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下旬,接到《银川市西夏区志》(初稿)后,便开始阅读。总的来看,《银川市西夏区志》优点很多,主要有三:一是编纂指导思想正确。志稿从前至后,未发现存在政治性、政策性和涉外、宗教、民族等问题。因此,即使志稿再怎么增补,也比较容易修改。二是篇章设置比较科学合理。我参看《银川市志》《银川市城区志》《银川市郊区志》,看到初稿设置22篇基本合理。第三篇政党、第十一篇财政税务、第十八篇金融保险等,领属比较得当,充分反映银川市西夏区历史和发展变化过程,体现出当今时代特点。三是地域特色比较显著。志稿资料翔实,既有古代活动情况,亦包括今西夏区现状,资料覆盖今银川市西夏区全境。志稿在“地理环境”“农林牧渔”等篇中地域特色十分浓郁,历史沿革也写得比较清楚。此外,志稿语言表达清晰、顺畅。“概述”很有见地,值得一读。
一、存在问题
因为志稿还没有组织评审和定稿,我主要对志稿挑毛病。对一些明显的问题和“毛病”,我用红笔在志稿上进行修改和点评,并提出一些具体建议,值得商榷之处用文字加批注,有的虽然不妥但无法修改,只能保持原状,待以后修改。这里,我主要按照前后顺序,讲八个问题。
(一)卷首存在的一些问题
凡例中对“建国前、建国后”的说明没有必要,压根就没有必要提“建国前、后”,志书中一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或后”,因为中国“建国”太多,只要不违背“一个中国原则”就可以。具体修改建议:按照地方志条例修改“凡例”,以便处理好一些矛盾,统一规范全志的行文规则。
概述没有写清楚原来新城区的“四至”(东南西北)、总面积和总人口以及所辖地域范围,因为新城区毕竟成立近40年,而且区域和今西夏区有很大的不同,新城区与今西夏区不是简单地更换名称。概述好多处给人以模糊的概念。例如:在第7页倒数第一行“1989年至2006年西夏区不断加大科技经费的投入,本级科技三项经费总收入824万元,用于科研……150万元”,包括不包括新城区的情况,编者心里明确,但读者心里不清楚,类似这样的问题不但发生在概述,也发生在正文。概述的第三、第四部分,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城区历史写得过于简单,有喧宾夺主之嫌。具体修改建议:有关银川市没有成立(1944年)前,为避免与《银川市志》雷同,适当少写,可在凡例中加以区别;应该将新城区与今西夏区分开明确记述,读者大多想了解新城区的历史和西夏区的现状。增加第三、第四部分关于新城区内容的记述和概括。
大事记对2002年11月前后缺乏统一的标准,后者偏多、事件偏小。目前,志稿的西夏区大事记,有些不是大、要、新、奇、特事件,读起来给人以“前轻后重”之感,让人感到为当前树碑立传。志稿“大事记”具体修改建议:一是应按照乾隆五年(1740年)新满城建立后开始增加,1949年9月23日宁夏解放后再逐步增加,在1962年新城区成立后应当适当增加。二是挖掘、增加原新城区境内贺兰山(见《贺兰山志》)、宁夏大学、二民院、宁夏社科院、铁路分局、广播电视、重大企业、农牧场、重要单位(包括新城区部队的进驻和撤销)、重大工程(铁公路修建)等入大事记内容,弥补1949~2002年大事记的不足。例如,在今西夏区境内存在的三个农牧场,其历史沿革就是很好的大事,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西夏区历史更加丰厚、翔实。三是适当删去2003年以后不是大事的“大事”。
(二)处理新城区与西夏区的关系不够好
在凡例中,已经明确“西夏区、新城区名称从2002年11月分界,前以新城区叙述,后以西夏区叙述”,这是十分正确的。问题是这一“规定”,没有在全志之中得到正确体现,志稿在时间上下限和疆界界限的把握还是有些问题。虽然追溯到事物、事件的发端,但对新城区记述偏少、没有很好地处理新城区和今西夏区的衔接和连续。主要表现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志稿在处理新城区与西夏区的关系不大妥当。宁夏解放近60年、新城区存在40年、西夏区成立仅5年(按照志书下限),恰新城区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前25年(是新方志记述的重点),但新城区记述明显偏少(可能资料收集困难),将来志书发表后会惹来“众怒”。具体修改建议:将新城区与西夏区分开记述,多挖掘、增加新城区内容,适当删去与西夏区无关紧要的记述。
二是志稿中有关西夏区的好多内容不应入志。例如,仅西夏区有关部门的职能或职责就达50多处,不是职能或职责不能入志,如果成立一个其他县、区没有的特殊新机构(如特区、经济开发区)也可以简单记述,但西夏区50多个部门都入志,给人以没有啥内容可写了,有拼凑之嫌。我看了一些县志多没有这种情况,而且原新城区各部门没有一个单位职能职责入志,明显的是前后关系没有处理好,真要保留也会让后人当作“笑谈”。志稿中有关“职责”没有删去(均加眉批),主要是考虑有的节下没有“无题序”,有的目文字记述较少,留作修改充实之用。应当说,西夏区与新城区既有继承又有区别,似应按照历史发展,给予足够记事。具体修改建议:删去志稿中西夏区有关部门职能或职责的记述,将其主要内容适当修改充实到章、节前言中(部分内容通过加工后改成无题小序)。
三是志稿中大量出现“2002年11月行政区划调整,新城区改为西夏区后”(不少于100次),给人以烦琐之感。具体修改建议:类似这样的文字交代,大体在每篇章前交代一次即可,或将新城区、西夏区分开写。会议报告、公告、政策规定入志,尤其在西夏区时期内尤多,不像志书。删去这部分内容,增加带有意义的事件。
(三)个别篇章设置尚需推敲
志稿共设置22篇,部分篇、章、节设置需推敲,特别在大的篇、章设置上需要改动。志书横排门类、以类系事,是通过篇目层次设置来实现的。这部分的主要问题有四点。
1.篇的设置需琢磨。
志稿有四篇设置还有些问题,第二篇民族宗教人口,合为一篇不尽合理。具体修改建议:分成民族宗教和人口与计划生育(或“人口”)两篇;第三篇政党,含有第三章群众团体,不确切,具体修改建议改篇名为政党、群众团体或群众团体单独设置;第七篇民政劳动人事,合为一篇也不尽合理,可分成“民政”和“劳动人事”两篇;第二十一篇社会风俗有没有必要设置,因为西夏区解放前人口太少,这一点我把握不准,建议把民族风俗移至“民族宗教”篇的民族一章。
2.章的设置需推敲。
志稿涉及6篇共8章设置还有些问题:第一篇第四章自然灾害不宜单独设置(给人以灾害多的印象),可将其降格为一节(与军事志不同),列入本篇第二章自然环境之后,降章为节,降节(合并后)为目。第六篇军事,设置4章不尽合理,且内容偏多,可修改为3章,分别是第一章军事机关和驻军、第二章兵役制度、第三章当代民兵(详见志稿)。第八篇农林牧渔业,设置章过多,其第六章农机、第七章农经、第九章劳务产业、第十章地方特产内容太少,建议合并为一章,其第八章能否移至第九篇工业(没有把握)。第九篇工业之第三章经济开发区、第四章西夏工业园区,两章内容过少,具体修改建议为合并成一章(因其特殊,本章两节可以设置职能或职责),原章降为节、原节降为目,最后为乡镇企业。第十三篇科技(应称科学技术)之第五章地震工作,内容太少、节下无目,建议将其降格为节,合并至本篇第四章科技活动最后一节(没有把握)。第十五篇文化体育旅游,共设置七章有些偏多,而且将旅游放在本篇有些缺乏时代特点,建议篇名为文化体育,下设文化、体育两章。而第七章升格为篇,提升西夏区的旅游地位。事实上,如果把贺兰山东麓多处风景纳入西夏区,旅游作为一篇完全可以成立,下设历史名胜、旅游景点两章,分别设置若干节详细写(增加可读性),提升西夏区的旅游地位(要把贺兰山东麓旅游认真写出来,现在显然资料挖掘、占有太少),请参考《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志》。第十九篇城乡建设之第三章公共交通,与城乡建设有联系,但原则上应属于第十篇交通邮电之第一章交通运输的内容,应当将其降格为节,列入第一章交通运输最后一节。第二十篇土地水务,顾名思义应当设置土地、水务两章,土地章在前,其余降章为节。第二十一篇社会风俗有没有必要设置,我已经在前面涉及,建议把民族风俗移至“民族宗教”篇之民族一章。关于方言一章建议请教银川市的语言专家,如果认为西夏区的方言与银川市的方言有显著区别,可以单独设置一篇;如果没有太大区别,可不必勉强列篇(我案头有《银川市方言志》),个别方言也可入民族宗教有关章节(我个人倾向后者)。
3.节的设置需要商榷。
《地方志工作条例》为各级志书的篇章节设置提出了规范性要求,通读后除因篇、章变化而改动外,原来节的设置需要商榷。这一点,我已经在“志稿”中有详细眉批,不在这里多说。
4.目的标题要洗练。
有些节、目的标题还可再洗练,标题要用名词或词组,关键是准确,紧扣主题和特点。详见志稿眉批。
(四)结构层次有些混乱
各级志书在层次结构上,篇与篇、章与章、节与节、目与目之间并列平行,各篇、章、节、目之间为统属关系。通读全志稿后,感到节和目在撰写时,其编写体例还不大规范,在层次上还有些混乱,这一点对于《银川市西夏区志》十分重要。
1.“凡例”上欠严谨。
志稿在凡例第三条中规定:“全志各篇下设章、节、目等层次”,在第十三条中明确规定:“为使志书层次清晰,全志章、节、目标题分别用不同型号的字体表示,‘章’的标题用‘宋体’‘节’的标题用楷体,‘目’与‘子目’等以下标题用与正文同等型号的黑体字表示”,这样就会造成正文层次过多、不清晰,其实什么字体、字号大可不必在凡例中讲,在具体编写和出版印刷时全书统一即可。另外,第十七篇商贸供销第三章仓储下无节,凸显残次。具体修改建议:作为县(区)级地方志志书,通常每篇有四个层次,即篇、章、节、目,个别篇可酌情增加或减少,修改凡例第十三条;“人物”篇可允许有三个层次,其他均应为四个层次为好。
2.节下无目。
志稿相当多的节下没有目来支撑,一看就“缺腿”。同时,志稿有的目下分类特别多,目下还有好多层次,仅举一例:第三篇政党第一章中共西夏区委员会第六节纪律检查工作(标题也欠贴切,不应出现“工作”字样的标题),其第九目“九、源头治理”(已经写到第九目)下,又分为(一)(二)(三)子目,在第(二)子目“三项制度改革”下又有“1.行政审批制度2.人事制度改革3.财政制度改革”等,一看就像教科书,会引起读者的反感。具体修改建议,个别目下可能还可有子目、细目(子目、细目标题,不一定用序号表示,免去像教科书之嫌,可用字体来表示,有的该合并的合并,有的可以用段落来区分)。专业性太强的要简化或通俗化,不要更多层次。
3.目下有的内容、段落太多,像流水账。
如第三篇政党第一章中共西夏区委员会第七节信访工作,其第三目“三、信访工作”下,又分为(一)(二)两个子目,在第(二)子目“信访工作完成情况”下,连续有24个段落等,简直就是一篇流水账,或者是信访工作大事记。具体修改建议,要明确目是最小记述单元,体现横排竖写的最低层次,是记述的基本内容。同时对一些事件进行合并(按照分类或事件顺序合并)。如何竖写?我有专著,这里主要强调是写好起点、终点和转折点,尤其是写好亮点。目以下,不要出现其他序号,如(一)(二)(三),再阿拉伯字1.2.3.等。(www.xing528.com)
4.目的标题不像志书标题。
如第三篇政党第一章中共西夏区委员会第七节信访工作(标题欠贴切),其第三目“三、信访工作”(与节标题重复)下,又分为(一)(二)两个子目,在第(一)子目“信访工作开展情况”下,其中连续有5个小标题,分别为“1.建立信访制度,切实加强信访工作……2.稳妥处理好内部矛盾,解决信访老大难”等,标题就不是志书语言。具体修改建议:要明确目是最小记述单元,体现横排与竖写的最低层次,是记述的基本内容。同时对一些事件按照分类或顺序进行合并。
(五)篇章节前无题序不统一
概述与各篇、章、节前无题小序形成一个系列。通读志稿后,感到各篇、章、节前无题小序不够统一。主要问题有以下三点。
各篇、章、节前无题小序,有的有、有的无,有的章前有、有的章前无,有的节前有、有的节前无,大体出自众人之手,目前尚未统一。志稿设置好多“××概况”“××发展概况”(不少于20处),志书不允许这样记述(皆因没有“无题序”造成)。具体修改建议,要全书统一,我个人非常欣赏志前有概述,篇、章、节前有小序。
各章、节前的“无题小序”写得不精彩。具体修改建议,章、节前无题小序要注意用概括、揭示、引言、导语几种形式,修改好各篇、章、节前无题小序。注意不要与正文重复和雷同,要做到篇、章、节前无题序,与概述成一体系,为全书和各篇、章、节提纲挈领、画龙点睛,但文字不宜太多(200字左右)。篇前无题序全志没有设置,应该有300~500字,章前无题序比较好的为第五篇第一章公安,节前无题序比较好的为第五篇第二章检察院之第二节刑事检察。
有的目下还有“无题小序”。仅举一例,第三篇政党第一章第四节宣传工作第一目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下面有“1972年,成立……”,撰稿人不清楚目是最小单元,是横排与竖写的基本单位和最低层次。具体修改建议:“目”下不要有无题小序,要直接记述事件,如果认为目下小序内容重要,可将有关内容转为章、节前无题小序。
(六)图表、人称等缺乏统一规范
志稿共22篇,大多能够注意表格的作用,志稿中表格也比较多,其存史功能尤为重要。在图表的设计上有两个明显问题。
有的表格不利于读者阅读,个别内容偏多、表格偏大,且与志书排法相左。例如,第三篇政党第一章中共西夏区委员会第六节纪律检查委员会所属5个表,均应逆时针旋转90度。
所有的表格要素均不全、不规范,都没有编号和注记。具体修改建议:表名(标题)要统一简要,居于表格上方居中;表头(横栏目、竖项目)要精练,有些没有必要的内容可以精简;表注要统一规范,表的序号可按照分篇安排,每篇有多少表就排多少序号,排在表左肩(左上方)。例如,若第一篇有10个表,分别为表1-1、表1-2、表1-3……;若第八篇有8个表,分别为表8-1、表8-2、表8-3……;制表的时间或表格中的时间范围,居于表名之下中央处,表中的计量单位如为一个要排在表的右肩(右上方);表格里的文字、数字或照片注记,字体、字号要统一,字号比正文通常要小,要有所区别,表要整齐美观等。
此外,志稿中个别人称仍然有些混乱。在个别节、目中,经常有“同志”“我们”等第一人称出现,还有“今年”“去年”“目前”等时间上的混乱(因已经明确规定上下限)。还有不注意“—”与“~”的使用,二者之间有轻微区别。“—”通常为直线距离、没有伸缩度。例如银川—北京,应该使用“—”;而“~”通常在一定范围、幅度之间,有伸缩度。例如,10℃~28℃、10~100米等,应该使用“~”。具体修改建议:现在就要统一(特别是表格),否则到后期不容易全部纠正过来。
志稿中用文件号太多,没有必要。一是容易泄密,二是没有人去查(不符合志体)。建议删去文件号,必要时可写行文时间、行文单位和文件标题即可。
(七)“人物”篇需要认真商榷
志稿第二十二篇人物,纵贯古今、生不立传,这很好。但有三个问题,需要认真对待。
第一章人物传略,有8人入传,很不成功,既不全面又显得历史断代,要体现西夏区“人杰地灵”,有好多人才值得后人学习、效仿。具体修改建议:将人物按照今西夏区的历史发展情况分成三个时期,即古代、中华民国和当代,中华民国和当代是记述的重点。在古代可将秦汉(例如蒙恬、霍去病等)入传,宋西夏(仅李元昊入传不够,西夏十个皇帝,包括在西夏王陵埋葬的编号,现在称“西夏区”没有西夏皇帝怎么能行),元明清时期要适当增加明代的将领,包括知名巡抚和总兵官在贺兰山有业绩的人(例如,杨守礼和修筑三关、平吉堡、镇北堡和有关与贺兰山作战的总兵官们),增加清代众多宁夏将军和著名的都统、副都统,因为《银川市郊区志》没有涉及这些人(恐怕将来《银川市金凤区志》也不会有),这是新满城的骄傲,应该挖掘、整理,将其入传,这个时期入传的人物要在其他志书人物传的基础上,增加对今西夏区及贺兰山功绩的记述。中华民国时期,仅有门致中、马鸿逵不够,要增加马福祥及其父子、侄三代和马家军的少数人(例如马鸿逵部十一军军马场场长、新城飞机场的负责人)入传,这个时期入传的人物也要在其他志书人物传的基础上,增加对今西夏区及贺兰山业绩的记述。例如,对马福祥要增加如何将“满营化为平民”的事迹,将马鸿逵如何建筑新城机场的事迹,十一军军马场场长马彦虎如何创建军马场的事件等。在当代,仅有赵满瑞、马英亮、张针3人不行。要在前言中讲清,有关军事人物在《宁夏军事志》《银川市新城区军事志》已经记述,这里原则不再记述,但要将宁夏大学、二民院、宁夏社科院、铁路分局、贺兰山农牧场(军马场)等一些全国、全宁夏闻名的逝世领导和专家入志(西夏区志是方志,写的是全区域内的事情,不是专写西夏区的行政领导)。
第二章人物录的第一节革命烈士名录,原则可入英雄模范(或英模谱),第二节当代人物录缺少境内其他单位人物。具体修改建议:其入录人物大体同人物传分类(古代、中华民国、当代),要增加不够入志条件的人物入人物录,人物录的姓名不单列一行,以免与人物传传主相混淆,当代人物可写为简介,以简要文字(200字以内)记述其生平事迹(顶多有立功受奖、公开著述)。人物传、人物录,都要相对格式固定,人物传要说明在《××》书内有传,人物录内容不能多写,如内容多,可以事系人。
第三章人物表,目前安排的后两节不合适。具体修改建议:要按照人物传分类(古代、中华民国、当代),安排历代职官表,主要是安排清代满营将军、都统、副都统,中华民国(宁朔县),当代(新城区、西夏区的行政领导)职官3个表,表(节)前要有小序。其中,当代职官表(仅限新城区、今西夏区党政,包括人民武装部副县级以上领导),主要写新城区、今西夏区的父母官,不包括宁夏大学、第二民院、宁夏社科院、铁路分局、贺兰山农牧场(军马场)等领导入表。
可增加英雄模范或称英模谱。具体修改建议:原则可将人物录的第一节革命烈士英名录改为革命烈士,第三节入英模人物录改为英雄模范和第三章之第二节先进人物表、第三节立功人物表。这些先进人物是属于共性的人物,往往是受到自治区级以上机关表彰的人物。如某一单项受到上级(银川市)或本级(新城区、西夏区)表扬者,原则上随同正文分别入志。
(八)卷末存在的一些问题
卷末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缺少附录,二是修志始末需要适当修改。
二、几点建议
(一)尽快召开评审会,形成新的终审稿
志稿已初步具备评审条件,应按照这次提出的问题和具体修改意见,主编与撰稿人、录入人员尽快进行总纂、修改和打印,形成新的送审稿(页码统一重新排),分别提交有关人员审查,及时安排领导、专家、学者和上级有关人员评审,请大家提出具体意见,特别是关于史实方面的内容,各撰稿人再一次结合大家提出的问题,反复学习《地方志工作条例》,找出西夏区的特色和特点,再进行一次精心修改。节下的目是志的最小记述单位,撰稿人要用一段来记述。如果还有层次,注意用字体来区别,如果还有细目要记述,可用段落来区别,尽量不用其他序号来区别。这一段时间很关键,要反复推敲标题、审查内容、辨别真伪、洗练文字,反复推敲。形成终审稿后,尽快报上级终审,出版时要校对五次以上。
(二)补加随文图表、照片,增加志书美感
图表是志书中配合文字记述、形象直观地表达内容的辅助手段。首先要有地形图、新城区行政区划图、西夏区行政区划图和其他地图、彩页,增加志书美感。为使志书更加翔实,建议适当增加随文(黑白)历史照片,要以实、精为标准,每幅照片一定要有文字说明(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尽量多收集和使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老照片(如果不提前扫描入志,也要预留位置并加文字说明)。
(三)适当压缩文字,确保文字洗练
第一部县级地方志,大体在80万字(上下可浮动20万字)比较合适。
(原文是审读《银川市西夏区志》(初稿)的书面发言稿,本文略有修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