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替代关系。
第二阶段,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失业与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新现象,弗里德曼认为,未被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率将导致失业率下降,即在这一时间间隔中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但是,这种情况只是短期的。因为人们一旦发现实际通货膨胀率超过预期的通货膨胀率时就会调整自己的通货膨胀预期。此时工人就会发现实际工资并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于是他们便要求进一步提高工资;而企业也发现自己产品的相对价格并未提高,于是拒绝提高货币工资的要求,并且压缩减少生产规模,解雇原先多雇的工人。这样,失业率就会回到自然失业率水平。
第三阶段,斜率为正的菲利普斯曲线。20世纪70年代以来,尤其是自1973年以来,西方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出现了高通胀与高失业同时并存的现象,即滞胀现象。滞胀现象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斜率为正值。此时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再次受到严峻的考验。虽然经济学界曾有不少人试图解释这一现象,但至今仍未能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2. 通货膨胀对财富和收入再分配的影响。由于社会各阶层收入来源各不相同,因此,在通货膨胀时期,总有一些人的收入水平会提高,财富会增加,有些人的收入水平会降低,财富会减少。这种由通货膨胀造成的收入再分配就是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一般来讲,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任何有固定支付合同的双方不能对通货膨胀做出理性预期,那么支付双方之间就会发生这种财富和收入的再分配;如果双方能对通货膨胀做出理性预期,那么这种再分配效应就不再存在。
3. 恶性通货膨胀与经济社会危机。当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超过一定限度时会形成恶性通货膨胀,使正常的生产经营难以进行。在物价飞涨时,产品销售收入往往不足以弥补必要的原材料,在物价迅速上涨的过程中,地区之间的上涨幅度不均衡是必然现象,这就会造成流通秩序的紊乱,迅速上涨的物价,使债务的实际价值下降,如果利息率的调整难以弥补由物价上涨所造成的货币债权损失,正常信用关系也会极度萎缩,引发经济社会危机。 恶性通货膨胀会引起突发性的商品抢购和挤兑银行风潮。它所造成的收入再分配和人民生活水准的急剧恶化则会导致阶级冲突的加剧,结果往往是政治动荡。 最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会危及货币流通自身:纸币流通制度不能维持,金银贵金属会重新成为流通、支付的手段,经济不发达地区则会迅速向经济的实物化倒退。因此,各国政府在未遇特殊的情况下,总是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自己的施政目标。
§10.3.3 通货膨胀的治理
各国政府将控制和治理通货膨胀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提出了治理通货膨胀的种种对策措施。
1.宏观紧缩政策。
(1) 紧缩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又称为"抽紧银根",即中央银行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量的办法,提高货币的购买力,减轻通货膨胀压力。具体政策工具和措施包括:
②提高贴现率和再贴现率;
③提高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
(2) 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消减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的办法来治理通货膨胀。消减财政支出的内容主要包括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 紧缩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是为了从需求方面加强管理,通过控制社会的货币供应总量和总需求,实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3)收入指数化政策又称指数连动政策,是指对货币性契约订立物价指数条款,使工资、利息、各种债券收益以及其他货币收入按物价水平的变动进行调整。
§10.4 通货紧缩
§10.4.1 通货紧缩的定义
通货紧缩的定义,国内外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是指物价的普遍持续下降的现象。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通货紧缩是一种宏观经济现象,其含义与通货膨胀正好相反。
第二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是物价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与此相伴随的是经济衰退。
第三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是经济衰退的货币表现,因而必须具有三个特征:
(1)物价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
(2)有效需求不足、失业率高;
(3)经济全面衰退。
通货紧缩以其程度不同,可分为轻度通货紧缩、中度通货紧缩和严重通货紧缩三类。通货膨胀率持续下降,并由正值变为负值,此种情况可称为轻度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率负增长一年且未出现转机,此种情况可视作中度通货紧缩;中度通货紧缩继续发展,持续时间达到二年以上,或物价降幅达到两位数,此时就是严重通货紧缩。
§10.4.2 通货紧缩的原因
1.通货紧缩与货币政策有关。当通货膨胀问题得到解决以后,如果中央银行继续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使大量商品流向货币,就可能产生物价的持续下跌,导致通货紧缩。
2.通货紧缩与财政政策有关。政府为了预防通货膨胀或为了降低财政赤字,而采取了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大量消减公共开支,减小转移支付,从而减小了社会总需求,加剧商品和劳务市场的供求失衡。这样就可能促进通货紧缩的形成。
3.通货紧缩与科技创新有关。科技进步与创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放松管制使生产成本下降,造成了生产能力过剩。在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下物价下跌不可避免。如果这种供大于求的情况不能到及时调整而持续存在,则物价下跌的趋势也会相应持续下去,这样就会出现通货紧缩。
4.通货紧缩与汇率制度有关。如果采取钉住强币的汇率制度时,货币币值高估,则会导致出口下降,加剧国内企业经营困难,促使消费需求趋减,出现物价的持续下跌。同时其他国家货币的大幅贬值,也会造成货币国家的商品的大量流入,进一步加大国内物价的持续下跌态势。
5.通货紧缩与金融体系的低效率有关。如果金融机构不能对贷款项目进行风险识别,那么就可能造成滥放贷款,不良贷款比重增加,也可能不愿意贷款或片面提高贷款利率以作为承担风险同的补偿,从而形成信贷萎缩。
§10.4.3通货紧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1. 对储蓄和消费的影响。通货紧缩意味着在名义利率不变的条件下、实际利率会上升,从而会刺激储蓄的增长;同时,通货紧缩意味着货币购买力的上升,货币购买力上升对储蓄增长会形成刺激。因此,通货紧缩仍会促进储蓄的增长。
通货紧缩对消费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方面在出现了通货紧缩的条件下,货币购买力会上升,刺激消费者消费、另一方面、由于货币购买力上升,会形成储蓄对消费的挤压,并且,消费者会形成价格下降预期,从而消费增长下降。
2. 对投资的影响。此处投资乃指实质性投资。
通货紧缩促进投资增长的主要途径是:
(1)投资品价格下降.投资成本下降;
(2)工资率增长下降,劳动成本下降。
通货紧缩促使投资下降的主要途径是:
(1)产品销售价格下降、利润率下降;
(2)产品销售困难、影响企业资金周转;
(3)资金供应紧张、筹集投资资金困难;
(4)贷款实际利率上升,投资成本上升;
(5)市场前景预期悲观,投资意愿下降。
通货紧缩对投资增长的影响的性质取决于上述两方面影响的净影响。
3.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出现通货紧缩的条件下,企业所面临的是产品销售困难和产品销售价格的下降,这会使企业削减生产,必导致产量下降,因而导致经济增长下降。
4. 对生产能力利用状况的影响。由于通货紧缩导致企业削减生产,就会使已有的物质生产能力的利用率下降,导致生产能力的闲置和浪费增加。
5. 对居民劳动收入增长的影响。通货紧缩导致企业削减生产、减少投资,从而导致劳动力需求减少,由此会导致工资收入增长下降。
6. 对财富分配和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在通货紧缩过程中,不同种类的财富的市场价值的下降和不同的人的收入的下降幅度并不相等,这样通货紧缩便要改变财富分配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
7. 对金融业(指商业银行)的影响
(1) 对银行负债的影响。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名义利率不变,实际利率上升,银行的利息负担因此而加重,因此通货紧缩会增加银行的实际债务负担。
(2) 对银行资产的影响。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名义利率不变,实际利率会上升,这是有利于银行的。但问题在于,由于银行的主要资产是贷款,通货紧缩对银行资产的安全性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为通货紧缩会增加违约风险,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下降,资产的风险性增加,从而会降低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由此导致银行收缩资产业务和,对银行收益增长不利。并且,在出现通货紧缩的条件下,居民收入减少,居民的存款支取会增加,银行面临的支付压力就会相应增加,出现支付危机的可能性增加。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通货紧缩会使金融业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增加,会增加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不利于金融业的稳定发展。
§10.4.4 通货紧缩的治理
治理通货紧缩的政策是综合性的,可归结为几个方面:
1.实行积极的货币政策。实行积极的货币政策,就要求中央银行及时做好货币政策的微调,适时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实际利率,密切关注金融机构的信贷行为,通过灵活的货币政策促使金融机构增加有效贷款投放量,以增加货币供给。
2.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意味着扩大财政支出,而且还要优化财政支出的结构,以增大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扩大财政支出,可以发挥财政支出在社会总支出中的作用,弥补个人消费需求不足造成的需求减缓,起到"稳定器"的作用。优化财政支出的结构,使财政支出能最大限度的带动企业和私人部门的投资,以增加社会总需求。
3.优化供给。导致通货紧缩的一个主要因素在于总需求严重不足,解决总需求不足除了刺激总需求外,一个更为重要的措施是优化供给,优化供给可以引发新的需求,带动需求增加,从而实现刺激需求的目的,调节需求的不足。
4.增加汇率制度的灵活性。增强汇率制度的灵活性,可以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促使国内价格回升,降低实际利率预期脱通货紧缩的陷阱,因此,要努力通过汇率凋整,使我国经济摆脱通货紧缩的困境。
5.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通货紧缩的情况下,金融机构稳健性已经受到严峻挑战,迫切需要提高金融机构的信用,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的信用,为此,应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出发,提高金融机构的抵抗风险的能力,增强金融机构的稳健性,为金融机构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高度统一提供条件。
最后,为了有效治理通货紧缩,还要配合使用微观经济政策,如调整经济结构,刺激居民消费等,确保物价回升到一个合理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