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运行的方向和方法,道家行事的原则
原文: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道”到底是什么呢?这是每一个学“道”的人都想知道的问题。【老子】五千言里面,也花了很多功夫来说明到底什么是“道”。这里特别把老子强调“道的特性”一部分文字拿出来,大家看看是否能够理解道家的应用智慧。
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这些话很简单,似乎不用翻译了。我们要思考的,就是为什么一般人会笑话“道”?为什么不被这些人嘲笑的“道”,老子还说“不足以为道”?
一方面,这是说“道”这种东西,往往与人的“常识”相反;因此普通人一旦闻听,往往会不接受,不肯去思考里面的道理,会固执地坚持自己“基本概念和常识”,所以常常会对此“大笑之”。因此,“道”基本上不是什么“大众化”的东西,只有很少有悟性的人(上士)才能够了解道的奇妙,才能“勤能行之”。
另一方面,是因为人性的原因。人性是“顺”,而“道”是“逆”的。因此人性与道运行的方向是相反的。而人们对于与自己原有理解和惯性相反的东西,往往不是去认真研究,而是喜欢去嘲笑和攻击,以这种手段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因此,真正的道,一定是让人嘲笑的。如果道不被这些人嘲笑和奚落的话,还不足以称为真正的“道”。(弗笑,不足以为道)。例如道家的一些格言,的确听起来就很不正常,像是疯子说的话。比如“柔弱胜刚强”,“无为胜有为”之类的道家思想,不就是与普通人的常识相反吗?这就是“反者道之动”。
老子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这句话,陈鼓应先生把它解释为:道的运动是循环的,道的作用是柔弱的。
这就是“专家”一贯带给我们的无奈----他们的解释,并不能增进我们的理解,反而把我们越搞越糊涂了。当我们看不懂老子,希望找专家们帮助的时候,其实发现专家们并不比我们更清醒。反而因为专家们不懂但又喜欢装懂,把本来有机会让我们自己弄懂的东西,弄得越来越不懂了。上面这句话的解读,就是这样的结果。
原文其实很简单,中学生就可以有能力翻译了:道动的方向是“反”,道动的方式是“弱”。
句子好理解,我们所迷惑的就是:为什么老子偏要说道动的方向是“反向运动”呢?为什么就不能“正向运动”?道动的方式为什么是“弱弱的”呢?“强强的”行不行?
这个疑问专家们其实也一样不懂,不通;但是所谓的“专家”比常人高明的地方,或者说表现得比较高明的地方,就是他们不懂也会装懂。这不:把这句话中的“反”,就被他们生生转变成了“循环”,让人越加糊涂了。
实际上,老子这句话是总结的道家准则和行为方式方法,并不是突然没头没脑地“跳”出来的。在帛书版中,这句话是说明前面引用的“建言有之”数句的内容,这在世传本中,变成了41章中的内容。
我们看一看原文: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
老子引用的这些例子,通通是用来解释和说明“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真正含义。这里分别解释一下(限于篇幅,只解释其中的部分句子)。看一下这些例子是否能够说明,“道”与人们自以为正确的普通常识往往是相反的。
1:什么是“明道若眛”?----真正明白通达的“道”,看起来却像是暗淡无明的样子。
看起来信誓旦旦的诺言,某些宣称“一句顶一万句”的真理,明确无误的宣言口号等,其实往往都是谎言。而真正的答案,往往是很不起眼的,看起来很平淡的。
我经常接到一些人的来信,问我: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这个问题相当于问“孩子的教育之道是什么?”。我常常回答不好,往往只能含糊地说:只要“教其心”,与孩子的心沟通良好,再“育其身”,让孩子身体健康就行了。
这个答案往往让家长不满意,说这些俺早就知道了,找你可不是问这种基础知识的。你不是懂教育,专门搞教育的吗?俺可崇拜你了,就掏点真东西给我,传点真经,别保守了。
我只好推荐这些人去找别的专家了:很多“教育专家”正等着给这些人“传经送宝”呢;比如,他们会告诉你: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所以要搞“赏识教育”等等。也有人说“棍棒下面出孝子”,对孩子一定要严格要求。你如果一定要问我好孩子是不是要夸出来?我只好有些迷惑地说“可能是吧,也可能不是”。“哪是不是好孩子就要打出来,骂出来?”,“啊,好像也不一定成”。你看,我这种回答,很糊涂的样子,多让人瞧不起啊。
专家们不仅会告诉你“就是该这样办的”,还会写书告诉你“孩子成长的十条戒律,二十条军规”等等。说起来都是很有办法的样子,不然怎么是专家呢?
这些人似乎都“很有办法”,但是他们懂道吗?真的懂得“教育之道”吗?如果用老子的观点来看,应该是不懂的。明道若眛,如果干什么都言之凿凿,真理在握的样子,肯定就不是真明白“道”的人。就正如“标准答案”,好像什么都懂,这肯定不是“道”。真正的道,是看起来很平淡无味的东西。那些光彩夺目的东西,往往是远离了“道”的。
比如,超市里宁琅满目的食品,看起来让人“很有食欲”,而真正人最需要的,最本质的五谷杂粮,却看起来平常平淡至极,价格也低廉之至。健康专家早就告诉你了---加工的过程越复杂,就越没有营养,越是人体不需要的;但是这些东西的外形和包装往往越漂亮,价格越高。人最需要的只是最简单,最自然的食品。
一些辉煌的庆典,仪式,决不能说明他们本质上的辉煌。苏联红场阅兵的壮观,并不能证明他们比从来不会玩“阅兵大典”的美国更具有军事实力。相反,往往喜欢玩这些华而不实把戏的人,可能在内心上非常的自卑,缺乏真正的实力。总要用某种华丽夺目的东西来“证明”自己价值的人,其实恰恰是内在虚弱的人。就像是喜欢穿一身名牌的男女,内心深处往往是自我价值严重匮乏的群体,缺乏真正的成就感。另一些不把功夫和精力花在外表装饰上,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人,很可能在内心上更为强大。这些例子,就是“明道若昧”,说明了老子“反者道之动”的真理。
2:进道若退的含义-----真正在进步,在提高的人,看起来好像在退步的样子。
这句话简直太不可思议了,一般人会认为简直就是胡说八道。但这句话真的是大实话,是符合“道”的。
比如,练武功的目标,本质上都是追求“快速,有力”。但是如果天天在勤奋练习“快,更快,最快”的武者,往往却快不起来。天天在练力量的武者,却可能发现自己难以提高;另外一些有智慧的人,去练习“慢”,去练习“柔”,却反而获得了不可思议的速度和力量,这就是“内家拳”的原理。最近我对打的速度和力量都有所提高,就是因为我比原来更柔和更慢。这不就是“进道若退”的真实表述吗?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身体的治疗过程,也是“进道若退”的。懂得自然医学的人,都知道人体在恢复过程中,会出现“排病反应”,也就是好像生病了一样。练高深武功的人,也知道在内力增强的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类似“排病反应”的情况,比如浑身无力,身上奇痒,或者发烧,身上出现各种“病症”等等;懂的人就不怕,这段时间过去后,就会获得不可思议的体能和力量。看起来练功过程中身体状况“变差”了,实际上却是身体更加强健的信号,这不是就是“进道若退”吗?
医学上的“真道”,并不把疾病看作是“敌人”,而是把疾病看做一个信号,是身体提醒自己注意日常生活中做错了什么,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这就是西方的“顺势疗法”特别反对压制疾病症状的原因(其实中国古代的道医就是这样做的)。相反,把身体表现出来的疾病症状消除掉,当做正确的“治疗”手段的西医,往往是造成人体更严重问题的祸首,就像是掩耳盗铃一样的自欺欺人。比如说最简单的高血压治疗方法,西医的做法就是服用降压药,只要指标“正常”了就宣称没事了,根本不去研究,更不会去消除造成血压高的原因,典型的掩耳盗铃方式,这不是缺乏基本医学常识的笑话吗?可西医在很多方面都是这样缺乏基本常识的。奇怪的是它居然会得到大众的拥戴,愿意花大钱去接受这种欺骗和愚弄。
实际上国际医疗体系早已经承认,所谓的现代医学带来的好处,还比不上它给人类带来的损害更大。这就是因为不明白“进道若退”的道理带来的医学科在整体上,方向上的失败;细节上,技术上的成功,根本就无济于事。
在学习上面也是一样的。那些自以为是,夸夸其谈的人,其实往往没什么真本事。常常觉得自己不足,常常发现自己局限的人,往往进步最快。这也是进道若退的道理。
一些人不学“道”,没入门的时候,往往自以为了不起,感觉特别良好。一旦“进道”之后,往往发现了自己各方面的不足,会惭愧不安,觉得自己的毛病似乎越来越多了。一旦能够看到自己的各种毛病,看起来似乎“退步”了,也是开始取得进步的“进道”表现。
“进道若退”还有一个最根本的解释:“得道”的过程,并不是拥有的过程,而是放弃的过程。要成为“得道高人”,并不需要“学富五车”,也不需要“才高八斗”,只需要放弃一切世人追逐的虚名,放弃名闻利养之心,真正在内心明白自己本自具足,不假外求,就是“得道高人”了。因此,所谓的“进步”看起来很像是“退步”。
当你能够放弃晚餐的时候,并不说明你的身体更差了,而是更好了。一个人不吃晚饭就睡不着,一天要吃内容丰富的四五餐,并不说明他比一天只吃一餐的人更健康,更强壮;只能证明他更不健康。
3:夷道如类的含义-----平坦的大路,看起来就像是险峻的小路一样。
【老子】还有一句话,就是“大道甚夷而民好径”。翻译过来,就是说“明明有很好的高速公路在面前,可是人们偏偏喜欢去走危险崎岖的小路”。跟这里的“夷道若类”有相似之处,人心真的很奇怪。(www.xing528.com)
一般人可能不好理解老子的这种说法。其实认真观察一下,“人”这种动物,似乎天生就喜欢把简单的事情弄复杂。在思维模式上,喜欢楼上加楼,梁上架梁,弄出各种非常怪异的结果。这就是人性的不可思议和颠倒梦想之处。
比如说:有些朋友看我身材和体质都很好,很羡慕,他们年龄与我相当,但是体型通常都很胖,还罹患各种慢性病,精力也很差;问我有什么解决办法。我说当然有,而且很简单,只是因为太简单了,你们都不会去做的。他们信誓旦旦地说“只要对身体好,当然要学。花多少钱都行啊”。结果我告诉他们的方法不仅不用花钱,还会省钱。只要不吃晚饭,不吃肉,不喝酒,不熬夜,适度运动就行了。这种要求难道有什么复杂的吗?结果几乎所有的人,都摇头说:这怎么行,做不到的。他们希望的,其实是在不改变现有生活方式的条件下,我在“加上”一点什么好方法和秘方给他们(楼上架楼),宁肯为此花一大笔钱都行。这不就是典型的“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吗?不断地去抓自己根本不需要的东西,不懂得“放下”,正是现代人毛病太多的原因。现在很多的“医疗和健康机构”,不都是迎合这种人性,专门把简单的事情变复杂,从中大赚其钱吗?
而且,就算是最简单,国外已经证明是很有效的医疗方式----“断食疗法”(也就是中国道家的辟谷术),这本来很简单,不就是“放弃吃饭”嘛,每个人都会的。但是人们就是不干,非要找个人,给上一大笔钱,几万甚至上十万,让“高人”来“灌顶护持”,才肯相信和实施。得了好处,身体的健康状态改变,其实主要是自己身体出的力,但这些人也愿意归功于道长“功力高深”的结果。比如归附于四川李一道长门下的“名人明星”们,其实也都是这样的“下士”,看不到真正的“道”,常常把简单的事情做得很复杂。很多人都在学他们,中国岂能不乱?
在教育上,我们的教育体系,也是专门把简单的事情弄复杂。把本来很简单的教育,“教其心,育其身”的教育,非弄得现在这个复杂得不得了的局面。把内容很简单的几本教材,加上不断重复的大量“教辅”,加上最枯燥愚笨的“死学法”,把家长,老师,学生都搞得很辛苦。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英语的学习。语言本来是人的天性和本能,顺应天性来教就行了。一个孩子只需两年时间就能够学会基本的语言和交流了。可是我们的“英语教育”体系,官方和民间都花费巨资投入,把孩子们教了十几年,却无法与外国人进行正常的交流和对话,这是不是大笑话?今日学堂只不过“顺道而行”,遵行“语言学习之道”,很简单很轻松地就让孩子们变成了“英语神童”,折射的就是这个社会的荒诞和“教育”的可笑。即使如此,有些学堂的家长明明知道孩子的英语很好,阅读和与外国人交流都没有问题,却忧虑孩子“不懂语法”怎么办?要不要上培训班?这就是“夷道若类”了,就是明明有高速公路,偏要去走山间小路的人。
4:“大器免成”的含义:真正的大器,是“不成器”的。
这句话,长期以来被国人解读为“大器晚成”,意思就是成大器就是要晚一点才行。这往往变成家长们鼓励自己笨孩子上进,或者干脆就是对自己失败和失意的现状进行自我安慰的语言,根本就没有什么道理可言。
可能是老子的原意“大器免成”实在让人无法理解,才被后人篡改的吧?因为中国人的常识思维里面,都是期待“成器”的,居然有这么一个疯老头出来说“大器就是免成器”,岂不是让人笑掉大牙。这正是“弗笑,不足以为道”了。
实际上老子的话真的没错-------真正的大成就,就是没有边界和局限的,是恢弘的,变化无方的,难以定义的。一旦有了边界和局限后,当然就不是什么“大器”了,只是“小器”罢了。比如,地球,显然是一个“大器”,您能说它是什么时候“成”的吗?它一直都在“成长过程中”,从来没有“完结”(成)的一刻。成住坏空,就是宇宙变迁的常识,不可能固定在某一刻。
人也是一样的。国人往往急于“成器”,结果就是过早就局限了自己,最终的结果就是真的“不成器”了;以“成器”的观点去培养人,最好的结果,也只是培养出一批心胸器量都很狭小的“专才”而已。更可能的结果,就是培养出一批废物。
中国人在教育上特别重视“专业”,很早就为孩子“定向培养”,这种思维模式来自于前苏联的“专业模式”---为了工业化的需要而把人“速成提高”,当做机器一样来对待的“教育方式”。这样可以短期内培养出来大批的“工程技术人员”。可这种根本就不是真正的“教育”,而是把人当做机器来摧残。
中国现在的教育,连苏联的这种“机器化目的”都没有达到。我们固然把孩子们不当人看,成功地摧残了孩子们的基本思维潜力,把他们变成了像是机器一样缺乏思维和思考的动物。但是中国人创造性地加上了中国传统的八股文和科举考试的虚伪,就是连学习的内容和知识都不要,只追求分数和文凭,结果是让这些“教育产品”不单作不了“人”,连“机器”都不会做了。因为他们根本就连“专业知识”也没有学到。因此现在的很多大学毕业生,连民工都不如,工资比不上,技能也比不上,生活能力更是比不上。这就是当代中国教育最大的笑话----“教育”还不如不教育。
西方先进的教育,都是把“人”放在第一位,把“成长”放在第一位,把“专业和知识”放在很不重要的位置;中小学不搞文理分科,甚至连进了大学都不设专业,大三以后才考虑“专业方向”,这就是“不成器”的教育。结果,西方的教育体系,培养出了最多的“专业技术人才”,也培养了最多的管理人才,艺术家,文学家和思想家等通才。相反,强调“成器”的中国人,忘记了“君子不器”教诲的中国人,近代根本就出不了什么像样的人才,更没有通才。现在的中国,就只能为世界打工,沦落为世界上低端商品的制造者,为世界廉价做工。这就是差距。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大器”呢?老子本人就是很好的例子。有可能在很多人的眼里,老子是很失败的,因为历史上没记录他做过什么大事,有什么伟岸的功业,只是当了一个图书馆馆长(周守藏史),最后孤独地一个人出了函谷关,可见落寞之至。
不过,孔子见老子,对老子的评价,就是典型的“大器之像”。见多识广的孔子见了老子也傻眼,无法对老子做一个具体的描述和评价;只好说“其犹龙乎?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尾”。这就是典型的大器----免成之器。
老子本人的确没有做过什么大事,但是并不能说明他不会做事;实际上他拥有做很多事的能力。只要愿意,他可能就是很多行业的高人,也可以做出伟大的功业;只是当时的时局,使得他无法发挥自己的才干,甚至没有人想听他讲自己的学问;因此他选择了“无为”,静静地关注世界,尊重世人的选择,尽管是无知和愚蠢的,自我伤害的选择。最终,他选择了离开。
老子的智慧,只要学了一点点,都会对人生和事业带来莫大的帮助;如果你不相信的话,看看中国的历史,只要凡是做过什么特别的,或者伟大的,杰出的事情,记录入历史的人,基本上都是学习道家智慧的人,都是学道的,都是老子的徒子徒孙。南怀瑾也说,历史上真要做事的时候,还是得靠道家的人出来;他们之中有兵家,法家,医学家,经营家,杰出的管理人才,武术家等等。他们都是“成大器”的人,但是都比不上“免成器”的老子。
5:为什么是“反者道之动”呢?
这个“反”,绝对不是陈鼓应说的“循环”。如果懂得道家“一动分阴阳”的概念的话,就很容易理解“反”是什么了。一般人的“动”,就是打破了平衡,分出了阴阳,形成了对立。阴阳之变无穷,这就形成了“复杂”和纷纭变化;
而“道动”的方向是相反的,是“合于阴阳”的动,是消除对立,回归于“无极”(平衡点)的运动。是消除复杂纷纭,复归于“简单朴素”的运动。这就是“反者道之动”的含义。老子说的“正言若反”,表达的也是一样的意思。
道家的典籍里面,把这种过程称为“复返先天,返璞归真”等。这是所有学道的人追求的目标。最高的道家境界,就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通过不断的“反向运动”,最终达到阴阳的完全平衡了,就不再动了。这就是“道动”的最终目标。
比如,身体的“动”,我们饮食起居的不同方式,就产生了体质“阴阳虚实”变化,“动”得越强烈,越偏向两极,阴阳的区分就越强烈,就会造成所谓的“五劳七伤”,这时候身体自然就会“生病”了。“治病之道”就是要找到这种人身体阴阳的失衡方向,“实则泄之,虚则补之”,通过各种治疗的手段(包括饮食起居,外治手段等,并不一定要吃药),只要使得人体的气血疏通流畅,阴阳恢复平衡了,病就治好了。因此,古人懂得“道”后,也就自然懂得“医”了;医的过程,并不是向外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其实就是向内“反回”,恢复原有平衡的过程---把病人造成病症的不良行为方式(动)改掉,或者用手法和药物平衡掉就行了。
说到这里,也说说我不懂的中医(本人绝非医学专家,故这些话均是乱弹,不必当真)。据我的观察,似乎现在的中医也在离道越来越远了,因为越搞越复杂了。所谓的“大道至简”,合于道的东西,肯定不复杂;复杂的东西,肯定离道已远。现在的中医,思路用的并不是“道”的理念,而是用西方的实验和分析法。现在中医的概念和手段似乎都越来越复杂,用的仪器也越来越多,专业分科越来越细,完全按照西医的方法来分科辨症,而不是按照中医的五行阴阳调和平衡理论来辩症;更要命的是,中医最本源的著作,全面阐述中医基本原理的【黄帝内经】等,居然只是中医学院学生的“选修课”。这等于练太极拳的人,不去看张三丰的【太极拳经】,只是跟着老师比划的各种套路招式来“勤奋练拳”一样(似乎武术学校的学生就是这样学“内家拳”的),这样搞出来的东西,恐怕根本就不是东西了。因此,现在很多顶了一个太极内家拳的名,却全然不知太极之理的人;顶着一个中医的名,却不知人体阴阳平衡之法的“医生”。顶着“老子信徒,道家智慧”的名头,却全然不知如何做事做人的“高人,道士”们,这些人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破坏者。因为他们把传统文化中最精粹的智慧,表演为一些自吹自擂的名词,缺乏内含的江湖把戏。让人误以为“传统文化”就是这种无用的垃圾,岂不是老子的罪人。
6:什么是“弱者道之用”呢?
“道”要出手的时候(道之用),绝对不会是“轰轰烈烈”的,而是“弱弱”的,不起眼的。老子自己也在其他章节说过“故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这就是道的用,体现出来是“弱弱的,淡淡的”;以为轰轰烈烈才是“道”的人,会对老子很失望的。
我们现在这个国家的人,似乎都很爱表演和吸引眼球,喜欢“光光彩彩”;官员们做事情,都喜欢做“轰轰烈烈”的大事,做了一点小事也唯恐世人不知。我不好评论他们的正误,不过按照“道”的要求来说,这显然是“违道”了,自然,也会遭到“道”的报应的。
道家的人,是绝对不会去做什么“中流砥柱”的,在局势不利于自己的时候,他们不会“迎头而上”,只会离开中心,在一旁等到“气势已衰”的时候,才会出来“拨乱反正”,做一点事情。在历史上,每个朝代的末年,都有很多修道的高士看到国家存在严重的问题后退隐山中,等局势大乱,需要各种人才出来做事的时候,这才出山收拾局面。这与孔门信徒“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迂腐,以及抱残守缺,惯于沽名钓誉,喜欢拉大旗作虎皮的儒生,形成了强烈的对照。道家的人,特别突出的就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不贪名,不图利,放下自我,来去自如。人们需要他,出来做事成功了,也是“功成而不居”,不会沾沾自喜。当然,如果一身本领,却没有什么机会出来做事情,也不会抱怨和难过。这才是“道”的特点,“淡乎其无味”。
用武术来理解的话,与道相合的武,自然就是“四两拨千斤”的轻巧和潇洒;这种手段,自然看起来就是“弱弱”的,所谓的“弱者道之用”,但显然这里需要很高的修炼和技巧,不是一般笨人随便就能够学会的高深武功,一定要对“道”有深刻的理解和体认才行。
如果只会采用“以千斤抗千金”的笨重手段来对付别人的攻击,或者想要“以万斤破千斤”来取得胜利,这是很正常的,可以理解的常识。以力破力,以快制快,这是外家拳的思路;奥运会所谓“更高,更快,更强”的运动理想,也是“外家拳”,但不是“道”,也谈不上智慧。以力斗力,这是连蛮牛互斗也会使用的“功夫”;某些人做一点小事,都要搞到“费尽移山心力”的样子,在道家看来是非常缺乏智慧的,“非道也”。举重若轻,才是道家的风格。
如果更有甚者,居然用“百斤来抗千斤”,还号称自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者,在道家看来,这种人要么是愚蠢之极的没脑子蛮族,要么就是沽名钓誉的虚伪之徒,与“道”和“勇”都毫无关系。
道家的武术(内家拳),特别强调“避其锋锐,借力打力”,绝不逞强,反对硬顶硬抗;要求轻灵闪展,柔若无骨;对敌要领是“舍己从人,要啥给啥”;这种武功的要领,与人们一般认为的练武常识完全相反,因此正好就是“反者道之动”的体现。内家拳出手制人的时候,看起来是轻飘飘的,漫不经心的,但对手往往东倒西歪,“犯之即仆”。这正是“弱者道之用”的体现;这种弱,自然不是软弱的体现,而是更高的修为和智慧的体现,是让对手“强大攻击”化为虚无的体现;
道家说“以武入道”,这是大有用意的;如果把这种四两拨千斤,看起来“弱弱”的道家智慧用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难道不是很有价值的吗?因此想把事情做好,做漂亮了,就一定得学习道家。
孙子兵法,就把这种“弱者道之用”的特点总结为“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一切依照道的要求而运行,过程往往是很平淡无味的,没有什么值得吹嘘的“辉煌功名”和惊喜。医家也说“上工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引申入管理和政治智慧,就是“圣人不治已乱而治未乱”,都是“防患于未然”的高明手段,把未来可能发生的大问题,消除在看不见的时候,这种智慧是国人最需要的,但是却得不到人们的认同和佩服。人们最喜欢英雄豪杰,喜欢“突击队员”式的“抢险行动”,在道家看来就是穷折腾,害人害己。英雄出在乱世,你真喜欢英雄,盼望英雄吗?就去乱世好了。可老百姓又说“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实在是颠倒妄想。
所以老子才说“故大道废,案有仁义;智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对于大家喜欢的光鲜明亮的“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等等,道家人物保持了高度的警惕性;对于这表面上光彩亮丽的词汇后面“一动分阴阳”必然伴随的悲惨(大道废,邦家昏乱,六亲不合等)有充分的认识;因此道家认为“还是平淡一点好”---平平淡淡才是真。这就是“弱者道之动”背后的深层智慧,以及道家更喜欢“平淡”的原因---“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不居功,更要避免“有功”,居于无为乃大道。
对于儒家求名思想深入骨髓的国人来说,道家的这种甘于平淡的思想显得格外的“不入流”,被遗忘了很久;但是道家思想在国际上却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就是因为道家这种深刻的生活智慧而非浅薄虚伪的道德说教。
对于因为忘记了道家的教诲,喜欢到处“找感觉”,“立牌坊”,“扬名立万”,因此千年来不断遭遇各种各样沉痛灾难的,苦难深重的中国人,会因为已经吃过这么多苦头而改变吗?我们反省了这些历史的教训吗?什么时候,我们才会捡起老祖宗留下的宝贝?难道真的还要大大的再吃一次亏,到了痛不欲生,或者生不如死的时候,我们才会回头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