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世纪中叶起,天下大乱,战火纷繁,漫天烽火中,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朱明政权,统一了全国。
在书院发展史上,明代可以说是承前启后,地区十分重要。虽然在20余年的残酷战火过后,宋元以来兴盛全国的书院,大多毁于战乱之中,加上明初以官学结合科举制度推行程朱理学,使得明初一百年书院几乎成了废墟。但书院在和王湛之学重新结合后,造就了一场惊动朝野的思想解放运动,书院再度辉煌,数量超过唐宋以来历代书院的总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举。
明代自公元1308年至1644年,计277年,共有书院1962所,唐代以来历代书院的总和也不及它的一半。在1962所书院中,有1707所是历朝官绅新创建的,254所是兴复重建的。
明代书院分布于19个省区,主要特点:一是书院向边陲之地推广,西南的云南,西北的甘肃,东北的辽东地区,第一次出现了书院;二是书院的分布仍然呈现地区的不平衡性。书院最多的江西省有270所,最少的辽东地区只有6所,还有东北、西北、西南地区的书院数量都无法和江中 原地区相比;三是江西依然以绝对优势,继五代、北宋、南宋、元代之后,连续第五次高居榜首;四是以江西为中心的书院,密集区继续存在,但广东以207所书院的份额优势,与江西初现争锋之势。
明代前期书院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洪武至天顺年间(1368-1464年),创建兴复书院只有143所。因此,明代近百年的书院,基本处于沉寂而无闻的状态。这样的局面主要归结于明初政权大兴官学,并将官学与科举结合,规定科举考试的考生只能从学校产生,学校成为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书院教育不得不渐渐销声匿迹;明代书院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明宪宗淳化和明孝宗弘治年间(1465—1505年),共41年,创建兴复书院173所,呈现恢复性发展的势头。首先朝廷对设书院已无禁忌,开始对书院持支持的态度;其次是宋元时期的一些著名书院得到修复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活动,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
明代书院的全盛期在正德年间,书院的再次鼎盛得益于王阳明。王阳明(1472—1528年),浙江余姚人,早年筑室于阳明洞读书,学者尊称为阳明先生。他生在书香门第,家学深厚,性情浪漫而富有畅想,他善骑善射善用兵,其功业可以与历史上许多杰出的将士相媲美。但他是一个有首先的军人,在建功的过程中,他认识到战争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应当从道德存在的历史环境中,寻找结构的方法。他认为“正人心,息邪说”,才是首要的,而“正人心,息邪说”,就要从消除朱熹学说的流弊做起,以此解救明王朝的统治危机,为统治阶级另谋思想上的出路。(www.xing528.com)
学术的自由化,必须有自由化的场所和社会风气,王阳明在批判朱熹学说的同时,仍然采用朱熹广立学院的做法,四处宣扬他的学说主张。由于他身处高位,所到之处皆创立书院,社会各界纷纷效仿,书院迅速发展。他的自由讲学也变成了推广学院建设的文化运动。
与王阳明一起从批判官府方择学入手,承担重建理论,重振纲常,重系人心大任的学术大师,最主要的为湛若水。他们两人的学说实属同一学派,都继承和发展了南宋陆九渊的学说,史称“心学”,是宋明理学中与程朱之学不同的另一大派系。
湛若水(1466—1560年),原名露雨,广东增城县甘城人,29岁师从陈献璋,悟出“随处体现天理”的“心学”方法,而后承其衣钵。他的书院情趣很浓,一生敬爱老师,每到一处都建立书院,以纪念老师。不仅到书院讲学,创建书院,还为各地书院作记等。
王阳明、湛若水两位大师都很重视书院建设,将书院视作研究,宣传自己学术思想的阵地,正是他们及他们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前赴后继地努力,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继南宋以来的第二个书院与学术互为表里,一体发展的趋势。新的理论在书院中崛起,新崛起的理论又一次推动了书院勃兴,最终使明代书院建设形成辉煌盛大的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