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巴山区扶贫攻坚战赢得胜利

秦巴山区扶贫攻坚战赢得胜利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扶贫攻坚战在秦巴山区打响陕西安康是全国有名的连片贫困地区,全市10个县(区)中7个属于国家级贫困县,3个属于省级贫困县,安康市也因此被列为2001年《陕西省扶贫十年规划》的主战场之一。据了解,《陕西省扶贫十年规划》中安康市共有1180个行政村被列为扶贫攻坚计划。据统计,截至2011年年底,安康全市已建设扶贫重点村810个,在建355个,102个新农村示范村已验收达标,新启动新农村示范村462个正在建设之中。

秦巴山区扶贫攻坚战赢得胜利

扶贫攻坚战在秦巴山区打响

陕西安康是全国有名的连片贫困地区,全市10个县(区)中7个属于国家级贫困县,3个属于省级贫困县,安康市也因此被列为2001年《陕西省扶贫十年规划》的主战场之一。10多年来,人行安康中支全面贯彻落实扶贫开发战略,引导全市金融机构累计投入各类扶贫信贷资金26亿元,助农脱贫致富奔小康,10年帮扶10年辉煌,为全市减少贫困人口65.3万人作出了积极贡献。

据了解,《陕西省扶贫十年规划》中安康市共有1180个行政村被列为扶贫攻坚计划。为了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全市确立了“推进一个、脱贫一个、巩固一个、发展一个”的工作策略,改分散投入为集中突破,一个村一个村地解决脱贫问题。

为了更好引导全市金融业在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上建功立业,人行安康市中心支行会同地方主管部门以信贷扶贫为抓手,坚持扶贫开发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扶贫开发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的工作思路,突出信贷扶贫工作重点,加大涉农资金捆绑使用力度,提高各类资金使用效率,探索出一条加快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新路子。人行安康中支利用经理地方国库的职能,把用于扶贫开发的资源进行整合,把扶贫、财政、交通水利、农业等部门的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在扶贫重点村、特困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以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上,加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为改善贫困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及时配套跟进信贷扶贫资金。把信贷扶贫资金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实行扶贫开发重点村、农业综合项目区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统一。由于各涉农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10年来,全市各涉农金融机构投放信贷扶贫资金26亿元,全市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8.09亿元,整合各部门项目帮扶资金23.5亿元,平均每个扶贫重点村捆绑投入资金达200万元以上,有效解决了贫困村投入不足、发展困难的问题。

据统计,截至2011年年底,安康全市已建设扶贫重点村810个,在建355个,102个新农村示范村已验收达标,新启动新农村示范村462个正在建设之中。完成整村扶贫移民示范村建设38个,实施扶贫(生态)移民1.38万户9.8万人,在高寒贫困山区启动实施的131个特困村建设已使6.2万特困人口实现了脱贫目标。全市贫困人口减少65.3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1248元增加到2011年的4576元。(www.xing528.com)

在扶贫工作中,安康市各涉农金融机构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品、一户一策原则,按照“小额信贷建基地,就地致富兴产业,企业扶持舞龙头,科技培训提效益,外出务工抓培训”的思路,大力开辟绿色信贷通道,积极满足农民脱贫致富的资金需求。在发展产业方面,各金融机构根据基地发展和企业生产要求,认真组织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加大基地农民科技培训和企业工人生产技能培训力度,提高产出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实现“扬起一个龙头,带动一片基地,培育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信贷扶贫目标。

据了解,2001年以来,人行安康中支共向全市10个县(区)信用社兑付中央银行专项票据1.06亿元,用于改善农信社资产质量,增强了农村信用社支农强农服务能力。10年间,人行安康中支累计向农村信用社投放支农再贷款达40亿元,有效缓解了农村资金供求矛盾,间接支持了数以万计的农民、企业发家致富,极大地推动了安康扶贫事业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引导辖区农村信用社开办了青年创业贷款、农户房产、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新型贷款品种,还针对“三农”生产不同对象、不同产业项目,先后推出了“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库存产品质押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能人创业贷款”“订单农业贷款”“农机具消费贷款”“农户建房贷款”“庄园经济贷款”“农村青年创业贷款”等十余种新的金融产品,拓宽了农民融资渠道。不断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加大了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在农村的宣传推广力度,积极推进“一卡一点一服务”金融服务方式,把农资供应与金融服务两者结合起来,为农户搭建服务平台。2011年全市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业务量累计完成交易金额1.07亿元,占陕西全省交易总额的17.99%,连续5年位列全省第一。

(《金融时报》2012年1月31日采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