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别:史志鉴之研究-方志基础知识初探

区别:史志鉴之研究-方志基础知识初探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试论史、志、鉴的主要区别——学习方志基本知识入门编纂军事志,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史?懂得了史、志、鉴的共性与个性,然后再具体钻研军事史、军事志、军事年鉴就好办了。(一)“史”的产生与发展1.“史”的概念。我们通常说的“史”即历史。

区别:史志鉴之研究-方志基础知识初探

试论史、志、鉴的主要区别——学习方志基本知识入门

编纂军事志,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史?什么是志?什么是鉴?懂得了史、志、鉴的共性与个性,然后再具体钻研军事史、军事志、军事年鉴就好办了。前一段,我们宁夏三级军事志编纂工作在全军、兰州军区都在最后一个方阵里,急需要我们现在迎头赶上。

一、史、志、鉴的渊源

学习军事志知识,研究军事志编纂理论,首先要弄清史、志、鉴的产生与发展。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应有的科学含义,也有其自身固有的特殊性。从理论上弄清地方志的渊源很有必要,这有利于把握地方志(包括军事志)的特殊性与针对性。但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此方志学家们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一)“史”的产生与发展

1.“史”的概念。

我们通常说的“史”即历史。历者,过也。《辞海》中解释“历”为“经过。《书·毕命》:“既历三世,世变风移。”史者,初意是指官职和任这种官职的人,后来称历史记载为史。《辞海》中解释“史”为“记载过去事迹的书;历史。如:通史;断代史”。历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从狭义上讲,指记载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书籍和著作。因此,从一般概念上来理解,历史是记载人类发展过程的书籍和著作。如《三国志》,是西晋陈寿编纂的,虽然叫志,但是仍然讲的是“史”,所以历史学家们仍然把该书列入“二十四史”。而《三国演义》仅仅是演绎,是一部文学作品。

2.“史”的起源。

历史伴随人类诞生而出现。自从有了人类,便有了传承人类文明的历史。比如,宁夏的贺兰山岩画,被誉为刻在石头上的书,它仅能传递着古代贺兰山人的历史信息。史的起源说起来比较复杂,通常来说历史的记载和编纂,当起源于文字的发明,没有文字很难记载和保存历史。所以古人云:“六经皆史”。《春秋》乃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编年体春秋史。为孔子根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并修订而成的史书。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计242年,为今所传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文字简短,相传寓有褒贬之意,后世称为“春秋笔法”。解释《春秋》的有《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三传。有人评价古代历史说,“无不亡之国,有不亡之史”。但是,所有的历史书籍和著作,都受到一定历史观影响和时代制约。

3.史书的分类。

所有历史书籍,大体分为两类,即通史和断代史。通史,指对历史作贯通古今,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都作研究与阐述的学科和书籍。如,世界通史、中国通史等。众所周知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书于汉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间(前104年~前91年),记载古代3000多年的历史。史书体裁分传记为本纪、世家、列传,以八书记制度沿革,立十表以通史事的脉络,为后世各史所沿用。《史记》“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影响深远。从东汉汉书》到民国清史稿》,近两千年间所修正史,都沿袭《史记》的本纪和列传两部分,并形成传统。《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断代史,本指史学中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始创于东汉班固《汉书》,后来所有正史亦都称断代史。现在广泛指对某一历史时期的研究与阐述的学科和书籍,如明史、清史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研究的需要,史书分类越来越细,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不同时代、不同行业等,都有各自的史书著作。

4.史书的体裁。

史书体裁大体有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和章节体,等等。其中,编年体,以时间为为经,以史实为纬,在史书中出现较早。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是古代编年体史书的杰作,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把记言和记事有机结合起来。《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后面的“二十四史”都是用纪传体写成的。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纲的中国史书体裁,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其后有《明史纪事本末》等,其优点为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缺点是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章节体以章节为顺序编排内容、叙述史实的史书体例,既能分门别类叙述,也能融会贯通,逐渐被现代修史工作者所接受。

(二)“志”的产生与发展

1.方志的概念。

地方志,又称方志,简称志。《现代汉语词典》把“志”解释为“文字记录”。对方志的定义是,“记事的书和文章”。究竟什么是志?恐怕《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也未必说得精确,历代学者探索讨论了一千多年,当代方志界学者仍在争论不休。一般来说,被认为是全面、系统、综合记述特定地方、特定区域的自然与社会各个方面在空间及时间上发展、变化的著作,是综合性的资料著述。地方志的性质决定它具有地方性、广泛性、资料性、时代性和连续性等特征,所以它包括地方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红楼梦》又叫《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不管叫什么名字,它的性质也不是方志。如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有人改编为《荡寇志》,不管怎么改头换面,其性质仍然是文学作品。方志类型有主体与支流之分。主体类型主要是按照行政区划而定:全国称“一统志”,如《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各省称“通志”,如《陕西通志》《新疆通志》《宁夏通志》等;州、府、县、乡、镇也各有州志、府志、县志、乡志和里镇志,如《固原州志》《宁夏府志》《中卫县志》和宁夏西吉县将台乡的《将台志》。支流类型就自然对象而划分,有山志、水志、湖志、塘志、河志等,如《黄山志》《海河志》《洪泽湖志》《大槐树志》。

2.方志的起源与发展。

方志起源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方志源于史,是从古代史官的记述发展而来的。梁启超说:“最古之史,实为方志。”一些学者认为方志起源于《周官》。清代方志学家章家诚从“志为史体”角度出发,认为春秋战国时期那些记载地方史事的书籍,如晋国的《乘》、鲁国的《春秋》是方志之源。像《周礼》中所提到的外史掌“四方之志”,被认为是方志的源头。二是认为方志脱胎于地理学,是由古代最早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和《山海经》演变而成。《尚书·禹贡》记载战国前的方域、物产等,《山海经》记载远古时的山川、形势、物产等,因而被认为是方志雏形。东汉初期,会稽人袁康撰《越绝书》一书,被后世学者视为中国方志鼻祖,所谓“一方之志,始于《越绝书》”。现代学者傅振伦认为“《越绝书》先记山川、城郭、冢墓;次及记传,独传于今,后世方志,实仿此”,认为《越绝书》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地方志。方志学家、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仓修良则认为《越绝书》不是地方志。以上说法长期并存。现在专家和学者一般认为,方志是由史、书、志、记、录、传、图、经等不同体裁的书籍逐渐融合的一种特定体裁的著作。因此,有的专家认为方志起自多源,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从各方面汲取源泉而逐步演化而形成。这个结论固然没有错误,但是作为方志的源头也该像长江、黄河源头一样,总该有一处为其发源地。最近,我看了仓修良先生写的《方志学通论》(方志出版社,2003年)。他研究的结论是“方志起源于两汉之地记”。我认为他的分析有道理。

方志的发展从它的形态特点看,可分为地记、图经和方志三个阶段。地记阶段(1~6世纪,相当于东汉至南北朝),当为方志发展的早期形式。包括地方性人物传记与地方性地理著作。如东汉初的《南阳风俗传》(现存最早的地记)以及东晋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等。图经阶段(6~12世纪,相当于隋、唐至北宋),主要形式是舆图和说明文字相结合的图经或图记。如唐有《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都是由中央编纂的全国性总志。隋唐五代时期,官修地方志已经成为制度,方志体例逐渐趋于定型。方志阶段(12~21世纪,相当于南宋至今),地方志体例基本定型,这时的“地记”“图经”等已经基本上被“方志”取代。如宋代的“临安三志”(《乾道临安志》《淳祐临安志》《咸淳临安志》)、范成大撰写的《吴郡志》,元代《大元大一统志》等等。自元代后,明代修志事业迅速发展;清代进入修志全盛时期,方志大家章学诚提出“史体纵看,志体横看”,方志是“一方之全史”。民国年间,学者们把章学诚称为方志学创始人。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于1956年成立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全国陆续编出地方志初稿,并代代相传。

(三)“鉴”的产生与发展

1.年鉴的概念。

鉴通常指年鉴,为编年体的资料工具书(或期刊)。《辞海》中讲:年是“历法中计量时间的单位。公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夏历平年354天或355天,闰年约384天”;鉴为“古代器名,青铜制。形似大盆。用以盛水或冰……古时没有镜子,古人常盛水于鉴,用来照影。”年鉴是一种工具书。汇集前一年(或最近若干年)各方面(或某一方面)的情况、统计数字、资料等,分若干栏目编纂,以供参考。一般逐年出版,如《中国百科年鉴》《世界经济年鉴》等。也就是说,年鉴就是汇集截至出版年(着重最近一年)的各方面或某一方面的情况、统计等资料的参考书。是以年为期连续出版的,全面、系统、准确地记述上年度事物运动、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的资料性工具书。年鉴汇集一年内的重要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按年度连续出版。其博采众长,集辞典、手册、年表、图录、书目索引、文摘、表谱、统计资料、指南、便览于一身,具有资料权威、反应及时、连续出版、功能齐全、信息密集的特点。

2.年鉴的起源。

年鉴的前身是历书,是由历书经过漫长的演变而形成。中国的年鉴已有600多年历史。成书于14世纪40年代的《宋史·艺文志》中,就有《年鉴》一卷,可惜已经失传。16世纪,在西欧一些国家出现了年鉴。从那时起,随着科学的发展,年鉴种类也越来越丰富,功能越来越多样化,逐渐成为记录许多专业学科年度进展的资料性工具书。我国近代的年鉴,是20世纪初从西方引进。1909年,奉天(沈阳)出版的《新编世界统计年鉴》为已知我国第一部年鉴。192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中国年鉴》。新中国成立后,从1949年到1978年12月,全国出版不足10种年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年鉴编纂进人新的历史阶段。20世纪80年代,年鉴作为多功能工具书,迅速发展起来,至今已有各级各类年鉴上千种。

3.年鉴的分类。

我国年鉴主要有综合性年鉴、地方性年鉴、专科性年鉴、统计性年鉴4种类型,而军事年鉴属于专科性年鉴范畴。年鉴与其他工具书和传播媒介相比,具有五大特性:即权威性、客观性、年史性、资料性和检索性。因为今天重点在研究军事志,下一步编修年鉴时再详细探讨。

二、史与志的主要区别(www.xing528.com)

史与志有着密切的联系。志与史可谓同源异流,既有共性,又各有特点。先秦时期,史与志是没有严格分开的。方志发展过程中,在内容、体例方面吸收了史书的不少特点,有着基本相同的治学要求和编写原则,都有资政的作用。从内容和体例看,可谓史中有志,志中有史。志书沿用了史的志、传、记、表等体裁,能“补史之阙,参史之错,祥史之略,续史之无”,即有补史证史之作用。志为史提供资料,“有良方志,然后有良史”。但史、志确实有内在和整体的区别,所以不能“以史代志”,今天重点讲述两者的区别,概括起来有四大区别:

(一)从功能上讲,史重于鉴,志重于用

史志都具有一定的资政功能。明代方志学家杨宗气将此概括为“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史通过历史现象的分析研究,探索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直接总结经验教训,供人们借鉴。志只是根据事物内部要素和外部条件的关系排比资料,供人们分析研究,总结经验教训,供决策使用。同时,史重过去,志重现状,所谓“隔代修史,当代修志”。史书往往是当代人写前朝史,褒贬分明,当代人写当代不好写,要写也只能从略;志书则不同,它是资料性著述,本地人写本地事,当代人写当代事,资料可靠,必是“详今略古”。志书涉及各行各业,不仅靠文献,大量资料还要靠调查、采访、搜集所得,且内容极详尽,必须有领导组织,然后兴师动众,“众手成志”。因此,方志以资料为主,以资料取胜,反映在体裁上也不同,志书是述、记、志、传、图、表、录7种体裁并用,缺一不可。我国千百年来形成“隔代写史、当代修志”的优良传统,就是说修志还要担负为编写地方史和为编写国史准备资料的任务。

(二)从结构上讲,史书纵排,志书横排

编纂任何一种性质的著述,都首先要确定一种相应的表现形式,才能更好地反映内容。内容与形式是辩证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也影响、制约内容,二者相辅相成。史与志在编纂结构(形式)上不同。史纵志横,“史是一条线,志是一大片”,即史以时间为经,纵向论述一个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将史实和事件分成若干朝代、时期、阶段来分别记述;志则横分门类、“事以类聚”记述各方面情况,将史实和事件按性质分成若干大类、中类,然后分别予以记述。历史书写侧重过去,方志书写侧重当代、现状,史、志内容均有纵横,但史以纵为主,志以横为主,在每一具体史实和事件上都是“竖写”(按时间顺序从前往后写)。就总体来讲,史重史观,史论结合,褒贬分明;志重史实,重资料,让材料说话。史重在分期,志重在分类,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方志学的实质就是一个分类学的问题。

(三)从章法上来讲,史书有叙有议,志书述而不论

史与志在记述笔法上不同。撰写历史著作重在论述,可以史论结合,可以夹叙夹议,它也引用资料,但主要是用资料阐明观点。对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对于历史上的成败得失、是非功过,历史著述都要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将作者的研究所得在书中阐发,所用资料不多,往往用概括的语言叙述史实、叙议结合。作者可以站出来说话,褒贬分明。志书是从调查得来的大量资料,经过整理鉴别,分门别类,按照事物发展的脉络排比资料,寓观点于记述之中,不允许作者站出来进行评论,不直接给予褒贬,坚持“述而不论”,仅仅在必要时作画龙点睛之笔。《史记》里有许多论述,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开头第一句便说:“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为论述廉颇与蔺相如两人之间的矛盾斗争埋下了伏笔,以便故事情节的展开。在文章结束后,往往有“太史公曰”。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最后为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仕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这就是史体。而志体在写人物时,不能先把人写得如何如何,而是按照人物传记的格式,先写生平,然后再把具体事迹写出来。例如,《乾隆宁夏府志》记述宋灵州知州裴济时云:“裴济,知灵州,兴屯田之利,谋辑八镇,赵宝吉围灵州,饷绝,援兵不致,城陷,济死焉。”对裴济率军民誓死坚守灵州没有作任何评价,这就叫寓褒贬于叙事之中。

(四)从内容上来讲,史重社会现象,志兼自然社会

史是通过对政治经济形势、政治历史事件或重要人物事迹的叙述,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经验教训,探索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重点在创新,弥补历史空白;志是资料性著述,它本身不直接论述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但是通过全面、系统、准确的资料为总结经验、探索社会历史规律服务。史书举大弃小,就是说史书有主题,撰写时围绕主题,取舍资料,详略记述;志书所记内容广泛,凡一地的自然、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都在记述范围之内,内容横及百科,被誉为“一方之总览”。史侧重于社会现象而非自然现象,反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发展历程,揭示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制度的演变和规律;志是自然、社会并重,记载某一地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自然到社会、从政治到经济、从人物到风貌一应俱全。史着眼历史发展的主体过程,使读者关注其原因、结果和趋势;志则记述过程全貌,志贵详细,可以罗列事实和情况。总体来讲,志为修史所用、补充正史的不足。因此,志贵详备,史存大体。尽管这样,志也不是资料大汇抄,而是一种“著述大业”。

此外,史与志还有很多区别,这里就不一一进行叙述了。

三、志书与年鉴的主要区别

年鉴与志书两者都是大型综合性资料性著述,都具有科学性、地域性和资料性特点,志书和年鉴都是从自然到社会,其内容丰富全面;体裁一般都设有概述、大事记、各类事物、人物等,其功能和作用也比较相似。但是,年鉴与志书也有一些微观上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时间跨度不同

年鉴以年为周期,主要记录上一年的事情,它以上年度内所发生的事件、信息为主要内容;而志书的编纂周期很长,首届志书要追溯到事件的发端。可以看出,两者的渊源和产生背景有所不同。这里有个问题需要说明,就是年鉴的版本问题,往往记述的事是上年的事,而版本时间为下一年的时间。例如,《宁夏统计年鉴》(1998),实际上是1997年的统计数据,历史就这样沿袭下来。将来能否改,那是全国需要统一的事。

(二)性质上有差异

年鉴与志书,虽然它们都是大型综合性、资料性著述,但年鉴具有工具书所共有的特点,检索性强,年鉴属于逐年出版的刊物,具有连续性,是编年体现代工具书;而志书虽有工具书性质,但不具备现代工具书性质,志书属于资料性著述。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年鉴为今后编修志书提供资料或史料。

(三)内容上有区别

年鉴更强调具体、“新”和实用性,一事一条占相当大的比例,无须详细分类和筛选,有相当一部分条目没有连续性,不能反映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要入志须经过很大的改造工夫;而志书的内容比年鉴系统、全面,要严格进行分类、筛选,大部年鉴内容不必入志,其内容要比年鉴内容简略,有些连续的统计数字,被列为“统计表”或“一览表”入志。可以看出,志书史料性强,而年鉴时间性强。

(四)体例上有差异

年鉴主要部分为条目体,是一事一目,条目基本上是记事,在记述中可有少量适当评述;志书多为章节体,以综合记述为主。年鉴与志书对资料的取舍不同,年鉴把一年中重要信息加以汇辑,给人以使用上的方便;志书是把一定历史时期内事物发展变化的状况,按客观逻辑关系进行归纳综合记述,给人提供正确认识的客观依据,两者在体裁和表现方法上存在微观上的差异。从目前来看,以条目体编纂的志书基本不成功,多被志家所淘汰。

由于志书和年鉴存在着内在联系,全国大部分省级年鉴、绝大部分市(地)级年鉴都由地方志部门编写,县级年鉴几乎全部是地方志部门编纂(专业年鉴除外)。所以作为方志部门,编年鉴要有续志意识,选材时要考虑到修志的需要。年鉴条目和志书篇目要尽量接近,在年鉴附录中增加一些专题材料。同时,写好人物条目。

四、军事志、军事年鉴的主要区别

军事志是地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年鉴属地方性专业性年鉴范畴。因此,军事年鉴是集中反映、记述一个军事单位或一个地区驻军一年内军队建设、军事工作的资料性工具书,同时也是续修军事志的主要资料来源。军事年鉴的编写在我军起步较晚,我只看到地方的年鉴,还没有看到出版的军事年鉴。首轮宁夏军事志起步艰难,现在正在往前赶,但是军事年鉴的编纂要未雨绸缪,绝不能再处于落后局面,要积极开展军事年鉴、军事大事记等编写工作,使资料搜集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军事志和军事年鉴有很多相同之处:两者都是记述本地区或本单位的军事活动,都有述(概况)、军事活动、军事组织、军事人物等;另外都设有大事记、重要文献和附录。其实,了解了史、志、鉴的基本知识后,特别是了解了志与鉴的主要区别后,也就明确了军事志与军事年鉴的主要区别。

一是记述范围有别。军事志包括军事地理(军事环境),记述本地区与军事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理、自然、人文等情况,其存史功能偏重;军事年鉴则重点记述军队工作和建设情况,其“资政”(借鉴)功能偏重。二是时间跨度不同。军事志记述一个相当长时间段的情况(首届军事志记载从有军事活动开始至1985年止),时间跨度大,以后在正常情况每二十年一修,是浓缩了的军情书;军事年鉴则记述上一年的情况,是比较详细的军情书。三是从结构要求上看,军事志是按照事物的性质区分篇、章、节、目,记述方法也比较灵活;年鉴则是以单位来区分类目和分(栏)目,有的分为一级目(类目)、二级目(分目),三级目(条目),一般不超过三个层次,条目是记述的基本单元,记述方法比较灵活。

了解了军事志与军事年鉴异同,就可以及时编纂军事年鉴,既要编好军事志,又要注意开始编纂军事年鉴,为下一轮续修军事志积累资料。编好军事志首先要设置好篇目,编好军事年鉴也要首先设置好类目(或栏目)。今天的讲话,就算我学习史、志、鉴的入门体会吧!

(原文为1998年6月在宁夏三级军事志办公室主任会议上的讲话稿,本文略有修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