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木石兵器到金属兵器:国际战争中的大众传播

从木石兵器到金属兵器:国际战争中的大众传播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而,原始社会的部落之间的冲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可以称之为战争的萌芽。由于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和军事实力薄弱,因此参加战争的兵力不大,战争的目的也有限。封建制国家进行战争的兵员主要来自农民,有定期征集服役的,也有战时招募的。封建制关系引起的后果是国家政权的分散和领土割据。

从木石兵器到金属兵器:国际战争中的大众传播

一、从木石兵器战争到金属兵器战争

人类历史上,战争并非一开始就有。中国古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记载的最早战争,距今不过四五千年;西班牙勒文特岩画所反映的战争发生在中石器时代,距今也不到一万年。战争的产生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原始社会前期生产力水平极低。人们长期进行采集狩猎,过着集体居住、平均分配的原始共产主义生活,有时为了争夺野果、猎物和生存地域,偶尔发生冲突。原始社会末期,人口增多,由氏族形成胞族、部落,生产逐渐发展,部落与部落在交往过程中,因利益相同而形成部落联盟,也往往因利益冲突、抢婚或血缘复仇而发生战争。当时没有专门的武装,兵器与生产工具也没有严格的区分,战争主要靠部落成员临时自动组织起来进行,主要使用石质的冷兵器,即所谓“以石为兵”、“以玉为兵”。经过战争和其他交往活动,各部落逐渐融合。

但这时的战争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战争。氏族之间和部落之间的武装冲突只是表面上同战争相似,其本质却完全不同。那些冲突是在生产力十分低下而又没有私人占有制和剥削的社会中发生的。它们不是因为社会矛盾无法调和而爆发,而是由于人类依赖大自然,为了寻找争夺食物的场所或血缘复仇而造成的。马克思把原始社会部落之间的武装斗争描述为旨在解决为创造生存的客观条件这一总任务所进行的大规模的共同的工作。氏族的全体成员都参加武装斗争,有时还包括妇女。那时还没有从事战争的专门而独立的武装组织,也没有专门用于进行武装斗争的武器。斗争的目的不是攫取他人财产(因为没有什么财产),也不是掠夺劳动力,因为劳动力还不能创造剩余产品,所以胜利不会导致奴役和利用被战胜者,俘虏往往被杀死或作为平等成员加入战胜者的氏族。因而,原始社会的部落之间的冲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可以称之为战争的萌芽。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农业畜牧业的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也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社会的剩余产品和私有财产成分不断增加,战争俘虏不再被杀掉而成为有用的劳动力。这时战争不仅很残酷,而且已具有相当规模。中国古代传说的黄帝部落联盟与蚩尤部落联盟、黄帝部落联盟与炎帝部落联盟的战争,尧、舜、禹与三苗部落的战争,古希腊荷马史诗描述的英雄时代的战争,大体上就是这样的战争。这些战争加速了原始社会的瓦解和阶级、国家的形成。

在奴隶社会时期,生产力比原始社会有很大提高。当时私有制已经确立,阶级已经形成,国家已经产生,军队已经出现,于是常常发生压迫与反压迫、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随着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奴隶主之间争夺奴隶、财富和兼并土地的斗争也很激烈。奴隶制国家是经过残酷的战争及战后的建设而逐渐巩固的。可以说,奴隶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规模不等、强度不同的各种流血战争的记录。这些战争的结果,使一些旧的国家一个一个地相继灭亡,新的国家相继诞生。在世界史上,古埃及、巴比伦亚述古印度、古希腊、波斯等奴隶制国家发生过不同类型的战争。

由于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和军事实力薄弱,因此参加战争的兵力不大,战争的目的也有限。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战争的规模也开始扩大了,作战方法也更为复杂。作战的军队逐步演变为以车兵为主,还有步兵、水兵也已出现。军队的骨干是贵族充任的“甲士”。士兵主要成分是属于奴隶主阶级的自由民,奴隶无权当兵,只能充作军中杂役。军队使用的主要武器是铜制的冷兵器,平原、丘陵地区作战主要进行车战,作战方法是排兵布阵,进攻以破阵来实现,防御靠守阵(包括城池)来完成。筑城技术已应用于战争。如中国春秋时期的秦、楚、燕、中山等诸侯国已经修筑了长城城堡等。

奴隶社会时期产生了朴素的战争理论。在当时,人们已开始尝试对战斗经验进行研究总结。古希腊、罗马等国的军事理论家曾著书立说,阐述了奴隶制军队的训练方法和军事学术。中国西周时期的《周易》、《尚书》和春秋时期的《左传》等,都提出了一些反映战争规律的理论。春秋晚期著名军事学家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总结了春秋时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认为战争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兵者,国之大事也”,并把道、天、地、将、法归结为战争制胜的因素,提出了许多驾驭战争的理论原则,具有丰富的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孙子兵法》对中国历代战争理论的发展起过重大作用,在世界军事史上也享有盛名,被誉为“东方兵学的鼻祖”、“世界古代第一兵书”。此外,《管子》等书中也有一些内容以朴素的唯物辩证法观点解释了战争,如“好战之君上甲兵,甲兵之本,必先于田宅”。

从公元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为封建关系在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即中世纪)。在中国,封建社会则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叶。与奴隶社会相比,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已有明显进步。农民与奴隶不同,是独立的小生产者。他们有自己的小块土地,有一些生产工具,以及有可能将部分剩余产品留给自己,这些使农民对生产有了一定的兴趣,从而促进了劳动工具、劳动技能和手工业的发展。地主以封建地租和高利贷形式剥削农民。(www.xing528.com)

中国战国时期的冶金业就已初显规模,冶金业的不断发展使得冷兵器的生产不断扩大,铁制的冷兵器长期成为军队的基本装备。10世纪初中国把火药应用于军事,导致了第一批火器的诞生,后来又不断得到改进。

封建制国家进行战争的兵员主要来自农民,有定期征集服役的,也有战时招募的。军队通常分为陆军水军(海军)。陆军中有步兵、骑兵。主要作战形式是骑战和步战,快速机动、远程奔袭、迂回包围等战法,都有很大发展。筑城守备、攻城技术战术及工程部队也都有所发展。

封建制关系引起的后果是国家政权的分散和领土割据。诸侯们(封邑的公爵)起来反对国王(大公)的政权,这就常常导致内讧的战争。以侵略和公开掠夺他国土地为目的的国家之间的战争,在封建社会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16世纪末起,当成长起来的西欧资产阶级热衷于殖民地的掠夺时,这类战争就急剧地增多了。对抗性的阶级矛盾使封建社会成为处于依从地位的农民阶级同封建地主阶级进行尖锐斗争的舞台,如1524年至1526年德国的农民战争和1606年至1607年俄国的农民战争。

此外,还爆发过以宗教名义进行的战争,这种战争本质上也是为着阶级的物质利益而进行的。如11至13世纪持续将近200年之久的“十字军东征”,表面上是天主教会以从异教徒手中夺回“圣地”耶路撒冷的口号发起的,但实际上是罗马天主教会和西欧一些封建主、大商人发动的侵略战争,使地中海东部沿岸一些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和古代文化遗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摧残。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中国曾先后出现了大大小小上千次战争。这些战争主要有农民革命战争(如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封建皇朝更迭的战争(如清取代明的战争)、封建割据和封建统一的战争(如战国、三国五代十国时期的割据与统一战争)以及各民族之间的战争(如宋与辽、金、蒙古族之间的战争)。

在欧洲封建社会全盛时期,军事理论仍处于较低水平。从当时的一些年代记、编年史和文艺作品,可以看到一些关于当时军事学的记载和描述。而中国封建社会,由于战争频繁,积累了丰富的战争经验,所以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孙膑兵法》、《吴子》、《司马法》、《黄石公三略》等许多战争理论著作。这些兵书提出了许多至今仍不失其真理性的理论观点,如“以战止战”、“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等等,这些观点对当时和后来的战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