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上证人书院的会讲地点不一,曾在城内广济桥高氏祠、延庆寺、城西白云庄、黄过草堂(张氏宗祠),陈奎献家等处,而在白云庄则是黄宗羲讲学时间最长,二期是较稳定的场所,成为浙东学说的重地。从此,这里名士云集,文人荟萃,四明学风蔚然顿开。
黄宗羲讲学有两大特点,一是讲究实学,反对空谈,主张经世致用。他说:“学必原本于经术,而后不为道虚,必证明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所以,他要求自己的学生,“先必穷经,兼令读史”,这对于扫除明末脱离实际的恶劣学风起了极大的作用。二是在“经世致用”思想的指导下,宗羲讲学既重经史之学,又重自然科学,包括天文、地理、数学、历法等学校科,教学方法多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解为辅,自由讨论,互相辩论,因材施教,独立思考。
在宗羲的教诲下,甬上书院弟子都能刻苦钻研经学、史学以及天文、地理、六书、九章,至远西测量推步之学。而且皆卓然有以自见。黄宗羲学问渊博,治学严谨,培养了大批人才。前后听讲者达百余人,有弟子66人,被他推许者有18人。他们或长于经学,或长于史学,或长于文学。自此,形成了以甬上证人书院弟子为主力,其流风被于浙东乃至全国,其学派传于乾、嘉,以至清末的清代浙东学派,在清代学术史、文学史和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占有重要的地位。
勇上证人书院的讲学活动持续了8年,至康熙十四年(1675年)结束。这8年也是宗羲讲学最有成就,而且影响最大的时期。
现在的白云庄,由坐西朝东的白云庄和坐北朝南的万斯同故居两组建筑组成,均为单檐硬山顶建筑,大门位于建筑群的东侧朝北。(www.xing528.com)
白云庄轴线上有碑楼式大门,三开间正厅和后屋,大门门额上书“白云庄”三字,为沙孟海先生手书。正厅内为书院讲学时的陈设,后屋陈列黄宗羲生平事迹。万斯同故居由面南的碑楼式大门、中厅、后厅组成,内陈列有浙东学派主要人物及其影响的介绍说明。沿着绿竹掩映的小径,推开墨色厚重的墓碑,踏入高高的门槛,来不及体味“水痕犹记旧池塘,径转暂添新竹柏” 的真意,映入视线的是正厅上方悬挂的“经世致用”的匾额。
甬上证人书院现为清重修后留存,青砖黑墙,古朴庄重,环境典雅清幽,建筑面积650平方米,主体建筑坐席朝东,前后二进,为砖木结构三开间的高平屋,由人字坡大门,碑楼式二门,三开间单檐硬山式厅堂及后屋组成。前进堂前悬挂着“证人书院”的横匾,中间太师壁上有梨洲先生的画像,先生头带儒巾,侧身而坐,凝视远方,仿佛又听到了先生深明大义的教诲,堂上有二十个真人大小的精美古装蜡像,他们或凝神思索,或者侧身切磋,姿态不同,神情各异,置身此间,耳中嗡嗡作响,似乎犹可听到他们的争论声,闭上眼遐想,白云庄昔日作为甬上证人书院鼎盛时期的景象,于是越发清晰起来。
走出书院的南后门,经过一个小天井,便进到万氏的家史陈列馆里,青砖四壁悬了26块挂屏,连环画般展示了万氏家族颇具戏剧性的兴衰故事。踱入南面厢房,还未从一屏一画一故事中抽离,便从“一代贤好托布衣,四方声价挣山水”的楹联中立刻分辨出,这里曾是万泰之子万斯同的住处。故居坐西朝东,门阔约15米,进深10米,马头墙青砖黑瓦,显得十分幽静。室内置一套古色古香的老家具。太师壁上挂着“布衣万斯同”的画像,四周陈列着浙东学派主要人物的史记及其有影响力的书刊、手稿等实物资料。
白云庄(甬上证人书院遗址)今已修葺一新,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个世纪30年代,郢县文献委员会在重建白云庄后,曾规定于每年的八月八日(即黄宗羲诞辰之日)举行岁祭,以保护地方文物,弘扬先贤精神。如今每年的清明前后,宁波的文化界人士都会依据传统,自发的在这里进行祭扫仪式,以告慰先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