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新编:基本派别和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新编:基本派别和形态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们的缺陷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即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三)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存在同样也有自己的深厚根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新编:基本派别和形态

三、哲学的基本派别和形态

(一)世界哲学的三大传统

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哲学传统,这就是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和作为西方哲学来源的古希腊哲学,它们都产生在人类古代文明的繁荣时期,即公元前六世纪前后。当代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如雅斯贝尔斯、帕森斯把这一时代称作“轴心时代”或“哲学的突破”。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创立了儒家孟子荀子对儒家做了很大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最为深远的影响;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在哲学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墨家法家、名家也有丰富的哲学学说。印度最早的哲学思想见之于古老的宗教历史文献“吠陀”,特别是它的最后部分是“奥义书”。它们出现于公元前6世纪以前。后来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其中就包含了许多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哲学道理。古希腊哲学大约形成于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进入系统化时期,其主要代表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总结以前各派哲学思想,创立的哲学体系对以后西方哲学的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渊源于古代不同哲学传统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二)唯物主义经历了三个阶段或三个历史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比如说火、气、水等,这些具体的实物被看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永恒不变的“始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式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中国汉代哲学家王充的“元气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用具体实物来解释世界的本原,虽然在方向上是正确的,但总的来说都没有摆脱直观性、猜测性、朴素性的特点,这是由于当时具体科学的发展水平较低所造成的。一般来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奴隶主民主派和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武器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十六、七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洛克经验论唯物主义,欧洲大陆斯宾诺莎的唯理论的唯物主义,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以及19世纪德国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为代表。近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即原子,原子的特性就是物质的特性。近代唯物主义总结了近代具体科学的成果,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猜测性,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这是它的历史功绩。它们的缺陷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即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一般而论,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3)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既是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又是唯物的历史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武器。

(三)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

(1)客观唯心主义。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过是超个人的客观精神的产物或表现,客观精神决定物质世界的存在与发展。这种客观精神,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哲学中称作“理念”,在近代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哲学中称作“绝对理念”,我国宋代的朱熹则把它称作“理”。柏拉图宣扬的理念世界派生物质世界的“理念论”和黑格尔以“绝对理念”的辩证发展构筑的“逻辑学”都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朱熹“理在气先”的观点也具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www.xing528.com)

(2)主观唯心主义。它认为世界万物不过是人的主观感觉、经验的产物,主观意识决定物质世界的存在与发展。18世纪英国的贝克莱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奥地利的马赫说“物是感觉的复合”,美国的杜威认为“世界是我的观点,我的活动,我的经验”,我国宋代的陆九渊讲“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朝的王守仁则说“天下无心外之物”,这些命题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命题。

(四)哲学产生的根源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对立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

唯物主义哲学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它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有深厚的基础。人们在每日每时进行的生活实践和生产实践中经受着成功和失败,从中也认识到外部世界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体会到周围的自然事物都有固有的规律,因而有了面向自然界的客观态度,这些唯物主义的萌芽经过思想家们的理论概括,发展成为唯物主义哲学。在阶级社会中,各个时代的进步阶级和集团,由于其利益与社会发展客观趋势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一致性,因而要求如实地反映世界的本来面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主观符合客观的原则,这就使他们一般倾向于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存在同样也有自己的深厚根源。在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规模狭小,人们对自然对自身的认识都极其贫乏。在阶级社会出现之后,由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以及政治的重要地位,产生了片面夸大人的精神生活和政治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可能性,保守的、反动的阶级或集团,总要掩盖甚至歪曲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把代表自己利益的剥削制度说成是永恒的,这便逐渐形成对社会以至于对整个世界的唯心主义解释,出现了唯心主义哲学世界观。从认识论来看,人类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过程,如果把这一过程的某一阶段同认识发展的全部历史相割裂,把认识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夸大为脱离了客观的绝对,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列宁说:“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某一方面、某一侧面、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3]一般说来,在认识过程中,如果片面地夸大理性认识及其成果,把概念、判断、推理当作不依赖于人和事物而客观存在着的东西,就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如果片面地夸大感性认识,把感觉、经验等当成惟一实在的东西,就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五)学习哲学原理离不开哲学史

哲学原理和哲学史就像东西与南北一样不可分离。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离开哲学理论学习,哲学史就会一盘散沙,迷失方向;离开哲学史学习哲学,就会内容空洞,泛泛而谈。许多大学生学习哲学原理,不知道那么多哲学问题从何而来,容易把哲学原理看成哲学家个人天才的创造。但只要学习一些哲学史知识,就能了解哲学问题产生的前因后果及其演变过程,并进而认识哲学理论和问题与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的内在关系。哲学理论是哲学史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史又是哲学思想的发展史。这叫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任何哲学教程中的理论问题,都以源远流长的哲学发展史为背景,其内容是哲学史内容的高度凝聚,而不是哲学家个人的突发奇想。从哲学史中,我们能看清哲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和演变过程,了解了这些关系,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哲学教科书所提出的问题,并寻求新的解决方法。

就目前的哲学史而言,中国哲学史特别是印度哲学史远不如西方哲学史的影响广泛。我们所学习的哲学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来自于西方世界。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接受的是西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所以,一旦在了解中华民族的哲学或其他哲学史时,容易戴上西方的有色眼镜,站在西方中心主义立场,对其他哲学进行简单的比附或曲解。这一方面与现有的中国哲学史著作有关,同时也与我们接受的哲学教育分不开。许多西方哲学家和学者,如德国的黑格尔等认为中国没有哲学,这正和我们许多人认为印度没有哲学一样,是一种偏见。我们应该以平等的眼光,通过比较研究,开阔哲学视野,力求创造出我们时代的哲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