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山西省志·军事志:揭秘耸立在山西大地的军事丰碑

山西省志·军事志:揭秘耸立在山西大地的军事丰碑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耸立在山西大地的“军事丰碑”——读《山西省志·军事志》2010年“五一”劳动节前后,有幸阅读《山西省志·军事志》。《山西省志·军事志》十分注意本地特色,特别是在各编的章、节、目编写中,采用了翔实的珍贵资料,更加充分反映了地方特色。《山西省志·军事志》除严格按照要求,除撰写人物传、英名录和职官表,还特别增加了“英模谱”一章。

山西省志·军事志:揭秘耸立在山西大地的军事丰碑

耸立在山西大地的“军事丰碑”——读《山西省志·军事志》

2010年“五一”劳动节前后,有幸阅读《山西省志·军事志》。该志由中华书局于2009年12月出版,它是《山西通志·军事志》(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的续志。通读之后,深感全志资料鲜活、地域特色彰显、语言朴实通畅、图文并茂,可谓“书藏山西千秋史,志存太行百万兵”,是耸立在山西大地上的一座军事丰碑。

一、着眼续修,谋篇布局巧安排

《军事志编纂工作规定》明确提出,军事志内容要有本地区的“军事领域历史和现状的综合记述”,“军事环境、军事组织、军事活动、军事人物等情况要分类记述”,“军事领域的大事记、内容索引、各种图表等附录”。《山西省志·军事志》在体裁上既着眼续修,又兼顾前志,经过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梳理,科学分类,以注记、照片和表格等形式进行记述。《山西省志·军事志》共10编,前有“概述”,后有“附录”和“索引”,其观点明确、内容翔实,覆盖了本省的军事领域。

(一)增添篇章,突出重点

鉴于前志缺少“军事地理”和“军事人物”篇,在这次续修中增加了“军事环境”“人物”两编,使得《山西通志·军事志》有头有尾,记述内容更加完整、充实。特别是增加的“军事环境编”,用言简意赅的语言高度概述了山西省的地理环境,充分体现山西地域特色,展现出人类在山西省进行军事活动的平台,对研究历代军事活动和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提供了参考资料。增加的“人物编”,分古代、近代和现代对山西省的军事历史发展起过积极作用的军事人物,给予客观记述。同时,对历史上起过负面作用的人物做了适当记述,使志书更加丰满。

(二)补充内容,记述更完整

第一部《山西通志·军事志》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记叙的,缺少古代(1840年前)的战事内容。在这次续修中,补充了“山西古代军事”,并作为第二编重点加以记述,使内容更加完整。用大量篇幅记述了从先秦至明清的军事组织和重要战事,对其历代战事写得尤为精彩。

二、资料翔实,地方志特色突出

《军事志编纂规定》明确指出:“军事志是全面、系统科学记述和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各地的军事历史和现状的资料性著述。”自秦汉以来,历代均编纂志书,续修志书也一直没有间断,大体都注意了本地特色。《山西省志·军事志》十分注意本地特色,特别是在各编的章、节、目编写中,采用了翔实的珍贵资料,更加充分反映了地方特色。

(一)资料比较翔实,军事环境有特色

《山西省志·军事志》在“军事环境编”中,分“地理形势”“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灾害”和“军事要地”6章记述,其内容详细,又均着眼山西省地形特点,弥补了前志不足。

(二)敢于不断创新,军事人物有突破

编者在续修过程中,把与前志衔接和独创放在同等地位去对待,在继承前志基础上,强化创新意识,而又不离“谱”(《军事志编纂细则》)。人物是志书的精髓,被誉为志中之“志”。《军事志编纂细则》对“入志人物”有明确规定。《山西省志·军事志》除严格按照要求,除撰写人物传、英名录和职官表,还特别增加了“英模谱”一章。“英模谱”章下有近60人的英模录和英模简介,彰显了“时代造就英雄”,也反映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

(三)取舍相对适宜,脉络层次清晰

全志基本上设编、章、节、目4个层次(人物除外),个别还有子目,坚持“横排门类,纵写历史”,这也是对志书体例的一种具体诠释。总之,这些繁杂的资料几经编者梳理,认真取舍,将地域特色与山西军事历史有机地结合,融思想性、时代性和资料性为一体,使脉络清晰,主题突出。

三、图文并茂,书藏山西千秋史

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看来,只有编纂者具有德、才、学、识,才能面对大量的史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析综合,不为势力所趋。他在《史德》一书中,写到著书立说者应有“纯正的心术”。他说:“才、学、识三者,得一不易,而兼三尤难。……史所贵者义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章氏遗书·文史通义·方志略例》卷一四)《山西省志·军事志》按照横排门类、详略适当的原则,略写共性,突出个性,图照与记述相得益彰,编者始终不离开山西省军事历史上主要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这个主题,这是《山西省志·军事志》的又一大特点。

山西省“左枕太行之麓,右跨黄河之滨”,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看到《山西省志·军事志》,就好像看到太行山麓、吕梁山脉和黄河天堑以及黄土高原。《山西省志·军事志》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存真求实,记述内容客观、全面和准确。全志除前面15页彩页外,还有山西省地形图和山西省交通图,同时在各编中随文入志的还有60余幅照片,增大照片入志比重,留下了当代精彩画面,其时代感明显。

在“山西古代军事编”“军事组织”和“重要战事”两章中用了大量图表,特别是在“重要战事”章中还标绘了要图和示意图。其中,“北宋伐辽西路雁门之战示意图”更为形象直观。军事志除文字外,还有大量图表随文而行,这些图表真实准确,要素齐全,作为辅助手段在志书中配合文字记述,形象直观地表达了内容。图表与文字相随而行,特别是表格既节约大量文字,又使志书活泼新颖,形成方志的整体美,起到“以表补文”的作用。

“文章不是无情物”“于细微处见精神”,《山西省志·军事志》从大处着眼,落笔惊人,与续修前相比,本书中的无题小序和标题很精练。如“重要战事”篇第二节前无题序,仅用不到200字,就概述了战国魏晋时期的重要战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大国兼并,……从战国至西晋灭亡这一历史阶段,在山西发生的有一定规模的战事173次,本节选取重要战事17次。”这一段简要的节前概述,确实提纲挈领,点到为止,字里行间透露出一股才气、大气。全志章、节、目的标题很精练,基本为名词和词组,就连战事的名称也很凝练。例如,韩、赵、魏三分晋国晋阳之战、秦攻赵长平之战、东汉声讨卢芳之战等。另外,志书中每段文字,坚持做到文雅简洁,考证核实无误,编者驾驭文字的能力,也值得学习和效仿。

任何一部志书都是时代的产物,续修军事志也是如此,必须反映当前所处伟大时代及其巨大变革。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本世纪初期,改革开放的成就巨大,人民军队实施战略性转变,“打得赢”“不变质”,已成为军队两大历史性课题。《山西省志·军事志》专门设置了国防动员和国防教育两编,不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也符合未来军事发展的要求。1995年以后,全国各地均相继成立国防动员委员会,并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山西省志·军事志》把这项工作单独列出成篇,值得肯定和赞扬。其中,对国防教育、人民武装动员、交通战备记述得更加详细,充实了军事志内容。俗话讲,“风雨纵横好作诗”。军事志是一部记述武备、战争和兵要的“百科全书”,续修军事志没有更多的战事可写,写好当代的军事、政治、后勤和装备保障就显得十分重要。

四、衔接紧密,突出续志新特点

续志非常强调与前志衔接,衔接是续志的前提,没有前志的源头,“续”就无从谈起,连续和衔接是续修地方志的一个基本要求。续志记述的内容,主流是连续和衔接;续志记述的体例,多侧重体现独立成志的风格,在独立性与完整性上做文章。历史上的续修,多数为增补前志所缺漏,续修近事。续志是一定断限内的断代志,不同于统合古今的新修或重修,不应重复记载前志所记内容。笔者认为,广义上的续修是在第一次修志之后,凡再次修志,无论以何种形式(重修、新修、增修),均可视为第一次志书的延续。新修、重修与续修主要取决于前志质量。新修、重修是在否定前志前提下,一改前志体例,重新设纲立目;而续修是在肯定前志基础上,接续前志下限,连续撰写新人、新事。显然,《山西省志·军事志》注意了与前志的连续和衔接。《山西省志·军事志》在与前志衔接关系上处理得比较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继承前志体例

笔者在审查第二轮军事志时发现,一些单位在续志上缺乏连续和衔接性。特别是具体负责第一轮军事志编修的同志,因年事高已离开岗位,大部分骨干也相继调离,新增骨干较多。因此,他们缺乏研究前志的合理性,致使志书缺乏衔接性。《山西省志·军事志》与前志都是以“概述”开篇,以“大事记”为经,以“志”为纬,“附录”殿后,图表穿插其中,后设“索引”。总之,述、记、志、传、图、表、录俱全。为搞好衔接,《山西省志·军事志》在各编、章、节中,增加一段承前的概括和引言,以使前志与续志相吻合。同时,增加的军事人物坚持“生不立传”和“以事系人”的原则,较好地处理了逝世人物和现职军事人物问题,无妄加评论内容,弥补了前志不足(受《山西通志》统一规定所限),这一点在“人物传记”章中体现得更好一些。

(二)重视志书内容连续

形式、内容和价值是质量的体现,决定志书的生命力。《山西省志·军事志》的编者对“民兵预备役部队”“兵役”“国防动员与国防教育”“人民防空”等编,高度重视内容连续,其编纂很有特点,做到详略得当。例如,在“民兵预备役部队”编中,下设“领导体制”“民兵建设”“预备役部队建设”“民兵预备役人员参加两个文明建设”4章,章下各节内容都与前志紧密联系,这样就使民兵预备役部队的主要活动得到完整反映。在“民兵预备役人员参加两个文明建设”一章中不忘细节描述,其“存史、资治、教化”作用毋庸置疑。编纂者从山西省的军事活动实际出发,紧紧把握国防后备力量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对预备役部队和民兵记述更加详细,记述近30年的发展和变化,脉络清晰、资料鲜活。特别是对全省民兵抢险救灾情况的记述,彰显山西民兵功绩,具有明显地域特色。

(三)把握时间上的衔接

《山西通志·军事志》的上限为1840年,即从中国近代史开始,下限为1985年。而《山西省志·军事志》上限为1978年,下限为2005年。其中,两部志书之间有8年的交叉,作为续修志书很有实际意义。因为从1978年开始就孕育着改革开放,续修军事志把整个改革开放都包括进来,所记述的活动给人以完整的感觉,其内容各有所侧重。

(四)对《山西通志·军事志》进行补记、勘误(www.xing528.com)

在《山西省志·军事志》“附录”中,编者增加了“对《山西通志·军事志》的补漏、纠错”一项,这也是一种连续和衔接。编者对《山西通志·军事志》重要军事活动,设5个专题进行补记。对《山西通志·军事志》的错误进行纠正,专题设置“首轮《山西通志·军事志》勘误表”。这种对前志认真负责的精神,值得所有续修志书的同人学习。

纵观《山西省志·军事志》,文风朴实、文笔流畅,语言表达清晰、顺畅、简练,逻辑严密,用语规范,注意文辞。任何志书都没有十全十美的地方,《山西省志·军事志》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山西省志·军事志》的“概述”文字短了一些。“述”是一种记述的体裁方式,它包括全志的概述和篇、章、节的无题序,是为加强志书整体性的述论结合的体裁。全志的概述应从宏观角度纵观历史、综述全貌,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各篇、章、节无题序是从不同层次记述事物发展的有关方面,使全志横向排类与纵向记述互为补充。全志各编、章、节前无题小序写得很好。这样,概述就显得有些单薄,很少对1840~1978年阶段的概述,虽然《山西通志·军事志》有“概述”(原志称“绪言”),但毕竟是两部志书,而且也很少概述1840年的军事活动情况。总之,概述应高度概括山西省的军事历史和现状,能够统摄全志、沟通各篇。

在全军相继结束第二轮修志之时,阅读《山西省志·军事志》使笔者对探讨两届志书的衔接问题备受启发,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研究。目前,方志专家基本上有两种不同的主张:其一,坚持以“修”为主,以“续”为辅;其二,坚持以“续”为主,以“修”为辅。笔者认为,这两种不同主张都是一种正确的抉择,关键是对上一届志书认同程度。如果上一届志书不成功或有重大问题,应该以“修”为主,以“续”为辅;如果上一届志书比较成功或是一部精品,应该以“续”为主,以为“修”辅。在这一点上,《山西省志·军事志》的做法是正确的。

(原文发表在《沧桑》2010年第3期,本文略有修改)

兵心依旧 丰碑永存——读《震惊世界的颤劙》有感

屹立在绵竹市汉旺镇广场上的那座历史巨钟,永远定格在2008年5月12 日14时28分,它让人们铭记此刻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发生的特大地震。当日14时许,我在办公室编写志稿。14时30分左右,办公室震动异常剧烈,我意识到发生了地震,于是便跑出办公室,与双鹏同志议论这次地震。后来得知,这次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援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双鹏同志以一个老兵的责任,高度关注汶川特大地震,后来又到地震灾区现场进行采访抢险救援工作。而我是在2008年年底,抢险救灾基本结束后才接受编纂国家《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抢险救灾志》(简称《抢险志》)和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汶川特大地震医学救援志》的总顾问。我是以全军军事志专家组专家应邀参与编纂国家的抗震救灾志,他却默默地编写《震惊世界的颤劙》(以下简称《颤劙》),两者殊途同归、相得益彰。《颤劙》在汶川特大地震丛书家族中,虽不是第一部抢先编纂的纪实性文学作品,但对于双鹏来说当属一部开山之作。在全党、全国、全军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的日子里,《颤劙》正式出版发行,实在是一件值得可喜、可贺的事情。《颤劙》出版前,抢先一步阅读书稿,深深为作者崇高的敬业精神所感动。综观《颤劙》,全书资料翔实、语言优美、可读性强,展现了一幅绵延长久、波澜壮阔的抢险救灾画卷,读来令人深省。可用八个大字来概括“兵心依旧,丰碑永存”。全书有四大特点。

一、围绕抢险救灾,精心设置篇目

《颤劙》一书,虽然不是汶川特大地震的百科全书,但确实是一部鸿篇纪实性文学巨作,其谋篇布局十分合理。作者紧扣人民军队“抢险救灾”这一主题并贯通全书,充分体现了人民军队在抢险救灾中的主力军作用。在篇目设置上,设有“汶川地震·震中纪事”“汶川地震·采访纪实”“汶川地震·要事记述”和“海地、智利地震·跟踪记述”“玉树地震·救灾札记”及“日本地震·救灾双月记”6卷,特别是在汶川地震中的震中纪事、采访纪实、要事记述3卷中设置的各章比较合情入理,尤其是第一卷“不解之缘”“瞬间灾难”“力挽狂澜”“第一时间”“直击汶川”“紧急救援”“奇迹频现”“爱的奉献”“除惊排险”“真情一片”“秩序井然”“巴蜀蓝天”“历史画卷”“恢复重建”“顿悟点点”15章及其所辖的各篇文章,篇目设置精彩,扣人心弦,是一卷难得的历史丰碑,读后令人赞叹不已。

《颤劙》在各章的设置上,非常独具匠心。如第三章“力挽狂澜的‘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下面紧接着就设置“国家地震队灾害救援队紧急出动”“聚源中学,成功救出高颖等5名同学”“中医院取得重大突破,救出3名幸存者”“小朋友,别害怕,叔叔马上就救你出来”“温家宝总理来到救援现场”“总理的关心,东汽的企盼”“转战绵竹汉旺镇,救出东汽集团13人”“三分队机降映秀,救出陈燕等3名幸存者”“鏖战北川,第49名幸存者获救”等等,其具体叙述十分感人,催人泪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家地震队灾害救援队紧急出动”一文中,虽然标题是国家灾害救援队,其实在内容上记述的是以第38集团军工兵团为主的国家专业救援队。全书在各卷、各章、各目、子目的设置上和选题上都有很多成功之处。

二、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抢救生命

《颤劙》一书,作者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条主线,突出了抢救生命的记述。特别是在各种抢险救灾丛书不断出版的情况下,积极展示“以人为本”,突出抢救生命的特点,使其成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面对汶川特大地震,全国军民和灾区人民以血肉之躯取得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所铸就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作者以浓墨重彩记述了军民抢险救灾的大无畏行动,突显了抗震救灾精神的壮举。通读前三卷,到处是饱含着对抗震救灾英雄们的赞扬,到处洋溢着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这与第六卷“日本地震·救灾双月记”的救灾行动形成鲜明对比,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在前三卷各章虽然没有单独列标题记述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救援决策、救援部署和组织指挥,但是几乎处处能够体现到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救援决策、救援部署和组织指挥。例如,在第一卷“汶川地震·震中纪事”的第五章“直击汶川”所述:“在地震发生的数小时内,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奉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紧急参加抗震救灾。部队驻地高度分散,众多部队位于千里之外,各路大军紧急集结,紧急动员,紧急出动。目的地是哪里?这时尚不明确,大家心中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汶川!汶川!汶川!”再如,在“成都军区部队立即奔赴救灾”写道:“接到总参谋部抗震救灾指示后,正在外地进行调研的成都军区司令员李世明、政委张海洋,立即要求军区在位首长、机关、部队,坚决贯彻中央军委和胡锦涛主席重要指示,以最快的速度投入救灾。”在“部队紧急出动赴灾区”写道:“某红军师接到命令后立即出动,师长王凯在遇到障碍时挥手说:‘就是爬也要爬到灾区去!’1500名官兵于13日凌晨1时到达北川县城。”作者虽然没有直接掌握第一手有关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抢险救灾的资料,但是通过综述部队的行动,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救援决策、救援部署和组织指挥,它与国家的官修《抢险志》相互照应,起到了补充官修志书的辅助作用。从中感到了党中央“以人为本”的抗震救灾的理念,与历次地震中的抢险救灾有很多不同之处。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灾区人民的安危牵动着抗震救灾将士的跳动的心。双鹏同志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通过采访更加精心体现了“以人文本”的理念。例如,在“神兵天降”一文中,他现场采访空降兵某部研究所所长李振波,书中写道:“我们组织15人小分队毅然出发,接近目标时,边飞行边降低高度,降至5600米时,飞机机身结冰抖动,已不能再下降。经过几圈盘旋,抵达预定降落地点茂县上空,我第一批第一个跳出机舱……”。详细记述了官兵为抢救人民生命的英勇行为。又如,在“活跃在现场的医疗小分队”一文中说:“空军的一支医疗队,经59小时跋涉到达汶川。我看到他们走过废墟,向灾区的深处走去,四处寻找幸存者,几个女兵衣袖上佩戴着白底红‘十’字臂章,移动着她们艰难行走的背影。这时,我想到,汶川已经变成了救灾人员的第一目标,能到达这里,是一种殊荣;第一个到达,更让人感到由衷的自豪。”如在第一卷第十章“真情一片”:“武警战士荆利杰跪求战友让我再救一个”“‘速度’是救灾路上的主题词”“战斗英雄黄继光的妹妹黄斌花在北川路边当志愿者”等等,通篇的报告和记述,数不尽的英雄壮举,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崇高理念,超出了以往任何时代抢险救灾的理想境界。

三、史实鲜活翔实,读后令人信服

《颤劙》一书,记述了人民军队抢险救灾的大量史实。既尊重历史事实,又体现了所处时代特色,反映了人民军队崭新风貌。该书前三卷和第五卷,对军队抢险救灾记述得十分详细。除大家比较熟悉的抗震救灾英模人物和事迹的记述外,作者还通过自己的采访,增加了大量的鲜为人知的故事,读起来特别令人信服。

《颤劙》资料的鲜活性举不胜举。例如,“成都军区女高工王君为搜寻失事直升机发挥重要作用”“年轻母亲的胸怀”“笔记本上写着‘生命是永远也开不完的花’”等等,文中到处都有他采访的记述。像“一碗米饭,寄托着母亲的舐犊之情”,专题记述了宁夏军区运送救灾物资车队受到灾区人民欢迎的感人场面,当某独立团运输链班长曹亭含泪端起老大娘送给的米饭时,感到了母亲对子女的舐犊之情。书中鲜为人知的记述,增加了读者对抢险救灾英雄们的敬仰和赞叹。

在“许勇军长率小分队冒雨徒步进入映秀镇”一文中写道:“当我到都江堰某炮团采访时,问该团团长陈升德,你们部队是谁带队乘第一艘冲锋舟进发映秀?陈团长说‘那当然是我们许勇军长了。’在成都军区通信总站一连采访得知,他们曾为接通许军长的电话,联系了大半天。我深知灾区通信联络一时建立不起来,但作为一军之长,通信联络还是应该能够保障的吧?不免有些诧异,许军长到了救灾的最前沿,而且到了‘尖刀’的‘刀尖上’,令我佩服至极。”从这段记述中不难看出,作者身临抢险救灾第一线,写出来的资料有声有色。

双鹏同志在抢险救灾期间,不顾生命危险奔波于抢险救灾现场,足迹踏遍映秀镇、都江堰、北川县城等重灾区,先后采访成都军区通信总站、某红军师炮兵团、济南军区某装甲团、成都军区某陆航团以及空降兵上甘岭特功八连等。同时,他不放过任何其他机会了解抢险救灾的全面情况,从中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另外,他积极参加全军《抢险志》的编纂集训,从中了解汶川抢救救灾的全面情况,集训期间坚持采访,先后到国家气象局、铁道部、全国防汛抗旱指挥部向编写人员了解情况。双鹏同志的这种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四、文字简洁洗练,照片安插合适

《颤劙》一书,由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出版、宁夏捷诚彩色印务有限公司印刷,是宁夏第一部正式公开出版的汶川特大地震文学作品,充分反映了新时代人民军队官兵的新风貌,为新形势下军队执行多样化非军事行动提供了历史经验。同时,《颤劙》文字简洁洗练,照片安插适度,对自治区军内外从事史志编纂的人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颤劙》一书经过作者四年多的艰苦努力,最终出版发行。志家把葡萄晒成葡萄干,讲究保持原形;史家把葡萄榨成葡萄汁,讲究原汁原味;文学家把葡萄酿成葡萄酒,讲究质的升华,三者都来源于实践。由于资料丰富,因此写出的文学作品才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颤劙》一书有大量照片,不仅给全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而且克服了纪实性文学的呆板枯燥的形象。该书卷首印有彩色图片26幅,书中黑白照片80余幅,这些照片在书中都具有重要意义,为全书增添了可读性、观赏性。例如,第

一时间北川县人民武装部民兵全力救人、成都军区某炮团都汶路抢通“老虎

嘴”、兰州军区某红军团地爆连官兵日夜加班疏通嘉陵江河道等一批珍贵的

历史照片,记录了历史的瞬间,为后人研究汶川特大地震提供了有价值的实物

资料。

《颤劙》也有不足之处,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其一,第四、五、六卷篇幅较小,与汶川特大地震抢险救灾放在一起,文中又多为媒体记述,有喧宾夺主和画蛇添足之嫌,如果把第四、第五、第六卷列入附录,分三章来记述可能会更好些;其二,在前三卷中对主战场(四川省10个极重灾区县)记述比较到位,但是对这次抢险救灾的主力部队(济南军区及其所属部队)记述偏少,如若适当增加济南军区机关和部队的笔墨可能会更完美一些。

祝贺《颤劙》发行成功!抢险救灾英雄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原文为2012年10月12日在《震惊世界的颤劙》首发式的讲话稿,本文略有修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