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宝发家记
短短五六年,原来穷得叮当响的刘汉宝,如今不但富得流油,而且还先后获得“多种经营大户”“植树造林标兵”“勤劳致富模范”“农村产业化建设标兵”等多项荣誉称号,成了远近闻名的知名人物。近年来先后到刘家参观、取经的农民兄弟和社会团体少说也有400多人次。
刘汉宝是陕西省石泉县石磨乡农光村人。农光村距离县城近30公里,不仅交通极不方便,而且山大沟深,土地贫瘠,自然环境极为恶劣。加之,刘汉宝父亲是哑巴,母亲又弱智,二老皆为残疾人,全家的全部家当就是群山包围的两间茅草房。初中毕业后,有了一定文化回乡务农的刘汉宝目睹全家的艰难处境和改革开放后不少农民勤劳致富的事例,暗暗思谋着如何才能脱贫致富?他想养蚕。可全家吃穿都很困难,哪有本钱呢?思考再三,1995年年初,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硬着头皮找到石磨乡信用社邓国玫主任申请贷款。万没料到,在得知他家情况和他的想法后,根本不认识他的邓主任不但没有拒绝,而且非常热情地一再鼓励说:“你有文化,只要扑下身子好好干,家里头的状况一定能改变,真正缺钱,我们一定全力解决。”说着,邓主任还当即起身与他一块去他家和农光村实地考察。经过现场查看,邓主任除现场发放贷款5000元,解决小刘的兴桑养蚕的紧急本钱急需外,还建议他利用当地荒山荒坡多的有利条件尽可能多种药材和养猪养鸡,并告诉他如钱不够用还可以申请贷款。
农村信用社的支持和鼓励,使小刘久久积压在胸中的劳动致富热情和潜力得到了极大的迸发。用他的话说:“就好像两肋间长出了两只硬朗的翅膀,浑身好像都是劲。”他起早贪黑上山开荒种树,回家养蚕养猪养鸡,没用多长时间就在自家房前屋后的荒山上种植桑树2亩,种植杜仲2万株,养蚕4张。年底一算账竟然收入了数千元。从来没见过多少钱的残疾双亲看到儿子一下子挣了这么多钱,高兴得脸上乐开了花,见人就夸儿子能干,夸农信社“真是为农民着想,跟自家的银行一个样”。小刘赚钱后,除留足了来年扩大生产的费用外,把剩余的3000多元全部归还了信用社贷款。(www.xing528.com)
初战告捷,刘汉宝的劲头更足了,开始思考着更大的发展。当时,适逢国家提倡退耕还林,小刘认真思考了当地“地是石坡地、下雨沟里流、天晴庄稼愁、十种九不收”的严酷现实,下定决心改变祖宗传统的种植习惯,探索大面积植树,以树养土,以土养树,涵养水分,走多种经营的新路子。他把这一想法说给农信社邓主任。精明的邓主任一拍大腿,连说:“好,好,就得这么干。”于是农信社不但再次给他贷款12000元,解决他购买苗木化肥等资金需要,而且还帮他租车从外地购回了大批杜仲、桑树等树苗。为了加快种树进度和提高树苗成活率,刘汉宝先后请帮工1600余人次,并从县上请来了技术员进行挖坑、填土、浇水、施肥、管理等技术指导。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他已经按规范化的行间距离成块种植杜仲林100多亩。此后,他又不断地到信用社还款、借款,累计从农村信用社贷款10多万元,发展壮大了自己的林特产业。到目前,他已经绿化了整整两面荒坡,总面积达到100多亩,不但种上了板栗、杜仲,还种植黄姜13亩,砌石造田近3亩。同时,他还养猪养鸡一起上,多种经营,全面开花,1999年后每年各项收入已达近10万元。
看到刘汉宝迅速翻身致富,全村人也普遍跟着学,从而促使该村桑树和杜仲的种植面积由以前的不过几十亩扩大到现在的1000多亩和2000多亩,且全村人均种植黄姜1亩,全村人均纯收入也由1995年的860元,猛增到2000年的1540元。
(《金融时报》2002年1月6日3版头条采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