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军事特色十分突出的军情书——在《大武口区军事志》首发式上的讲话
一元复始开新宇,万象更新起宏图。在辞旧迎新之际,《大武口区军事志》今天正式出版发行,这是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区委、政府、武装部、驻大武口区部队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广大官兵政治生活上的一件大喜事,我代表军区军事志办公室的全体同志对《大武口区军事志》的出版发行表示热烈祝贺。作为曾经战斗在贺兰山北段的我喜悦之情自不待言,十分高兴看到志书出版。《大武口区军事志》是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历史上第一部有关武备、军事的志书,宛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军事历史画卷。《大武口区军事志》填补了大武口区军事历史的空白,是一部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不可或缺的教材,也是宁夏军区、石嘴山军分区军事文化建设上的一项重大成果。参与全志审查实为感情所牵,深深感到大武口区人民武装部自1998年以后,认真落实中央军委和宁夏军区、石嘴山军分区指示精神,经过近7年的时间,在历届编纂领导小组和全体编写人员的努力下完成了这本志书。充分反映了大武口区党委、政府、人民武装部领导对编修军事志的重视,特别是大武口区罗进程部长、周志来政委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以及叶光杰老师等编写人员的精心编纂,体现了主编与副主编深厚的理论、文字功底和高度敬业精神,对我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育。总的来看,《大武口区军事志》政治观点正确、体例结构完备,地方特色鲜明,军事气息浓郁,以其翔实可靠的资料,全面系统地记载了大武口地区军事的历史和现状,可称得上是一部上乘的“地域军事特色十分突出的军情书”,对今后加强大武口区国防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志稿的优点和特点
《大武口区军事志》之所以被称为“地域军事特色十分突出的军情书”,其优点和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
(一)篇目设置有特色
任何一部志书首要的是篇目设置科学合理,《大武口区军事志》的篇目设置符合县级军事志的要求。志书体例得当,结构、归烃比较合理,层次、脉络比较清晰。全志除“概述”“大事记”和“附录”外,共设“军事环境”“军事组织”“军事活动”“历代兵役”“民众武装”“当代治军”“国防动员”“军事人物”8篇24章60节,约45万字,覆盖了今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境内的军事历史和现状。其中,“军事组织”“当代治军”两篇尤能体现当代军事特点,在记述历史和现状中符合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的地情、军情。
众所周知,大武口地区为一度驻军最多的军事重镇。20世纪60年代末,在贺兰山北端驻守5310部队,后改为兰州军区84705部队,这支部队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百万大裁军中被撤销。其中在“驻军训练与管理”一节中写道:“5310部队(84705部队)自进入贺兰山地区后,投入大量兵力,长期坚持国防施工,直至1985年10月撤销,基本没有间断。进山初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没有机械手工干,没有经验虚心学,付出艰苦的劳动。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步积累经验,施工质量越来越好,速度越来越快。”“1970年,进行‘三打三防’训练,在5310部队组织打坦克演习,对打坦克训练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着手研究解决。”“1971年,有29个连队先后投入阵地建设,并按战备物资储备规定标准,将主副食、弹药、被装、油料、医药等储备齐全。各支撑点基本符合能打、能防、能生活、能学习、能战斗的要求。”“1974年,完成部分支撑点被覆和首脑工程。”“1983年,84705部队49个全训分队,年终参加实弹射击考核的13个步兵(炮)分队,成绩全优。84705部队八连进行沙漠游击试验性训练,完成8种课目37项试验内容,总结出23项参考教案,为部队进行沙漠训练和作战摸索路子,其经验被刊登在《解放军报》头版头条。”“1985年9月,84705部队接到撤销命令后,先后对其进行多次服从大局教育,并开展‘以正确态度和行动完成精简整编任务’的教育活动。当年,国防施量比上年增加三分之一,坑道口(含火力点)伪装封闭等都提前完成。部队还抓紧营区环境维修整治,开展‘四个一’(军民共建一条街、共修一条路、共建一座桥、共办一个中专班)活动,检查群众纪律,做到及时处理不留问题。除调出部队所带武器装备外,其余枪炮、弹药、车辆等装备,分期分批上交两级军区。”
志书对这支在“百万大裁军”撤销的部队,记述了他们训练和管理的轨迹。使在这支部队成长起来的我为之动容,《大武口区军事志》记录了这支部队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修志理论的成熟,编纂实践的提高,我区县级军事志的篇目设置越来越趋于科学合理,《大武口区军事志》就是一例。
(二)军事活动描写精彩
军事为政治服务,编纂军事志是军队政治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军事活动”篇写得好与坏,关系到军事志书能否保存、延续,在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志书的成败。《大武口区军事志》在第三篇“军事活动”中,设置了“清代及以前兵事”“民国时期兵事”“当代军事活动”三章。在第一章第一节“秦汉至隋唐兵事”中专题记述了秦汉兵事。书中写道:“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春,蒙恬率秦军主力渡黄河,经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攻占高阙、陶山和北假(今河套地区乌加河北阴山山脉)一带;另一部西渡黄河,攻占贺兰山,夺取边地”。“至此,秦王朝把西北边界推至黄河岸边,沿河置44县(一说34县),宁夏平原全部归入秦国版图。”把兵事活动追溯到秦汉时期,既客观又真实。
第三节“明清兵事”之“明代兵事”,记述了战事有数十起,“嘉靖十二年(1533年),吉囊率兵屡犯镇远关,宁夏总兵王效、延绥副总兵梁震、游击将军郑时会兵抗击,逾柳门沟,追至蜂窝山,在激战中吉囊部向西北败退。嘉靖十三年(1534年),吉囊部进入沙湖(今大武口东包兰铁路交汇处),结帐驻牧,扰乱地方,妨人耕牧,危及宁夏平原。宁夏总兵王效、副总兵苗銮、游击将军蒋存礼会兵攻击,击毙100余人,吉囊部向山后退走。嘉靖十五年(1536年),久居河套的残元蒙古济农部,用牛皮浑脱渡过黄河,进入贺兰山后,多次袭扰宁夏西北边地,总制唐龙、总兵王效、延绥副总兵梁震会兵进剿,济农兵败向西撤退。嘉靖十六年(1537年),吉囊部由打硙口(今宁夏大武口)大举进入平虏城(今宁夏平罗城),总兵王效、副总兵任杰、游击将军郑时和冯大俭会兵阻击,吉囊兵向西北溃退。嘉靖十八年(1539年),吉囊率部侵入打硙口结帐扎寨,多次进攻平虏城,宁夏北部不宁,镇城告急。总兵官任杰率兵进剿,击毙40余人,获牛马器仗甚众,镇城危急解除。”这些兵事的记述,彰显了明代大武口地区的军事地位和频繁的军事活动。
第二章“民国时期兵事”之第二节“歼灭‘伪皇’”写道:“民国五年(1916年),高士秀军在鄂托克旗昭皇庙被宁夏陆军中将马福寿率军击败后,遂于民国六年(1917年)三月,挟达尔六吉(甘肃静宁人,名吴彦生,小名六吉,诈称‘清代皇族后裔’),奉之为‘皇帝’,史称‘伪皇’。高士秀自称‘御林将军’,率众由绥西进入宁夏,遂至磴口。宁夏护军使马福祥派马鸿宾率骑兵、炮兵前往石嘴山督战。张福全率骑兵前往阿拉善旗王府防守,马腾蛟率步兵为后续部队。在石嘴山迎击之军由指挥马彦龙、骑兵营长马万麟、李德有、步兵营长马进忠等带领,分三个支队到达三转子。此时,河套骑兵分统马雄图率军至磴口,前后夹击,高军损失惨重,突围至八拉庙。宁夏军围庙环攻,高军弃庙入乌拉兔沟。马彦龙、李德有等跟踪追击,派马进忠以重兵扼守石嘴子要塞,马雄图绕道从沟尾堵截,战争炽烈,高军死伤过半,余者弃辎重逃散,统领石作琳被斩。高士秀收集余众,拥伪皇趋北寺,另派500余人袭击石嘴子。3月26日夜间,高军攻阿拉善旗王府不下,向北寺撤走。拂晓,马腾蛟步兵赶到,合兵追至北寺。马鸿宾兵分九路包抄,困高军于贺兰山之阴,在宁夏军攻击下,高军部分士兵坠崖死亡,‘伪皇’达尔六吉被生擒。”仅用一段,就把活捉达尔六吉的过程和结果写得清清楚楚。
《大武口区军事志》记载的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在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兼西北野战军司令员、政治委员彭德怀的统一指挥下,19兵团解放大武口地区及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新生的经过,使大武口地区的社会形态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对后人教育尤其深刻。《大武口区军事志》对重大事件、涉外、保密以及民族、宗教等方面的记述,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较好地处理了涉外问题、保密和民族、宗教问题。
(三)地域特点突出(www.xing528.com)
地方志的最大特点是地域特色,军事志也是地方志。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东临平罗惠农面黄河,西倚贺兰望大漠,南川北山、山河相偎。自古以来,大武口区与贺兰山密不可分,藩篱关陇、屏障西疆,战事频繁不断,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耀武之区。如今,大武口区是西北地区煤炭基地,地处宁夏北部要冲,军事地位依然十分重要。《大武口区军事志》是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的一部专业志,比较好地体现了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境内的地域军事特色。其中“军事环境”篇地域特色十分浓郁,极富宁夏北部的乡土气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大武口区的地理环境;“军事活动”篇纵贯古今,基本上反映了大武口区军事活动的历史和现状。《大武口区军事志》坚持详今略古、详略得当的原则,重点突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军事活动情况,对1973年6月成立大武口区后,适龄青年踊跃报名参军、动员演练以及兰州军区、宁夏军区、石嘴山军分区多次在大武口区组织大规模战役演习和军事训练考核,对驻大武口区部队与民兵军事活动、大武口区成为“全国双拥模范城”等,对其做了详细叙述,增加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通读全志不难看出,《大武口区军事志》主编、副主编和全体编写人员考察经史、劳心苦神,补疏勘谬、精研爬梳,一丝不苟的艰苦严谨作风,你们的功绩与《大武口区军事志》共存。
《大武口区军事志》详细记述了有关大武口、武备方面的内容。如在明代筑“北长城”和“西长城”,并在大武口地区诸沟谷、通道等咽喉之地设置关城和军事要塞,常年建堡筑城、屯兵监守,终清不断。其中,在“关隘遗址”中,把“打硙口三关”写得很详细。“打硙口三关遗址,经实地考察,头道关在平(罗)汝(箕沟)铁路支线一号桥处;二道关在二号桥处。这两道关墙在修铁路时被炸毁填作路基,遗迹今已不存,只有在距平汝铁路支线二号桥北面300多米的黄疙瘩山腰上,有墩台1座,系梁山墩。三道关位于大武口沟与清水沟交汇处,紧靠田刺窝窝片头的山根。在海拔1325米的小山头崖峭壁上,最高10米有余,西侧和南侧有关墙遗址,关城南北长120米,东西宽30米,城门向东,墙石已被人拆建,残高约1米。关城北部有石砌烽火台一座,南部为房屋遗址,站在此处,可以看到黄疙瘩山顶上的武胜墩,登墩望,大武口三关及沟口的石城子,联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贺兰山为宁夏平原天然屏障,有通往山后的通道30余处,古代除打硙口通道外,还有韭菜沟、归德沟等,在通往山后的通道内均设有关隘。”通过这些记述,把大武口古代军事地位和作用交代得十分清楚,让人读后感到“大武口”名不虚传。
总之,全书图文并茂、文字通顺。另外,还有些缺点和不足,其中“概述”有些概而未述,写的不到位,个别章、节内容还有些不够充实,石嘴山预备役工兵团的军事活动没有很好地挖掘资料。总的来讲《大武口区军事志》仍是一部优秀志书。
二、几点希望与建议
现在全区地级市军事志已全部出版(中卫市暂不编纂军事志),县级军事志应出版24部,现已出版12部,还有4部正在印刷,3部正在评审,还有5部未完成初稿。石嘴山军分区市、县(区)已全部出版,成为宁夏第一个率先完成修志任务的军分区,站在宁夏三级军事志编纂的前列,我真诚地希望石嘴山军分区及所属人民武装部百尺竿头再进一步,为编纂地市级军事年鉴(综合年鉴)和县(区)军事大事记(纪事本末体)创造一流业绩。2006年,是全区三级军事志编纂最关键、最艰苦的一年,我们的任务概括起来为“53111”,即要指导、抓促、帮助5个重点县于年底完成出版任务,完成3部军事史志通俗读物的出版,完成以《宁夏军事年鉴》为龙头的一套省、地县军事年鉴和大事记,完成一部80万字的《宁夏军区史》出版任务,同时完成100万字的《宁夏军事志》(1996~2005)资料长编。拟于在2月中下旬,宁夏军区要召开专题军事志续修和年鉴编纂工作会议,我在这里再不细说,为此有四点建议。
第一,要认真总结经验。《大武口区军事志》的出版发行,标志着新一轮修志的开始。我们宁夏军区第一轮修志开始,其他省军区大部分已开始进行第二轮修志,我们是属于赶队的单位,因而把两轮修志结合在一起,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不容易。我希望石嘴山军分区要认真总结修志的经验,特别是在抓认识、抓领导、抓队伍、抓质量、抓特色方面下些功夫。
第二,石嘴山军分区要开始转入《石嘴山市军事年鉴》的编纂。要从《石嘴山军事志》的下限开始,转入编纂军事年鉴。要参照其他军分区的做法和军事志编纂的方法,制订年鉴类目,力争5年左右编辑一部综合性年鉴,使军事志和军事年鉴走上健康、规范的道路,为将来编修续志打下基础。
第三,各县(区)要编好本县(区)军事大事记(纪事本末体)。平罗县人民武装部要在编纂军事大事记(纪事本末体)率先成书,最好能在2006年底,编写出《平罗县军事大事记》。因为《平罗县军事志》的下限是2000年,5年左右编写一本十几万字的军事大事记(纪事本末体),既有必要,又比较容易编写,只要把年度综合工作和每年军事大事整理出来,适当保存一些照片即可。同时,建议惠农区和大武口区尽快编写《军事大事记》,希望大武口区人民武装部趁热打铁,开始编写大事记,使整个石嘴山军分区在编纂志书方面继续走在前列。
第四,广泛开展读志用志活动。编纂军事志有三大功能,即资政、教化和存史。《大武口区军事志》的出版发行,首先完成了“存史”功能,第一个“资政”功能主要靠各级首机关如何用志,除向有关领导赠送外,还可以向有关部门赠送。而第二个“教化”功能主要是“读志”,是要靠机关来组织的,因为志书印刷数量较少,可以在《大武口区军事志》的基础上,适当编写一些通俗读物,引导后人读志用志。
当今世界正在进行的军事革命,是一场前所未有、影响深远、波及全球的新军事变革,它以独特的方式改变着世界军事战略格局,从根本上冲击、改变着战争和军队的面貌。军队建设正向信息化转轨,战争形态、战争观念发生划时代转变,军事变革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新领域扩展。各级领导、军事部门必须以敏锐的眼光和求实的态度,站住军事变革前沿,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探索未来军事斗争规律。加强对军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坚持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扎实做好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强化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部队参与西部大开发工作,严格组织部队、民兵预备役人员积极开展科技大练兵,做好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反侵略战争的各项军事斗争准备。祝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同志们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最后,祝全体同人新年愉快、全家安康!
(原文发表在宁夏军区《军事志动态》第95期,本文略有修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