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银行考试笔试精讲-利息与利率内容解析

银行考试笔试精讲-利息与利率内容解析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2 利率及其种类§3.2.1 利率的含义利息率,简称利率,是借贷期内利息额对本金的比率。官方利率是指由货币管理当局确定的利率。2.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固定利率是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利率水平保持不变的利率。3.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4.一般利率与优惠利率。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因此,利息率的变化范围是在零与平均利润率之间。

银行考试笔试精讲-利息与利率内容解析

第3章   利息和利息率 

§3.1  利息及其计算 

§3.1.1  利息的本质

1.西方经济学家们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为"节欲论";第二种观点为"时差利息论"。第三种观点为"流动性偏好论"。总之,在西方经济学家们看来,利息是对放弃货币的机会成本的补偿。 

2.马克思的观点:利息是使用借贷资金的报酬,是货币资金所有者凭借对货币资金的所有权向这部分资金使用者索取的报酬。马克思的利息理论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资本所有权与资本使用权的分离是利息产生的经济基础。    

(2)利息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3)利息是借贷资本的"价格"。  

§3.1.2 利息的计算 

1.单利和复利 

(1)单利就是不管贷款期限的长短,仅按本金计算利息,当期本金所产生的利息不计入下期本金计息的计算方法。 

(2)复利是一种将上期利息转为本期本金一并计息的计算方法。  

(3)复利反映利息的本质特征。 

(4) 我国的利息计算。 

(5)制定利率应遵循的原则。 

2.现值与终值 

经济学上,将现在的货币资金价值称为现值,将现在的货币资金在未来的价值称为终值。现值与终值是相对而言的,而且二者可以相互换算,但换算是通过复利方法来完成的。 

§3.2 利率及其种类 

§3.2.1  利率的含义 

利息率,简称利率,是借贷期内利息额对本金的比率。

§3.2.2 利率的种类 

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利率有多种划分方法。 

1.市场利率、官方利率与公定利率。它是按利率的决定主体不同来划分的。

市场利率是指由资金供求关系和风险收益等因素决定的利率。 官方利率是指由货币管理当局确定的利率。 

公定利率是指由金融机构或行业公会、协会(如银行公会等)按协商的办法所确定的利率。 

2.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它是按资金借贷关系存续期内利率水平是否变动来划分的。 固定利率是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利率水平保持不变的利率。 

浮动利率是指在借贷关系存续期内,利率水平可随市场变化而定期变动的利率。 

3.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它是按利率水平是否剔除通货膨胀因素来划分的。 

名义利率,是指没有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即包括补偿通货膨胀风险的利率。     

实际利率,是指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即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息率。  

4.一般利率与优惠利率。它是按金融机构对同类存贷款利率制定不同的标准来划分的。后者的贷款利率往往低于前者,后者的存款利率往往高于前者。贷款优惠利率的授予对象大多为国家政策扶持的项目,存款优惠利率大多用于争取目标资金来源。 

5.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它是按借贷期限长短来划分的,通常以1年为标准。凡是借贷期限满1年的利率为长期利率,不满1年的则为短期利率。     

§3.2.3 决定和影响利率因素的一般分析 

决定和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平均利润率。 

2. 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 

3. 预期通货膨胀率。 

4.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5. 国际收支状况。 

除了以上几种因素外,决定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利率水平的因素还有:借贷期限长短、借贷风险大小、国际利率水平高低、一国经济开放程度、银行成本、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经济周期等,都会对一国国内利率产生重要影响。    

§3.3 利率的决定理论

§3.3.1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马克思指出,利息是贷出资本家从借入资本的资本家那里分割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因此,利息率的变化范围是在零与平均利润率之间。利润率决定利息率,从而使利息率具有以下特点: 

1.随着技术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平均利润率有下降趋势,因而也影响平均利息率有同方向变化的趋势。 

2.平均利润率虽有下降趋势,但这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平均利息率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由于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两类资本家对利润分割的结果,因而使利息率的决定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同时,传统习惯、法律规定、竞争等因素在利率的确定上都可直接起作用。    

§3.3.2 古典的利率理论

古典的利率理论认为,利率决定于投资与储蓄的均衡点。投资是利率的递减函数;储蓄是利率的递增函数。投资函数与储蓄函数共同决定了一个均衡的利率水平。当储蓄大于投资时,促使利率下降;当储蓄小于投资时,促使利率上升。只有储蓄者愿意提供的资金与投资者愿意借入的资金相等时,利率才会达到均衡水平。

§3.3.3  凯恩斯流动偏好利率理论 凯恩斯认为,利率是由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的数量决定的。货币需求又基本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他认为人们流动性偏好的动机有三个,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人们持有现金从而满足其交易和预防货币需求的量与利率无关,与收入正相关;而满足投机需要的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的递减函数,与收入无关。货币的供应是外生变量,由中央银行控制。利率决定于货币的供求关系,是人们保持货币的欲望(货币需求)与现有货币数量间(货币供给)的均衡价格。

§3.3.4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

罗伯逊认为,利率是由可贷资金的需求与决定供给的。可贷资金的需求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投资需求( I ),二是货币贮藏的需求(△H )。这里影响市场利率的货币贮藏需求是当年货币贮藏的增加额。可贷资金的供给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储蓄( S ),二是货币当局新增发的货币数量和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M )。  

可贷资金理论认为,△H与I一样也是利率的递减函数;△M却不同于S,△M是货币当局调节货币流通的工具,是利率的外生变量,与利率无关。 (www.xing528.com)

可贷资金理论认为投资与储蓄决定自然利率;而市场利率则由可贷资金的供求关系来决定。均衡利率由I = S和△H =△M同时成立来决定,此时自然利率与市场利率相等。    

§3.3.5  IS-LM模型的利率决定 

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首先提出、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加以发展而形成的IS-LM模型,IS-LM分析模型,是从整个市场全面均衡来讨论利率的决定机制的。该模型的理论基础有以下几点: 

1. 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可分为两个领域,实际领域和货币领域。 

2. 实际领域均衡的条件是投资I=储蓄 S,货币领域均衡的条件是货币需要L= 货 币供给 M,整个社会经济均衡必须在实际领域和货币领域同时达到均衡时才能实现。 

3.投资是利率的反函数; 储蓄是收入的增函数。货币需求可按不同的需求动机分为两部分。其中,满足交易与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满足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反函数。货币供给在一定时期由货币当局确定,因而是经济的外生变量。 

根据以上条件,必须在实际领域找出I和S相等的均衡点的轨迹,即IS曲线;在货币领域找到L和M相等的均衡点的轨迹,即LM曲线。然后由这两条曲线所代表的两个领域同时达到均衡的点来决定利率和收入水平,此即IS-LM模型。   

从IS-LM模型我们可得以下结论:均衡利率的大小取决于投资需求函数、储蓄函数、流动偏好即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供给量。当资本投资的边际效率提高,利率将上升;当边际储蓄倾向提高,利率将下降;当交易与预防的货币需求增强,即流动偏好增强时,利率将提高;当货币供给增加时,利率将降低。    

§3.3.6  利率期限结构理论     

利率的期限结构是指不同期限的利率之间的关系,这可用债券回报率曲线来表示。 目前解释不同期限债券利率之间关系的期限结构理论主要有:

1.预期理论。预期理论(Expectation Theory)最早由费雪在1896年9月提出的最古老的、最著名的、最容易应用的、定量化的期限结构理论,在资本市场上被广泛用作利率相关证券的定价依据。其基本观点是,利率曲线的形状是由人们对未来利率的预期所决定的,因此,对未来利率的预期是决定现有利率结构的主要因素;长期利率是预期未来短期利率的函数,长期利率等于当期短期利率与预期的未来短期利率之和的平均数。

2.流动性升水和偏好理论。流动性升水或偏好理论源自于凯恩斯(1936)和希克斯(J.R.Hicks,1946)的工作,卡尔博特森(J.M.Culbertson,1957)和范·霍恩(1965)也对预期理论进行了修正。 该理论认为,由于以下两个原因,短期债券的流动性比长期债券要高:第一,短期债券到期并获得清偿的期限较短;第二,市场变化导致的价格波动比长期债券要小得多,因而更易于定价。故持有长期债券存在风险,而且债券期限越长,风险就会越大。由于存在这种不确定性,以及考虑到投资者具有短期倾向且为风险厌恶(risk a- verrx),即投资者对高流动性投资比对低流动性投资更为偏好。

3.市场分割理论。市场分割理论(market segmentation theory)首先由J.M.卡伯森在1957年提出,后经由莫迪利亚尼(Modigliani)和萨其(Suteh,1966)归纳整理发展。该理论将不同期限的债券市场视为完全独立和分割的市场。由于市场是分割的,资金不能在长短期市场上自由移动,这样,各种期限债券的利率就由该种债券的供求决定,而不受其他期限债券预期回报率的影响,亦即收益率曲线的不同形状为不同期限债券的供求差异所决定。一般说来,投资者偏好期限较短、利率风险较小的债券。

§3.4 利率的作用

§3.4.1 利率与资本积累

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的让渡就不能是无偿的,而必须是有偿的,这种有偿的手段就是利率。有了利率的存在,可使闲置资金者主动让渡资金的使用权,从而使社会能够聚集更多的资金。

§3.4.2   利率与经济调控 

各国政府及金融管理当局常常利用利率手段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     

1.利用利率可调节货币流通量,保证货币流通正常运行。     

2.利用利率杠杆可以优化产业结构。

3.国家利用利率杠杆,调节国民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更加协调健康的发展。 

4. 当国际收支不平衡时,还可以通过利率杠杆来调节。 

§3.4.3 储蓄的利率弹性和投资的利率弹性 

利率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于储蓄及投资的影响上。影响程度的大小,取决于储蓄的利率弹性与投资的利率弹性。

1.储蓄的利率弹性。利率对储蓄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利率的替代效应,二是利率的收入效应。一般来说,一个社会中总体上的储蓄利率弹性究竟是大是小,最终取决于上述方向相反的两种作用相互抵消的结果。 

2. 投资的利率弹性。影响投资变动的基本因素有二:一是利率,二是资本边际效率,即预期利润率。因此,利率变化对投资所起的作用,取决于企业对资本边际效益与市场利率的比较。 

§3.5  利率管理与利率自由化  

§3.5.1 利率管理体制的概念与类型

利率管理体制是一国经济管理体制的组成部分,它规定了金融管理当局或中央银行的利率管理权限、范围和程度。 

各国采取的利率管理体制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 国家集中管理;

(2) 市场自由决定;

(3) 国家管理与市场决定相结合。

§3.5.2 中国的利率管理体制及其变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利率体制属高度管制型:利率由国务院统一制定,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199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做出决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后,我国将形成以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为核心,以同业拆借利率为中介目标利率,各种市场利率围绕其波动的完善的市场利率体系。

§3.5.3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趋势     

从各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来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将利率提高到接近市场均衡状态的水平,保持经济、金融运行稳定;第二阶段的目标是通过扩大利率浮动范围,下放利率浮动权,以完善利率浮动机制;第三阶段的目标是通过增加金融交易品种,扩大交易规模,形成金融资产多样化,先在非存贷款金融交易中实现利率自由化,然后通过这些金融交易与银行存、贷款业务的竞争,促使银行先放开贷款利率,再放开存款利率,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 

中国人民银行提出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次序,那就是:先外币,后本币;先农村,后城镇;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 近年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践: 

1. 结合中国国情,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推进货币市场的发展。 

2. 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     

3.放开外币利率。

§3.5.4 我国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 

1. 利率市场化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 

2.利率市场化是顺利实施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在要求。 

3.利率市场化是治理通货膨胀的急切选择。  

§3.5.5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具体措施 

1. 利率管理由指令性集中管理转向导向型弹性管理,逐步放松利率管制。 

2. 逐步提高利率水平,完善利率结构。

3. 健全经济主体的利益和风险机制,提高利率弹性。 

4. 为利率市场化创造一个良好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