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其他的探索
继霍华德之后,一批城市规划学家、建筑师、社会活动家对未来城市如何发展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代表性的成果有:被誉为现代建筑鼻祖的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埃提出的“明日之城市”方案(1922)和“光辉城市”方案(1931);“有机建筑”创始人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广亩城市(图1-4)。
其他的探索还有,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玛塔于1882年提出的线性城市发展理论(图1-5);20世纪20年代,首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的规划师恩温在田园城市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城市发展的卫星城理论(图1-6);现代城市研究和区域规划的理论先驱者英国社会学家、生物学家格迪斯认为城市的成长和发展要强调人与环境、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把城市现状和地方经济、环境发展潜力与限制条件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而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则把格迪斯的思想进一步推向深入,从而形成了对城市及其所在区域的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理论。
图1-4 广亩城市规划平面
图1-5 线性城市规划平面
此外,在城市发展理论方面比较有影响的还有城市有机疏散发展理论。芬兰裔的美籍建筑师埃罗·沙里宁在他1942年出版的《城市,它的生长、衰退和将来》一书中提出了城市有机疏散的发展理论,其理论主张是通过“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集中”和“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这两种组织方式,使原先的密集城市得以实现有机疏散。城市有机疏散发展的思想成为西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城市功能与空间重组的重要理论基础,芬兰大赫尔辛基规划(图1-7)、丹麦哥本哈根的拇指状规划(图1-8)、华盛顿放射长廊规划等都是有机疏散发展理论的集中体现(图1-9)。
图1-6 卫星城理论模式
(www.xing528.com)
图1-7 赫尔辛基规划
图1-8 哥本哈根拇指状规划
上述这些对城市发展进行反思和探索的思想或方案的特点可总结如下。
图1-9 华盛顿的放射状长廓规划
(1)都是针对城市发展中某一方面的问题所提出的,缺乏对整个城市系统即城市经济、社会、自然的全面研究。例如,勒·柯布西埃的“明日之城市”和“光辉城市”针对城市的功能和交通问题;索里亚·玛塔的线性城市以城市运输问题为基础;卫星城理论关注的是如何把大城市密集的人口和工作岗位疏散到卫星城中。
(2)都是以某一国家、地区为研究的原型而构建相应的城市发展模式,缺乏普适性。典型的例子是广亩城市。广亩城市建立在美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的独特环境之中,反映了人们对现代城市环境的不满和对工业化之前的人与环境相对和谐状态的怀念情绪。其思想基础是:希望保持赖特所熟悉的,19世纪90年代左右在威斯康星州那种拥有自己宅地的移民们的庄园生活。尽管在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的一些州曾把“广亩城市”思想付诸实践,但可以肯定的是,脱离美国独特的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经济发达、汽车普及、国土辽阔),广亩城市是无法复制的。
(3)都没有获得世界的广泛认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缺乏持久的生命力。这些城市发展思想或模式都产生于高度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广大的非工业化、非城市化的非发达国家而言,这些思想或模式尽管具有可供借鉴的积极意义,但并不能可以直接拿来用。例如,卫星城理论到了城市人口增长率较高的非发达国家后,反而造成了大城市空间发展的“摊大饼”现象,进一步加剧了这些国家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