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理解佛性:答田心培居士问

如何理解佛性:答田心培居士问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答田心培居士问本刊为便利研究佛法起见,特辟佛学问答栏,读者如有疑问,可向本社提出,以求答复。若欲明白此问题,先须了解佛性之义。如是,现在十万亿佛土以外的弥陀净土,当亦唯心之所现——。以斯义故,现实存在之弥陀净土,非但不碍唯心,且离心而不可得,因此而曰唯心净土。

如何理解佛性:答田心培居士问

答田心培居士问

本刊为便利研究佛法起见,特辟佛学问答栏,读者如有疑问,可向本社提出,以求答复。或有答他人之问,亦可寄本社发表,以供研究。本社编辑部启

问:佛家缘起之说,以为众生原具佛性,皆因无始时来,于其真如性海中忽起一念无明,遂迷本性,永堕轮回之苦;此征诸《楞严》、《唯识》及《十二因缘》之说,皆如是也;若依此说,则无明未起之前,众生皆是佛性,夫既曰佛性矣,又何致忽起无明?再受生死?岂本觉妙明之佛,亦有退转堕落时耶?

答:此种问题,凡初学佛者,阅读《楞严》、《起信》、《圆觉》诸经论,则十之八九,都会发生。若欲明白此问题,先须了解佛性之义。所谓佛性者,即是本觉心性。此本觉心性,若依有情命之动物类底一切众生言:佛性即是自心之灵性,如是一切有情,自无始来,刹那生灭,皆因有心而异木石,以有心故即有觉性,故曰一切有情皆具佛性。若依法界实相而言:佛性者,性为一切法之法性,佛能证悟此诸法实性,或唯佛能开显此诸法实性,故曰佛性。在众生本具之觉性方面观之:楞严曰:“妙明真心”,起信曰:“本觉”,圆觉曰:“真实心”,皆同指佛性或如来藏而言也。此妙明本觉之真实心,一切众生,无始时来,本来现成,佛及菩萨,亦复具足证知。明言之,则十法界之有情,同具此妙明真心,已成佛者,于此不增;未成佛者,于此不减。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者,指此而言也。依此义故,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习。虽然,佛与众生,毕竟差别,佛唯是佛,永出苦轮:众生仍众生,永沉生死者,何耶?曰:佛之觉心已开显故,众生觉心未开显故,佛之烦恼所知诸障,毕竟断故,众生之烦恼所知诸障,未断灭故。此之所谓因有继悟之别故,而有诸佛及众生之差别也。即依此义故,吾人始有学佛念佛,修行断惑之事业,否则,即无染净凡圣困果之别也。吾人明白佛性为无始本具,生佛不二之理性,其二别者,因众生为烦恼迷惑,佛为永无烦恼之觉者,一迷一觉,故二有别。于此义上,应知佛性是无始本具,烦恼亦是无始本具,故有佛性时即为有烦恼时,因有烦恼故,佛性不得显现光明,因此佛性不得显现光明,遂成为众生矣。倘以方法,对治无始以来之烦恼无明,渐次渐次,毕竟永断。烦恼无明断故,即是开显无始以来本具佛性,证契一切诸法之法性,或曰开显如来藏,此即所谓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佛陀,而异乎具有烦恼性之众生矣。到此境地,即此一人,观现前成佛之境界,与过去具烦恼时代之境界,判为二人矣。然又应知:烦恼虽同佛性,无始本具,而佛性为可断灭法,烦恼为可断灭法,以是义故,吾人方修行也。佛性为无始无终绝时间性之法,烦恼为无始有终之有时间性法,以是义故,烦恼可断也。由此义故,佛及菩萨始有应化说法之方便示现,众生亦始有求法修行断惑成佛之可能也。至问中所谓于其真如性海(佛性)中忽起一念无明者,乃众生无始以来,念念忽起,非指众生有一时期不起无明,忽然在某一时期才生起无明也。乃谓众生无始具佛性,即无始具无明;如是则众生无始以来,本有心性生灭;有心性生灭故,则念念起无明;念念起无明故,则念念迷于本觉性海;念念迷于本觉性海故,则念念流轮生死;念念永为众生,与佛不同。

复次,应知过去诸佛之修证者,修,即断除此无始之烦恼无明也;证,即开显此无始之妙觉明心也。断之功德,有智有福,福智须修,不修福智,无力能断,亦无方显觉心也。修福修智,有始无终,有始者所谓始觉也,无终者所谓即同本觉也。成等正觉,福智皆圆,亦谓圆满一切无漏功德,成就圆满报身之极果,无明烦恼永远断故,报身圆满本具佛性,究竟显故,无尽无尽,成熟有情,决无所谓退转堕落者也。

问:近人著作中,有称‘菴摩罗识’为第九识者,不知此识与‘阿赖耶识’有何分别?

答:菴摩罗识,此云‘白净识’,或曰‘无垢识’,论云:“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此故”,此识即是第八识之别名,因其清净故,故得此名,或即进名第九识者,名虽第九,应知体即第八。何以故?无二识体故。‘阿赖耶识’,即第八识,此云‘执藏识’,为我爱见等之所执藏故。前者之名,修适用于佛位,后者之名,适用于异生与有学圣者,相用不同,名位有别,是二差别。

问:‘如来藏’,‘真如体’,与‘阿赖耶’,是否皆指第八识?

答:阿赖耶,即是第八识。‘如来藏’,亦可曰第八识,亦不可曰第八识。名所诠义,各不同故。真如体者,非第八识,谓一切法之真如实性也,是不生灭之无为法,第八识乃有生灭之有法。然以真如为识之实性故虽非第八,而可曰不离第八也。

问:佛书多言:‘十方虚空’与随业受生之‘天魔鬼’等事,似所谓虚空魔鬼等皆为实有;但《楞严》卷九云:“虚空起于人心,一人发真归元,则虚空销殒,魔鬼无依”则所谓虚空魔鬼,又似由人心迷妄即成,是幻非实,不知二者是否矛盾?

答:不矛盾。何以故?唯心现故。一切诸法唯识变现,各自安立,虚空魔鬼,亦皆是有,识所变故。然能了达能变之心识自性,本不可得,缘生性空,则所变之虚空等,亦如幻不可得。故既达心本,则心外无一法,一法之无,即连此‘心本’之法亦无,如是,虚空等不销殒而何所待耶?妄心所现之魔鬼尚何所依耶?

问:佛经叙弥陀净土,似皆实有,不知与唯心净土之说,有无抵触?(www.xing528.com)

答:无抵触。弥陀净土,非但‘似实有’,乃的的确确的千真万真的实有。何以故?世界无量故,阿弥陀佛愿力成故,已修因行故,释迦所说故,十方诸佛所赞故,一切诸法,既唯心变,世界当为心所变现,此世界如此,彼世界亦尔。如是,现在十万亿佛土以外的弥陀净土,当亦唯心之所现——。为弥陀及在彼世界之一切有情与有缘得往生彼世界之一切有情,所共变现。以斯义故,现实存在之弥陀净土,非但不碍唯心,且离心而不可得,因此而曰唯心净土。何以故?一切唯心故。

问:念佛所以收放心,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其为修持上一种方便法门,固属确然可信;惟众生随业受报,实为法尔难逃,何以一念弥陀,便可将任何罪业一笔抹煞?岂多呼几句佛名,即能得佛欢心,不咎既往耶?果尔,则不但‘法尔’无恁,且弥陀亦未免好谀矣!明知决无此理,不识何以解之?

答:所谓念佛灭罪者,事不可疑!凡念佛者,罪业定灭。何以故?以众生清净之本心,原与佛之本心无二,本可心心相印,感而遂通。惟以众生有贪嗔痴等一切烦恼覆障之故,遂令真心不彰,去佛之智日远,如是感应之道绝矣。若众生以知苦断苦心切,感觉此世苦痛既极,救援已穷,希望尽绝,惟于佛所,生大惭愧,哀悔懊丧,唯佛为救,在此种信仰心情之下,则平时之一切妄想烦恼,不善之心,可顿时销灭,而与佛智无二之心,接近,相应;即以此心,而念佛忆佛,求救于佛则立有不可思议之境界,过去之罪业,依此心故不增长,又可进而减少。现在之身心更不造新恶业。以如是义故,说念佛灭罪。既造罪而念佛之人,若欲不受果报之支配,常具足四力忏悔,言四力者,一现行对治力,二依止力,三能破力,四遮止力,此力修持强大方消罪,否则,不能也。非言既造之一切罪,一念佛,即可不受果报支配也。经论云带业往生者,即含有虽念佛,而於过去罪业,仍须随识带去以受因果之支配也。由此观之,法尔因果,不动安立,定不可逭!念佛众罪,与此无违。

问:禅家之‘了知自性’,与净土之‘往生’,是否一样结果?

答:禅家重自力修持,净土仗他力往生。了知自性者,乃谓明心见性属自悟境界。往生者,乃由念佛发愿,此命终后,往西方受生者也。明了自性之人,若於生死有把握,或可往生佛土,亦有不往生者,乃随其心愿耳。至往生之人,一心念佛故,或不明了自性,至华开见佛,方可明了自性,故有颂云:“愿生西方净土中,华开见佛悟无生”,故二结果稍前。

问:佛经与儒书等,无非说理劝善之作,何以诵儒书无灵效,而一诵佛经,便有无量功德?且不惟自积功德,更能回向他人,超度死者?夫念佛诵经,不过一种声音表现,不知有何力量之可言?

答:佛经,为出世清净无漏功德之等流,法尔具足不思议力,故诵之功德极大。又佛经所说之理,为最彻底,最究竟,最圆满,最正大故。儒书等,虽亦有少分明理劝善之用,一者非出世清净无漏故,二者如究竟广大甚深,故不与佛书等。复次,佛经,为佛及菩萨所等流加持之妙法,乃出世离苦之明灯;又非不离世间,染著世间之儒书可比,故诵经有大功德也。又应知者,诵经之有无功德,重在诵持人之心力如何,此义如前念佛条说。并不全重其音声,能如法诵持,其音声所表扬之法义,能令其他有情闻法,故其音声亦极重要,如密宗之诵咒,又如过去受持观音名号,及金刚法华等经感应录所说,亦知诵经之功德及音声之关系,非普之声音者也。由此义故,念佛诵经,不全重声音,而重在其心力之强大。念佛诵经,既有功德,功德为法财,法财亦如世间财,世间财物,既可回送他人,则此心量心力所修集之法财,当然亦可用心力心量回向于他人。心力可以互相感通,回向能令他人受益,无须怀疑者也。

问:密宗持陀罗尼与结印之神秘,亦云有不思议,不可测之功德,今世为打破神秘之时代,何以佛教尚存如此秘密耶?其神秘尤不可解,可否揭穿其秘密?请言之。

答:佛教,原无神秘。且佛教初建于印度神秘时代,处处破斥神秘。至于密宗持陀罗尼,为一种修持之法门,等于念佛。只境界与方仪不同而已。又陀罗尼,原为总持义,以少文句(咒),总持广义,包摄深境,诵之自然迥异寻常。结印,亦密宗修持上一个方法,印表其本尊(佛或菩萨等)之德相也。手结此印,身即同于本尊矣。又密宗之修持,所谓三密之意密耳。考咒为佛说之法,手印观想,为修持上一种压制妄想之方法,即观本尊入已体,己体成本尊,仍为一种假想的抽象观行。常久观之可以得定,若能三密相应,则功效之大之速,当过于其他法门。惟应知注意者,密宗,不是希奇古怪,神秘奥妙,尤非一学密法,立刻成佛,有大便易可讨也。其全部精神,重在事理之融摄,或事事之会通;而此融通,又建立于条而不紊之摄律仪戒上,及善巧方便之般若慧上,方能高建无危,否则殆矣!今日醉心密宗者,不以希奇古怪之心趋之,便以贪便宜之妄念求之,甚或别有作用,则去佛教过去建立宏传真正之密宗教仪与精神远矣!居士应慎之!

(原载《海潮音》第十六卷第五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