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松书院位于杭州西湖东南,凤凰山北万松岭上。这里松木苍翠,风景秀丽,更可北赏西湖,南观钱江,满目清新,尽收眼底。万松书院始建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由浙江右参政周木在宋报恩寺遗址上改建。因白居易《夜归》之“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地明月中”句意得名。
万松书院创立后,奉孔子像,聘请孔子的后裔孔衢、孔积两兄弟主持院务,世代相袭。另外,地方官府还专门划拨原报恩寺山地170亩,作为书院祭田。
明朝初期,由于统治者提倡科举,注重官学,各地虽设有书院,却不为统治者所重视。一直到嘉靖以后,书院教育才发达起来。万松书院自创办20多年后,经明正德、嘉靖两次大规模的维修扩建,其藏书、祭祀、教学等方面才得以有序的发展。经过创办初期满摸索和实践,明代万松书院在不断扩建、重修中,逐渐成为江浙一带颇具影响力的知名书院。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凤凰山管理局文物科科长 邵群】万松书院最鼎盛时期,不是在明代而是在清代的康乾盛世,康熙乾隆时代,最开始的时候是康熙五十五年,我们因为康熙帝的一块匾额,而改名叫敷文书院。然后打了乾隆皇帝的时候,有文献明确记载的,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到我们杭州,他六次都到了敷文书院。而且他在敷文书院题诗、赐匾、赐书,叫“优豁有嘉”,非常重视。
清康、雍、乾时期,万松书院发展迅速,逐渐进入昌盛时期。书院以名师主教的优势,吸引了省内十一郡的学子。这一时期,清政府对万松书院的支持也是空前的。康、乾两帝屡次御驾亲临,书院也因康熙帝赐额,而改名为敷文书院。乾隆六次巡临书院,赐“湖山秀水”额,并赐帮金1000两白银。雍正十一年(1733年),它被赐为省城书院。以后便以齐备的祭田祭器,完备的学规章程,丰厚的藏书,与当时的崇文书院、紫阳书院、诂经精舍并称为杭城四大书院,并位居奇首,成为浙江省的最高学府。四百年间,这里为浙江,乃至全国培养和输送了万千人才。(www.xing528.com)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凤凰山管理局文物科科长 邵群】万松书院的办学宗旨,在它办学的近500年里,是有些变化的。从开办之初,它受明代学者王阳明、王学的影响很深,它主张的是“修己达人,知行合一”,就是主张的是自行的修炼,不大主张科举考试,那个时侯的学生可能对考试的概念也不是太重。但是到了清代就不一样了,特别是清雍正十一年以后,敷文书院成为了浙江省最大的书院,是省立书院,它对科举考试就是非常的重视,要求学生学习八股文,进行科举考试,成为了科举考试的一个演练场。从我们敷文书院,也就是万松书院输送出去参加会试考试的人,浙江省的人数是很多的,占的比例很大。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凤凰山管理局文物科科长 邵群】万松书院的教学方式是这样的,是“讲于堂,而行于斋”。讲于堂,就是在明道堂老师集中授课,有一整套非常严格的程序,听了老师的讲课以后,学生就回到学斋进行自习,达到复习的目的。有点像我们现在大学里面的上课,老师集中授课,学生注重自习。
清朝末年,万松书院逐渐由盛转衰,直至荒废。咸丰十一年(1861年),万松书院毁于兵火,后虽有几次修建,终因清政府日渐衰落而衰败。光绪十八年(1892年),书院被迁至城东葵巷,更名为敷文讲学之庐。
万松书院在漫长的500多年岁月中,几经兴衰毁建,至此已淹没殆尽,遗址只剩一座“万世师表”石牌坊,一对石狮和一块刻有孔子像的照壁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