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早在宋熙宁元丰年间,杰出的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便对江苏宜兴有着特殊的感情,他酷爱宜兴的青山绿水,曾多次来宜兴寓居。青年时代的苏东坡曾与同时进士第的宜兴蒋之奇在赴琼林宴时相约以后要卜居宜兴。他在给皇帝的《乞常州义兴居住得清》的奏章中写道::“上书得便宜,归老湖山田,躬耕二倾田,自种十年木。”在《楚颂》中他又写道,要在宜兴买一小园,种柑橘三百株以度晚年。后因仕途坎坷,未能如愿以偿。晚年苏东坡迷恋峦峰如黛,清溪萦绕的阳羡独山景色。他曾来到独山,看到此山独横画溪之东,山势颇似四川峨眉山,顿生思乡之情,由衷感慨地说,此山似蜀。宜兴人为了纪念东坡先生,就将“独山”易名为“蜀山”,并在他讲学处建造了“似蜀堂”。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买田筑室于蜀山南麓,打算安度晚年,这便是“蜀山草堂”。苏轼逝世后,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原址上建起“东坡祠堂”,后成为和尚的居所。到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工部侍郎,宜兴人沈辉在此重建东坡书院,作为文人学士例行集合,缅怀先贤之所。
书院占地30多亩,讲堂六楹,中立苏轼像,每月朔望讲学,东坡书院逐渐成为当时的著名学府。此后,书院几度兴废,几经修葺。现为宜兴市丁蜀镇东城小学所在地。
2002年,丁蜀镇开始全面整修东坡书院,恢复了前后四进,每进七间的规模,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新建碑廊180平方米。如今的东坡书院屋宇四进,总面积一千多平方米。书院的大门是1982年时重建的,原来的大门上悬有清代翰林唐文治书写的“东坡学校”一匾。如今这“东坡书院”四个遒劲大字,由全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舒同先生题写。
一座有着历史痕迹的院落,似乎将自然界的张力和人类的蛮荒驱逐得很远很远。高墙肃立,瓦屋朴拙,碑亭凝重,回廊流畅,古木幽茂,群芳竞秀。走进东坡书院的院门,一条砧石大道直通第一进厅。路左侧有石牛池,系一巨石如果牛伏于池中,形象及其神似。早先的学生曾在石上题刻“卧云”、“饮水思源”等字。尽管不知道出自谁的手笔,却同样可以领略到东坡学子缅怀书院,不忘师恩的拳拳真情。
门厅前有洗砚池,玲珑小石拱桥跨其上。科举时代,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格外讲究礼仪和格局,一般称读书为入泮,学府为泮宫,东坡书院自然也少不了石桥和泮水。百余年来,洗砚池内池水清冽明澈,终年不竭。水中有一条“石鱼”潜入水底,寓意“鱼跃龙门,金榜及第”。(www.xing528.com)
砚池左边新建有碑廊,东坡书院的碑廊是2003年重修书院时拓展新建的。这座回廊式的古典院落中,共收集、刻制各种碑刻十方,这些碑刻大致可分三部分。
第的一部分几位于碑廊北侧的主要是新制的东坡手书《楚颂帖》、《迈往宜兴帖》和《乞常州居住奏状》等,从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东坡先生与宜兴的情缘,他不但意欲在阳羡买田种橘,并让儿子苏过、苏迨和苏迈等来宜生活,更奏请皇上,乞居常州,即准备终老阳羡。同时,我们还能从中欣赏到苏东坡豪放雄浑的书法艺术。这一部分的碑刻还摩刻了陈毅、郭沫若咏东坡的诗各一首,以及乾隆御笔题书的“诗仙遗范”等。
第二部分碑位于碑廊的西侧,明清以后的重修书院的碑记共8块,其中明碑2块,清碑5块,这些碑记记述了这里由东坡学堂到东坡祠堂,进而建成东坡书院的历史沿革和历史重修经过,是东坡书院的历史见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这其中比较有价值和有代表性的,是明朝李东阳撰写的《蜀山苏文忠公神祠堂记》及清光绪二十七年徐保臣撰写的《重修蜀山书院碑记》。
第三部分即南侧部分,陈列了部分功德碑,历年修缮书院对社会各界捐献的都有名示。在碑廊庭院的中间,矗立着一块太湖石,形似玉兔,人们称她为玉兔石,上面镌刻着苏东坡《阳羡颂帖》的手迹,这块玉兔石与院中花木相映衬,更增添了碑廊的情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