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索沃战争中的新闻心理战与网络媒体的突破

科索沃战争中的新闻心理战与网络媒体的突破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以往的新闻心理战相比,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科索沃战争中开展的新闻心理战,与战争的作战形态发生变化相适应,出现了一些引人深思的新动向。科索沃战争中的交战双方共同将战争从空袭反空袭的轰鸣中引入静谧而高深莫测的网络空间。南联盟开设了“塞尔维亚信息”、“科索沃危机”等网站,利用网络媒体成功地突破了北约的新闻封锁。科索沃战争是网络媒体参加的第一场战争,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用网络媒体有

科索沃战争中的新闻心理战与网络媒体的突破

三、科索沃战争

科索沃战争是20世纪最后一场战争,预示着人类社会的战争正在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揭示了新闻心理战在信息化条件下心战与兵战高度融合的发展趋势。

人口只有1000多万的中欧小国南联盟,与当今世界最大的军事组织北约相抗衡,在双方力量对比中明显地处于势单力薄的劣势。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利用对方无法比拟的军事、经济、技术等强大优势牢牢控制主动权,心战与兵战双管齐下,在战前和战中始终没有停止利用占绝对压倒优势的新闻媒体向南联盟实施新闻心理战。英国广播公司在评论中直言不讳地说:“同以前历次地区性民族冲突一样,在这次冲突中,宣传战仍是整个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盟国赋予这次宣传战以极强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新闻媒体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报道,是巴尔干火药筒再次爆炸的导火索。

同以往的新闻心理战相比,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科索沃战争中开展的新闻心理战,与战争的作战形态发生变化相适应,出现了一些引人深思的新动向。

(一)夺取新闻传播控制权,摧毁被称作是“战争机器”的南联盟新闻媒体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的广播电视系统进行有计划的攻击,是受信息战理念的指导,在新闻传播领域进行信息对抗、控制新闻传播权对新闻媒体实施“物理攻击”的一次尝试。1999年4月8日,法国三军参谋长让-皮埃尔·克尔什上将宣布北约已作出决定,下一步空袭重点之一是南联盟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从第二天起,北约即开始了有步骤地摧毁南联盟的广播电视系统。据南联盟5月30日统计,南联盟国家广播电视台的19个转播站,被北约摧毁了17个。据北约统计,“联盟力量”的军事行动,造成了南联盟39%的广播电视转播站线路瘫痪或被严重摧毁。另有统计表明,南联盟新闻机构遭到了北约1000多枚炸弹的袭击,几十名新闻工作者死亡,财产损失达11亿美元。

南联盟的广播电视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向本国军民和国际社会传播新闻的能力大为削弱,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新闻宣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只许我说,不许你说”,为美军实行信息战确定“物理攻击”目标、实施心理对抗作了深刻而清晰的注解。

此举表明美军与信息化战争环境的关系已从自发适应和被动盲从的状态,转变成为自觉控制和主动改造的状态,积极使用“物理攻击”手段来构建己优敌劣的新闻传播态势,主动采取剥夺敌方发言的物质能力来制造于己有利的社会舆论环境。

(二)提升打击“民心”的战略地位,运用新闻媒体催化武力威慑的精神杀伤力

在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通过新闻媒体向南联盟发动了全过程、全方位、多样化、大纵深、高密度的武力威慑攻势。空袭前,公布兵力兵器集结的时间、地点、数量,公开报道在南联盟邻国和边界地区举行的军事演习,大肆宣扬高精武器的优良性能,十分有耐心地一次有一次表达动武的决心。发起空袭后,不厌其烦地反复宣扬“精确打击”的效果,尤其是通过同时作用于人的视听两种感官最具有感染力的电视,不间断地大量播映显示高技术武器巨大威力的画面。为了进一步打击坚强不屈的塞尔维亚人的神经,北约还颇具“绅士风度”地对许多次的空袭预先公告了时间、目标和方式。

信息社会,以新闻媒体为主流载体大众传播,为信息战直接攻击民众心理提供了必要而便利的信息传播条件。美军把心理战的对象由直接参战的军事人员扩大到一般民众,把心理战由战役级提升到战略级,通过新闻媒体向敌方所有军民大量灌输武力威慑、战争恐怖的信息,造成不可阻挡的威慑性信息超量传播,在最大范围内促使敌方成员情绪低落、斗志衰退,用打击民众心理来消蚀敌方赖以生存的民众支持,进而最终瓦解敌方的政治统治。

和平条件下的新闻炒作,是战争条件下武力威慑的催化剂。信息化战争强化了威慑信息的传播,从以武器平台为主转向以新闻媒体为典型代表的信息平台为主的发展趋势。

(三)官方严格统一宣传口径,钳制舆论,新闻媒体自觉趋同,主动配合

为了直接配合对南联盟的空袭作战,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严密监控本方各成员国的新闻传播。盟军总司令克拉克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要“采取更为严格的措施,防止作战机密提前落入南联盟之手”。作为北约新闻发言人的谢伊则明确表示向记者提供新闻信息并非己任,他的工作任务是说服公众并“向米洛舍维奇表明北约的决心”。

科索沃战争期间,美国的主流媒体没有对政府寻衅滋事,反而与政府配合默契,自觉与政府的宣传口径保持一致,严格以官方论调报道新闻和发表评论,把官方消息当成事实加以报道,官方的需要即是新闻媒体传播新闻的价值标准,积极配合官方引导社会舆论的走向。

(四)网络媒体参战,丰富了战争的作战样式,开辟了新闻心理战的新天地

科索沃战争开启了网络战争的序幕。以互联网和信息高速公路为主体的“第四媒体”首次被用于战争,把科索沃战争这场直接参加战争人数、实际交战空间均很有限的区域性战争变成为网民自由参加的全球战争,导致了这一场典型的非对称战争在作战样式上和开展新闻心理战的方式上,都出现了史无前例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

科索沃战争中的交战双方共同将战争从空袭反空袭的轰鸣中引入静谧而高深莫测的网络空间。南联盟开设了“塞尔维亚信息”、“科索沃危机”等网站,利用网络媒体成功地突破了北约的新闻封锁。南联盟政府网站发布了腿被炸烂的律师和主妇、脸上布满导弹碎片的中学生、炸弹碎片穿透肺部的民航职工、还有几天就要过生日却被炸弹夺去生命的小姑娘等空袭造成平民伤亡人员的照片,将北约竭力掩盖的轰炸南联盟无辜平民的野蛮暴行公告天下。南联盟平民建立了www.beograd.com网址,向全世界提供科索沃的最新动态和南联盟所有地方广播电台电子邮件地址。他们在自己构筑的网络战壕里议论北约又将轰炸哪里,交流如何安慰受到惊吓的孩子……

而北约一方面利用技术和网络优势向南联盟网络系统大量输出病毒,进行电磁压制,另一方面在互联网上设置了“科索沃危机”、“贝尔格莱德动态”、“北约空袭”等网址,保持支配国际舆论的优势地位。美国国防部曾企图下令停止对南联盟地区的互联网业务,以切断南联盟政府、民众与外界保持信息传播的网络通道。

科索沃战争是网络媒体参加的第一场战争,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用网络媒体有组织与自发相结合向全世界进行报道、发表评论的战争。

我们知道,传播学与宣传战、舆论战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舆论战略从属于作战思想范畴。不同战争形态下,有各不相同的舆论战略。以核武器出现及众多高技术武器为标志,人类进入了新的战争形态。其中,舆论战略必须随战争形态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新旧战争形态的舆论战略并非是一般的上升或进化。事实上,由于人类武器的进步,战争形态的嬗变,新旧战争形态的舆论战略发生了质的变化———舆论已经完全融入了战争,与新战争有机结合为一体,而不再是先前人们传统认识上的两个可以独立的战场。

如果我们从战争传播的发展历程来看,传播技术越来越先进了,传播方式越来越多样了,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捷了。在常规战争中,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看,军事战场的作用无疑比传播媒体更巨大、更重要、更直接。在核武器威慑的高技术战争条件下,这种情况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大众传媒的地位和作用比过去明显突出了。舆论争夺比战场上更经常、更广泛、更复杂。新的战争形态已经对传播学和传播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传播媒体由过去战略附属部分上升为战略主导部分。随着信息战的发展,各国的传播媒体正逐渐发生变化。不仅在战争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在和平时期的舆论争夺中也显得更加重要。这些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们对信息和信息技术不断深化认识的结果。信息科学的奠基人、美国科学家申农和维纳认为,信息是除物质、能量外存在于客观世界的第三大要素。事物之间的联系,本质是物质、能量和信息间交流。信息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战略资源。正因如此,现代战争的目标已由过去的领土扩张、经济掠夺,在很大程度上转为信息争夺。信息已成为政治和外交的武器,使用得当,可以动摇一个国家的政权。

二是传播媒体的战略威胁作用明显提高。人与武器是决定战争胜负不可缺少的决定因素和重要因素,在现代社会和现代战争中,信息正部分地代替人与武器的作用,充斥社会和战场。以往战争中,武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性能和威力上;进入信息社会,武器的威慑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已超过自身的性能和威力,高技术武器尤其突出。美国在日本投下的两颗当量不算大的原子弹,但其威慑作用却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今后的几乎所有战争依然在这个核威慑伞的阴影笼罩下。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生的高技术局部战争中,霸权主义国家通过各种传播媒体大量展示其高科技武器,目的是向世界,特别是向第三世界国家炫耀富有和军事实力。他们这样做,主要出于威慑目的。

三是传播媒体的主观意识明显增加。新闻报道必须严格遵守忠于事实的原则,不能无中生有,不可随意杜撰。然而,从近10年的高技术局部战争看,西方国家传播媒体实施的信息战中,实际已经否定了这种观念。他们在媒体传播中,在有意表现具体真实,体现所谓新闻真实性的同时,在整体上,则根据战略需要,蓄意制造各种虚假信息,达到误导和欺骗国际公众舆论的目的。因此,有人认为,仅从传统的新闻客观性的原则出发,讨论这一问题,至少是天真和幼稚的。对此,须以国家信息战的观点来重新认识。

四是敌对传播媒体已成为战争双方互为打击的重要目标。在北约对南联盟的战争中,南联盟的一些传播媒体发挥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因此,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认为有必要对其进行毁灭性打击时,公然轰炸了南联盟的电视广播系统及设施,造成对方传播中断,人员伤亡。有专家认为,在未来的高技术局部战争中,霸权主义国家除可能实施这种“硬打击" 外,还可能采取一系列“软打击"手段。因此,作为国家传播媒体,在未来战争中,不仅要有应付“硬打击"的准备,而且须有防范和反击“软打击"的手段。[34]

【注释】

[1][苏]谢列兹涅夫等编,张俊英译:《心理战》,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14页。

[2]孙武:《孙子兵法新注》,中华书局, 1977年版,第1页。

[3]孙武著,曹操等注,郭化若译:《十一家注孙子》,上海古籍出版社,第86页。

[4]孙武:《孙子兵法新注》,中华书局, 1977年版,第21页。(www.xing528.com)

[5]孙武撰,曹操等注,郭化若译:《十一家注孙子》,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78页。

[6]孙武:《孙子兵法新注》,中华书局, 1977年版,第69页。

[7]吴如嵩、霍印章译:《古代兵法要籍选译》,军事科学出版社, 1985年版,第15页。

[8]吴如嵩、霍印章译:《古代兵法要籍选译》,军事科学出版社, 1985年版,第120页。

[9]诸葛亮:《诸葛亮集———将苑篇》,中华书局, 1974年版。

[10]吴如嵩、霍印章译:《古代兵法要籍选译》,军事科学出版社, 1985年版,第72页。

[11]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12]李炳彦:《兵家权谋》,战士出版社, 1983年版,第49页。

[13]孙武:《孙子兵法新注》,中华书局, 1977年版,第134页。

[14]孙武:《孙子兵法新注》,中华书局, 1977年版,第136页。

[15]李炳彦:《兵家权谋》,战士出版社, 1983年版,第161页。

[16]李炳彦:《兵家权谋》,战士出版社, 1983年版,第40页。

[17]李炳彦:《兵家权谋》,战士出版社, 1983年版,第40页。

[18][美] E·M·罗杰斯著,殷晓蓉译:《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年版,第158页。

[19][苏]谢列兹涅夫等编,张俊英译:《心理战》,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4页。

[20]《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73年版,第71页。

[21]何梓华主编:《新闻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第87页。

[22][美]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著,展江、殷文译:《美国新闻史》,新华出版社, 2001年版,第158页。

[23][美]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著,展江、殷文译:《美国新闻史》,新华出版社, 2001年版,第234页。

[24]详见[英] C·史图尔特著:《克尔之家的秘密》。

[25][美]罗伯特·福特纳著,刘利群译:《国际传播:全球都市的历史、冲突和控制》,华夏出版社, 2000年版,第100页。

[26][美]沃纳丁·赛弗林、小詹姆斯·坦卡特著:《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第102页。

[27][苏]谢列兹涅夫等编,张俊英译:《心理战》,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48页。

[28][英]苏珊·L·卡拉瑟斯著,张毓强等译:《西方传媒与战争》, 2002年版,第97页。

[29][英]苏珊·L·卡拉瑟斯著,张毓强等译:《西方传媒与战争》, 2002年版,第90页。

[30][美] E·M·罗杰斯著,殷晓蓉译:《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年版,第222页。

[31][美] E·M·罗杰斯著,殷晓蓉译:《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年版,第234页。

[32][英]苏珊·L·卡拉瑟斯著,张毓强等译:《西方传媒与战争》,新华出版社, 2002年版,第124页。

[33][英]苏珊·L·卡拉瑟斯著,张毓强等译:《西方传媒与战争》,新华出版社, 2002年版,第152页。

[34]http:\ www.google.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