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花马池营、所、卫的创立及其创立者-胡盘河朔千营月

明代花马池营、所、卫的创立及其创立者-胡盘河朔千营月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胡盘河朔千营月兵拥长城万灶烟——明代花马池营、所、卫的创立及其创立者笔者在宁夏银南地区工作过多年,但对盐池县的了解还得从《盐池县志》说起。每当读到三边总制王琼《驻兵花马池》,让笔者发出许多感慨,那“胡盘河朔千营月,兵拥长城万灶烟”的诗句深深震撼了笔者。后来应盐池文化研讨会之邀,专题谈一谈明花马池营、花马池守御千户所、宁夏后卫的创立及其创立者。此外,花马池的食盐为历来两军争夺的重要目标。

明代花马池营、所、卫的创立及其创立者-胡盘河朔千营月

胡盘河朔千营月 兵拥长城万灶烟——明代花马池营、所、卫的创立及其创立者

笔者在宁夏银南地区(今宁夏吴忠)工作过多年,但对盐池县的了解还得从《盐池县志》说起。1986年,笔者那时还在银南军分区任参谋长,盐池县人民武装部茹引田送笔者一本新出版的《盐池县志》(宁夏人民出版社,)。每当读到三边总制王琼《驻兵花马池》,让笔者发出许多感慨,那“胡盘河朔千营月,兵拥长城万灶烟”的诗句深深震撼了笔者。后来,笔者主管编纂宁夏三级军事志书,并担任《盐池县军事志》顾问,向张树林、茹引田了解了好多有关花马池(今宁夏盐池县)的军事历史知识。后来应盐池文化研讨会之邀,专题谈一谈明花马池营、花马池守御千户所、宁夏后卫的创立及其创立者。

一、明代花马池的军事地位

整个明代,西北边疆很不安宁,而花马池地区更加突出。明初,自元主脱古思帖木儿后,其内乱不已,蒙古分裂为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鞑靼由北元大汗直接统治的各部及拥护大汗的属部组成,仍传蒙古汗位,当五传至坤帖木儿时,鬼力赤篡位,称可汗,去元国号,史称鞑靼。明永乐六年(1408年),阿鲁台杀鬼力赤,迎立坤帖木儿之弟雅失里为可汗,自称太师,企图击败瓦剌,控制兀良哈,统一全蒙古。瓦剌在鞑靼之西,为西部蒙古各部总称。其首领原为北元大汗臣属,处于鞑靼附属地位,此时瓦剌不甘心作鞑靼附庸。鞑靼、瓦剌互相对立和仇杀,但均不肯归附明朝。洪武以后,鞑靼与瓦剌成为明朝边患,在宁夏镇与延绥镇之间的花马池首当其冲。今天,虽然远去了刀光剑影,但这些烽火边城和荒尘古道遗迹、遗址还在,并成为盐池县境内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花马池”名称的由来

这个问题在历代史志书籍中没有明确记载。有关“花马池”名称的由来,民间有多种传说,其中有一种传说是因为在池中发现花马,使“盐池顿丰”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是明代以盐换马,即“纳马中盐”以“换马”(谐音)而得名。民国《盐池县志》载:“花马池,明天顺中以盐易马,故名之。”〔19〕从这段记载来看,花马池得名比较贴切。然而在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镇正统元年(1436年)九月乙巳,宁夏总兵官都督同知史昭奏:“拟于来春相地于花马池筑立哨马营,增设烟墩”。时间相差近30年,此前已经有花马池之名。笔者认为,“花马池”一名,当在蒙元时期所称。因为,在蒙元时期整个宁夏都是其腹地,“花马”一词很可能是当时与“盐”“盐池”或“产盐的地方”的蒙古语音转译有关。“花马池”一名从明初沿用到清末,直至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花马池才正式更名为盐池县。

(二)花马池的军事地位

明王朝建立后,特别是建文四年(1402年)后,残元蒙古族贵族鞑靼、瓦剌各部日渐强大,成为明北方边境大患。花马池地区是残元蒙古河套地区鞑靼骑兵南下的要冲,史称“平固门户、环庆襟喉”“羽翼陕北、控扼朔方”,花马池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同时,花马池位于宁夏镇与延绥镇之间,也是明朝三边总制协调宁夏与延绥两镇总兵官之地,每当对外作战时,三边总制及其衙门在此坐镇指挥、协调两镇共同抵御鞑靼。此外,花马池的食盐为历来两军争夺的重要目标。自古以来,食盐为盐池县“三宝”(咸盐、皮毛、甜甘草)之首。盐池县自行政建制以来,名称多有变化,但都与“盐”有密切关系。花马池是以盐为中心的重要商业贸易地区,食盐是国家军事防务的经济支柱,每年官府获盐银甚多,共“修边、买马或接济军饷”,这也客观上提升了花马池的军事地位。

(三)修筑长城、城堡、烽墩

明代宁夏镇和延绥镇作为军事重镇,始终处于防御北方鞑靼进攻的前沿。明朝认识到花马池军事地位的重要性,但该地区地势开阔,不利于防守,于是朝廷就修筑长城作为防御体系。据《万历朔方新志》载:“西长城起自靖虏芦沟界,迤北接贺兰山,山迤北接北长城,至大河,河迤而南,逾河而东,有东长城至定边界,凡周一千一百七十里。”境内“河东墙”(今称二道边)“自黄河嘴至花马池”,全长“三百八十七里”。长城沿线设置众多城堡、烟墩、墩台,四周又筑坞城。明军“以墙制骑”,把边墙、墩台及坞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据险筑堡以自固”,以边墙为依托、以城堡(花马池、兴武营、铁柱泉等)为犄角、以烽墩为声光信息,采取守、炸、阻、击,既驻军屯田,又防守操练,互为声势联络,形成掎角之势,有利于抵御残元蒙古鞑靼各部袭扰。

简而言之,有明一代,花马池地区是兵家必争之地,都充满了军事色彩,虽然历史久远,有的地方甚至被湮没,但它却见证了那段金戈铁马的历史,透露出一种历史沧桑感。

二、明代花马池营、所、卫的创立

明代在北部边疆设置9大军事重镇,军镇之下实行军政合一的卫、所制,卫、所之下环列诸多屯兵屯田的堡寨,形成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花马池(今宁夏盐池县花马池镇)逐步由营升为守御千户所,再由所升为宁夏后卫,是三边总督府的治地。

(一)明军首建花马池营

明洪武九年(1376年),首设宁夏卫,归陕西都司管辖。明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明成祖朱棣命右军都督府左都督何福首任镇守宁夏等处总兵官,受陕西行都指挥使司节制,统一指挥宁夏全境军事,花马池属宁夏镇东路。明永乐八年(1410年)一月,明成祖为彻底消除鞑靼威胁,亲率大军北征,宁夏总兵陈懋等随征。次年一月,任柳升为总兵官镇守宁夏。鞑靼阿鲁达之子失捏干骚掠宁夏黄河以东地区,宁夏都指挥王俶败死,花马池地区形势异常严峻。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镇正统元年(1436年)九月,宁夏总兵官都督同知史昭奏:“宁夏城池、屯堡、营墩俱在黄河之外,备御西北一带,其间河道迤东至察罕脑儿直抵绥德沙漠旷远,并无守备。拟于来春相地于花马池筑立哨马营,增设烟墩,直接哈剌兀速马营。(英宗)从之。昭又请以都指挥姚琛率原潼关卫所调官军分拨各营更番哨备。上(英宗)以琛先已别有调遣,命行在兵部更选都指挥一员委任之。”〔20〕即明正统元年,大臣提出设置花马池营的建议,明正统二年(1437年)春正式建城。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年)十二月,鞑靼侵袭花马池、兴武营。《嘉靖宁夏新志》载:“城在今长城外,花马盐池北,孤悬寡援。明天顺中改筑于此。”明成化二年(1466年)一月,鞑靼攻掠花马池,宁夏总兵官李果领兵激战7天。二月,鞑靼又攻花马池杨柳墩。七月,鞑靼毛里孩部攻掠花马池,向南直至固原、开城、静宁、隆德诸地。开城广宁苑官马被掠1600余匹,宁夏总兵官李果被罢职下狱,鞑靼毛里孩部又攻打固原,都指挥焦政战死。明成化八年(1472年)四月,明廷调精兵万人,令游击将军祝雄率领马军3000人驻守兴武营,副总兵林盛率领马军2000、步军3000及火战车300辆,坚守花马池等地,指挥仇理率领马步军500驻守韦州城,以加强防御。明成化九年(1473年)一月,鞑靼癿加思兰部攻掠花马池,被平虏将军刘聚适率军击退。九月,癿加思兰、满都鲁、孛罗忽部等留家眷、辎重于红盐池(今宁夏盐池县西南),率领精骑联合进攻韦州。左都御史王越率领总兵许宁、游击将军周玉等4000余骑兵,长驱偷袭红盐池,斩杀300余人,全获其家眷及辎重,鞑靼出逃塞外。冬,绥远巡抚余子俊和王越等动用军卒4万余人,修筑清水营。明成化十年(1474年)一月,宪宗以左都御史王越专驻固原,总制延绥、甘肃、宁夏三边军事,号称“陕西三边总制”,又称“西三边”,此举为三边总督设立之始。同年闰六月,从明成化八年(1472年)开始修筑的清水营紫河寨至花马池边墙(河东墙),在宁夏巡抚徐廷章和总兵官范瑾主持下完成,明军派兵马在长城沿线组织防御。

(二)花马池营升为花马池守御千户所

据《盐池县志》载:“成化十五年(1479年)置花马池守御千户所”,《嘉靖宁夏新志》又载:“弘治六年(1493年),巡抚、都御史韩文奏置花马池守御千户所,招募甲军,改调宁夏并中卫、灵州羡余指挥,千、百户领之。”〔21〕明弘治七年(1494年)八月,“增设花马池守御千户所正副千户各一员、百户十员、所镇抚一员、吏目一员。(孝宗)从宁夏守臣奏也。”〔22〕《[光绪]花马池志迹》载:“弘治中,置花马池所”。以上四处,记载时间有些差别。期间发生了许多战事,残元蒙古军队进攻宁夏,明成化之后,边事骤增,为抵御蒙古各部袭扰,明廷采取措施,加强边防战备。明成化八年(1472年),首任王越总制各路兵马,统一指挥,调整官军部署,调度增修边墙城堡,变消极防守为主动出击。修筑边墙,虽可御敌,但并不能完全阻止鞑靼的进攻,河套鞑靼破开城、寇平凉数次,皆由花马池一带拆墙南下,明军只能增兵死守、筑城硬挡。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秋,鞑靼小王子以10万之众分别攻掠盐池、宁夏、固原等地,大掠而退。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朝廷议奏设置花马池守御千户所,后因各种原因没有设置。到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春,鞑靼部众3万余骑围攻灵州,被总兵李祥、指挥仇钺率军击退。六月,鞑靼一部袭扰清水营大掠而返。明弘治六年(1493年),批准花马池营升为守御千户所的时间;弘治七年(1494年)八月,正式任命千户所官员。此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鞑靼小王子率10万骑从花马池、盐池(今宁夏惠安堡)攻掠。同年八月,鞑靼火筛诸部进攻宁夏东路。此后,鞑靼部多次侵袭宁夏。至嘉靖年间,随着军事设施及兵员的加强,明军在抵御鞑靼、瓦剌的进攻中,有胜有败。

(三)花马池守御千户所升为宁夏后卫

明史》载:“正德元年(1506年)改卫。”据《盐池县志》载:“正德元年,改千户所为宁夏后卫”。《明实录》载:“城孤兵寡,外患日殷。正德二年(1507年),总制、右都御史杨一清奏改千户所为宁夏后卫,调西安、庆阳并宁夏招募士兵实之。给‘宁夏后卫指挥使司印’,属陕西都司。正德元年(1506年)五月丙戌,改驻都御史杨一清于花马池……增花马池之戍为万人,定边、兴武之戍各为三千人,则军威盛;改筑花马池东西三百里之边墙,则要害守。”〔23〕《嘉靖宁夏新志》载:“正德二年,总制、右都御史杨一清奏改千户所为宁夏后卫,调西安、庆阳并宁夏招募士兵实之。”〔24〕记述创立宁夏后卫有两个时间,经分析可知:明正德元年(1506年)五月,当为正式上报时间,其被批准升为守御千户所的时间则在九月;明正德二年(1507年)二月,乃正式任命宁夏后卫官员的时间,即宁夏后卫组建创立的时间。宁夏后卫,不是作战和行军的“后方地域”,而是作战方向的地区名称,处于防御鞑靼进攻的前沿地区。花马池古城城内,由宁夏卫指挥使率兵驻守。随着鞑靼的频繁袭扰,宁夏后后逐步形成明代军事重镇。在东长城沿线上,自灵武横城堡向东,边墙内侧筑有障城和城堡,其著名者有长城关、兴武营和铁柱泉城,均为明长城守军兵营。宁夏后卫,下辖花马池、兴武营两个守御千户所,下属安定堡、杨柳堡和铁柱泉,领烽堠30座,名义上驻军5202人,实际驻军1814人,实有马匹594匹。宁夏后卫创立后,战事仍不断发生,明朝不得不组织“防秋”。据《明武宗实录》载,明正德十年(1515年)九月,“虏十万余骑,从花马池入固原,联营而行,长七十余里,肆行抢杀,城堡为空。”关中惊恐、朝廷震动,总兵官潘浩等被追究责任,“戴罪杀贼”。为加强花马池防御力量,三边总制在每年秋季,都要调集三边兵马前往花马池,沿长城巡防,此谓“防秋”。明嘉靖八年(1529年),三边总制王琼曾亲自统领大军,移驻花马池,并教诸将“演摆墙拒战之法”。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二月,鞑靼吉囊部袭掠宁夏,攻掠花马池,又掠固原。次年八月,鞑靼吉囊部再度进攻花马池,经铁柱泉南下攻掠固原,被王效、梁震御击退。

(四)陕西三边总制移治花马池的时间

《明史》载,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曾移三边总制府治地于花马池。当时,鞑靼部众攻掠尤甚,朝廷不得不考虑三边总制移治问题。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编纂的《嘉靖宁夏新志》却缺乏记载。《明实录》载:礼部祠祭司主持许论疏言:“成化以前虏患多在河西。自虏据套以来,而河东三百里之间更为敌冲。故窥平、固则犯花马池,掠环、庆则由花马池之东入灵州等处,则清水营一带是其径矣。论者以固原为堂奥,响水沟至花儿岔为二门,花马池为三门。今不守门户而守堂奥,非计也。臣尝筹之,若移总督于花马池,大建城堡,添设参游,分屯重兵于清水、兴武等营,令三百里之间旗帜相望,习斗相闻,其铁柱泉等处尽建城墩,此亦扼控先制只计,居中乘便之法也。兵部以其议行各总督等官议处。”〔25〕此建议遭到时任总兵刘天和的强烈反对。刘天和熟悉边情,其建议具有远见卓识。事实也确如此,三边总制府移至花马池城突出冒进,防御地域也无纵深、防御部署缺乏弹性。明隆庆三年(1569年),鞑靼绰力兔、小黄台吉等部屯于黄河以东地区,宁夏总兵雷龙领兵出兴武营袭击,杀100余人。十一月,吉囊部屯兵于白城,三边总督王崇古发宁夏等镇兵,由花马池出境袭击,杀170余人。次年五月,修整延绥、定边、宁夏、横城等处边墙。六月,三边总督王之诰至花马池,调宁夏延绥、陕西等地兵,分路出境反击鞑靼,大胜而归。明隆庆五年(1571年)三月,明穆宗应俺答部多次请求封俺答为顺义王,将其所居之地命名为归化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双方互市。六月,谢朝恩任宁夏总兵官,授鞑靼吉囊为都督同知。明天启七年(1627年)二月丙辰,时任宁夏巡抚、右副都御史史永安上疏将花马池升为镇,奏文曰:“花马池当延、宁之介,逼套虏之冲,乞将花马池协守改为督防总兵,专责剿抚,与延、宁二镇鼎足为三,且督臣驻防之地建大将以为控制,于体统更便。”〔26〕不久,史永安升任兵部右侍郎兼督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三边军务。四月,兵部批复:“准将该协改为镇。”据《明实录》载,明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乙未,镇守延宁地方总兵官马允升题:“花马池两镇受冲之地,宁虏银歹、松铂等酋,延虏平沙、黄妇等酋住牧临边,地广兵寡,鞭不及腹。今即改协为镇,与延、宁同作金汤,而兵马、钱粮、器械应当一一更议。……”《明实录》又载,七月己巳,“改花马池协守为总兵,以原任山海总兵孙显之任之,一切事宜俱照花马池新例行”。当时恰逢明熹宗皇帝病故,崇祯即位。崇祯无暇西顾,新添置花马池总镇一事也就不了了之。明王朝也在明末农民大起义打击下,退出了历史舞台。

综观有明一代,宁夏的跌宕、兴衰,花马池营、花马池守御千户所、宁夏后卫的创立充满着许多神秘色彩,如今花马池守御千户所镇抚司、宁夏后卫衙门、花马池防秋道衙、总督府等等,成为盐池县境内的一大亮点,对其文化内涵还有待进一步发掘。

三、明代花马池营、所、卫的创立者

研究明代花马池营、花马池守御千户所、宁夏后卫的创立,就不能不涉及三位“封疆大吏”,他们依次是三任三边总制的杨一清、演摆墙拒战之法的三边总督王琼和筑徐斌水新边的三边总制刘天和。他们和众多将士一起,在花马池地区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剧集。

杨一清(1454~1530年),字应宁,号邃庵,又号石淙,祖籍安宁(今云南安宁县),因其父葬于丹徒(今江苏镇江)遂改为新籍,曾三任陕西三边总制。明成化八年(1472年),杨一清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历任佥事副使、提督山西、陕西学政,入为太常卿。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杨一清升任左副都御使督理陕西苑马寺马政,各地军马畜牧业渐趋繁荣。明正德元年(1506年)正月,杨一清以右督御使职衔第一次任三边总制,总制延绥、宁夏、甘肃军务,兼督马政。上任后,奏改花马池千户所为宁夏后卫,为创设宁夏后卫第一人,增修兴武营守御千户所。兴武营为东边墙重防,是长城沿线的重要城障,号称“灵夏重地、平庆要藩”,故址位于今盐池县城西北48公里高沙窝镇二步坑村,处于明内外边墙两道长城交汇处的低洼地上。明正统九年(1444年),都御使史金濂率军始筑兴武营城。明正德元年(1506年),兴武营城改为兴武营守御千户所,辖今盐池县西北部,主要戍守宁夏东边墙西段防务,领毛卜剌1堡。《弘治宁夏新志》载:“成化五年,改任宁夏东路协同分守。正德二年,总制右都御史杨一清奏改为兴武营守御千户所,调拨西安并宁夏等卫军官守之,直属陕西都司。”《嘉靖宁夏新志》载,兴武营守御千户所“城周回三里八分,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三尺,阔二丈。西、南二门及四角皆有楼”,其遗迹尚存。杨一清在《兴武暂憩》中感慨:(www.xing528.com)

簇簇青山隐戍楼,暂时登眺使人愁。

西风画角孤城晚,落日晴沙万里秋。

甲士解鞍休战马,农儿持券买耕牛。

翻思未筑边墙日,曾得清平似此不?

明正德二年(1507年),杨一清为加强北方边防,奏请明武宗同意,发8府各卫丁夫9万人筑横城(今宁夏灵武市横城)至定边营150公里边墙,后来遭宦官刘瑾诬陷入狱,边墙仅完成15公里便停工。次年,因不满宦官刘瑾用事,抱病以疾乞退,朝廷准以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致仕,第一次总制三边宣告结束。明正德五年(1510年),宁夏安化郡王举兵反叛,朝廷再次起用杨一清,任兵部尚书兼督察院左都御史,与御用太监张永领兵指挥平叛事宜。五月,刘瑾矫诏改户部侍郎陈震为兵部侍郎兼佥都御史,进而替代杨一清平叛,遭到明廷大臣一致反对,杨一清第二次总制三边军务。叛乱平息后,又与张永合谋计诛刘瑾,任吏部尚书兼大学士。明正德八年(1513年),杨一清还朝,任户部尚书,后又任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后因武官江彬擅权,杨一清再次辞官。明嘉靖三年(1524年),因西北边境不稳、战乱频仍,朝廷以少傅兼太子太傅、兵部尚书、左都御使,杨一清第三次出任陕西三边总制。此时,他已经是71岁老人了,上任后,仍继续实现其强国之策,积极向朝廷上疏,请求招陇右、关西一带居民到边地屯田,以解决边防军队粮饷。明嘉靖五年(1526年),杨一清回京,论功加太子太师、特进左柱国、华盖殿大学士。在他的关心下,宁夏境内长城修筑工程重新开始,横城至定边长城工程终于完工,同时重修宁夏花马池至灵武的长城。明嘉靖八年(1529年),杨一清被张璁等人攻讦罢官。杨一清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为官56年,官至内阁首辅,号称“四朝元老,三边总裁,出将入相,文德武功”,才华堪与唐代名相姚崇媲美。明嘉靖九年(1530年),背疽发,在家病逝,追谥文襄。著有《关中奏议》《石淙类稿》《石淙诗集》《西征日录》等。

王琼(1459~1532年),字德华,号晋溪,山西太原(今山西太原市刘家堡)人。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进士,历任工部主事、郎中、河南右布政使、右副都御史督漕运、户部右侍郎、吏部侍郎、尚书。明嘉靖七年(1528年),因吏部尚书桂萼力荐,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总制三边军务。他在任期间,收复哈密,安抚定洮、岷番民70余部,西北三边地区得到稳定发展。明嘉靖八年(1529年),鞑靼万余骑屯驻东边墙“二道边”内侧的柳杨堡一带。王琼调兵万人分守安边营和花马池,又调宁夏、固原3万军队在兴武营和灵州防堵。九月,鞑靼攻掠灵州,被守军所击退;十月,王琼令东自定边、西至横城守军3万多人,同时越过“二道边”烧荒,将边墙外野草全部烧光,断绝鞑靼部众马草。后重修筑河东新边墙,并向南移,一直延伸至花马池。明嘉靖十年(1531年),王琼又向朝廷请求,“弃其所谓河东墙而改置”。其原边墙兴武营以东段被弃,重筑新墙约27公里,并在距花马池城北门近百米处墙筑东关门和城楼,人们称此段新边墙为“边防东关门墙”,也称河东新边“深沟高垒”为“横城大边”。此后,称兴武营以东旧墙为“二道边”,称新墙为“头道边”。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对河东边墙再做加固修整,深沟高垒更加完善。嘉靖末至隆庆初、万历中,朝廷数次拨专款,对河东边墙进行过两次全面补修,并于河堰处改筑石墙,以御敌和防止黄河洪水冲刷。坐落在此道长城墙上,高出长城墙顶的跨墙墩台,每间隔150米左右就设立1座。墩台倾圮后呈圆形,整齐地排列在长城墙上,异常壮观。此处土质呈紫色,筑成的长城俗称“紫塞”。此道长城沿线,凡内外可通道路,共设有4处暗门,其形制犹如城堡门前的瓮城。在今盐池县城北约60米外,还建有当年关楼1座,此即嘉靖十年修筑的长城关,“高台层楼,雕革虎视。凭栏远眺,朔方形势毕呈于下。”〔27〕并在关门上书:“朔方天堑”“深沟高垒”“北门锁钥”“防胡大堑”等字样。花马池古城和长城关“羽翼陕北,控扼朔方”,为北方军事要冲。关下设有市场,昔日汉蒙交易十分繁华。王琼在《阅视征西将军周尚文墙堑》一诗中,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喜悦。

高垒深沟意如何,东西形胜接山河。

胡儿夜半移营遁,农夫秋成击壤歌。

限隔华夷须地险,守防扼塞仗人和。

受降尚记三城在,元帅勋名共不磨。

诗中的周尚文为宁夏参将,后任宁夏总兵官。“三城”指唐时“三受降城”,不在今宁夏境内。明三边总督石茂华等,曾多次吟诗记述长城关。王琼在花马池城北置关门,从环县至兰州,东西400公里,因地依势,堑山湮谷,设立重险,并重修水堡,置关楼,又置下马关(今宁夏同心县下马关)关楼,再奏修平虏城(今宁夏平罗县)东西墙堑16公里。西北军民唯恐王琼离去屡屡相率乞留,录功加太子太保。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功高显赫的三边总制卒于固原任所。追赠太师,谥恭襄。著有《晋溪奏议》《环召新疏》《掾曹名臣录》《北虏事迹》《西番事迹》等。

刘天和(1479~1545年),字养和,号松石,麻城(今湖北麻城县)人,明代陕西三边总制。明正德三年(1508年),中进士,授南京礼部主事,曾因抵制宦官而下狱。嘉靖年间,历任山西提学副使、右佥都御史督甘肃屯政、陕西巡抚。在任期间,曾请撤宦官镇守监军制,后寻母故守孝归乡。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正值鞑靼吉囊部大股攻掠宁夏、固原等地,刘天和改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兼兵部侍郎、总制陕西三边军务。他到任后,便亲自到宁夏镇边塞要地视察,了解各关隘、堡寨、道路和戍守兵马情况,按照宁夏总兵任杰建议修徐斌水新边。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明廷曾议论移陕西三边总制府于花马池城,遭到他严厉反对。他认为:“总督之设原为居中调度各镇兵马,是以驻扎固原,不宜偏守北地。况河冻之后,虏随处可入,不止花马池一带当守。有如虏见重兵在北,腹里空虚,大众牵制在边,潜以精骑数万直捣平、固、临、巩,总兵还救不及,其若之何?宜于犬虏驻套时,则总督于五六月亲赴花马池统调诸军御之,镇守陕西都督则出驻酌中近地,以通防各路,候调应援,巡抚亦照旧规,前赴固原调度兵食。是亦不失论原议之意,及套无犬虏,则仍居中调度为便。”他还认为:“延、宁二镇延袤广阔……,宜于适中之地以渐修筑墩堡,使声势联络,足堪保障。其一谓宁夏铁柱泉堡殊为孤悬,操守官卑,军无足数,宜设守备而以辖之,及灵州参将移驻清水营,固原守备移驻平虏所,庶防御严而地方可保。”〔28〕刘天和虽然反对陕西三边总制府前移花马池城,但此前多次向明廷建议修筑“徐斌水新边”,遭到嘉靖皇帝的否定。但刘天和实际已筑“徐斌水新边”。据《嘉靖万历固原州志》载,刘天和在嘉靖十五年,在旧边干沟干涧挑筑壕堤60里之后,接着就修筑了徐斌水新边。“徐斌水新边”与固原旧边相对而言,基本沿今红柳沟走向铲筑。由于历史上的一些原因,加之后来人为破坏,徐斌水新边痕迹已经越来越模糊。铁柱泉城位于今盐池县冯纪沟乡境内,是三边总制、尚书秦纮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首筑。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刘天和亲临前线,发现铁柱泉和秦紘所筑城堡,再筑新铁柱泉城,亦为东边墙重防。古城址略呈长方形,南北长385米,东西宽360米。城墙砖被拆毁,有东门,绕以瓮城。《嘉靖宁夏新志》载:“尚书刘天和躬自相度,逾月而就,遂成巨防,兵农商旅,咸称其便。操守官一员,旗军三百三十三名,马八十六匹。”据《铁柱泉碑记》载,刘天和在修筑铁柱泉城的同时,还对红寺堡地区之西的梁家泉“亦城之”。值得一提的是,刘天和令守军制造了“双轮车”,上置枪炮斧钺,两车相连,其中可隐蔽30余人。同时,随车置小帐,使士卒不露宿在外。战则护骑兵于其中,敌远则施火器,稍近发弓弩,近距则出短兵,罢战则环车为阵,支帐夜宿,平时还可用于修筑工事。他在任时,明军还研制成“神臂驽”。鉴于鞑靼多在秋天攻掠,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陕西三边总制府转移到花马池。为断绝鞑靼吉囊部花马池南进固原的兵马饮水,刘天和派兵在铁柱泉驻守。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六月,刘天和亲自到花马池调度防御、布防。八月,鞑靼吉囊部五六万人再次侵袭,自延绥西路定边营南下,吉囊部乘虚攻袭固原、硝河(今宁夏西吉县硝河乡)等地,“纵横卤虏”“杀戮甚惨”。当日,“雷雨大作,连行不止,泥淖深陷马腹”。刘天和调集都御史杨守礼、赵廷瑞、尹嗣忠及各镇参游守备官军(当时各镇驻军均分别驻守),分布隘口、城堡,暗伏夹攻。九月一日,吉囊部自硝河城(今宁夏西吉县境内)结营自顾,不敢出动。九月五日,“陕西总兵魏时遏其南,簧恩兵阻其西,崔嵩、杨琮之兵击其北。郑东、王升、高旸、陈爵之兵,联络以击其背,边兵四集。”另据《明实录》载,刘天和“斩不用命指挥使牛斗、郭卿二人。”时延绥总兵周尚文已经奉旨革任,后刘天和遂率兵出征,军中士气大振。吉囊部督兵回返,在固原、黑水苑等地分路邀击,明军与吉囊部在固原发生激战,“自巳至申,凡三战,胜负未决”。明军追至黑水苑,革任总兵周尚文率兵投入激战。由于吉囊部“顾惜辎重”,加之道路泥泞,“弓矢尽胶”。此时,吉囊次子小十王,率劲卒30余骑驰入明军中营,遂被明军围歼,小十王身亡。吉囊部众仓皇北逃。在此关键时刻,宁夏镇总兵官任杰、副总兵官陶希皋率领精锐在铁柱泉迎击,取得黑水苑大捷。此战共斩获吉囊部440余人,所掠获器械、牲畜、财产“不可胜计”,是明军在宁夏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嘉靖帝嘉奖曰:“虏历岁寇边,犯橛滋炽。天和等调度士马悉力驱剿,斩将擒王,功几五百,此捷前所未有。总督、巡抚、镇守等官俱赐敕奖励。天和加太子太保,荫一子世袭锦衣卫正千户;周尚文、任杰、魏时俱升都督同知;巡抚都御史陕西赵廷瑞、延绥尹嗣忠俱升兵部右侍郎,巡抚如故;宁夏杨守礼升兵部尚书兼右督御史如新命总督;副总兵陶希皋升一级;并其余有功人员游击郑东而下升录及赏银币有差”。刘天和累功右都御史、左都御史、太子太保、南京户部尚书。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任兵部尚书督团营,后被弹劾,刘天和告老还乡,3年后卒于家中。追赠少保,谥庄襄。著有《安夏录》《问水集》等。

【注释】

〔19〕范宗兴《盐池旧志笺证》。

〔20〕《明英宗睿皇帝(正统、天顺)实录》。

〔21〕《嘉靖宁夏新志》卷三。

〔22〕《明孝宗敬皇帝实录》。

〔23〕《明孝宗敬皇帝实录》。

〔24〕《嘉靖宁夏新志》卷三。

〔25〕《明世宗肃皇帝实录》。

〔26〕《明熹宗哲皇帝实录》。

〔27〕齐之鸾《边防东关门记》。

〔28〕《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原文摘自白永刚编纂的《盐池历史文化探微》,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本文略有修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