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业银行改革对贫困县域经济的影响研究

商业银行改革对贫困县域经济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商业银行改革对贫困地区县域经济的影响研究我国现有2861个县(市),占国土总面积的93%,县域GDP占全国的56%,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贫困地区县域经济整体发育不良,信用观念较为淡薄,逃废债务行为突出,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和目标的实现。

商业银行改革对贫困县域经济的影响研究

商业银行改革对贫困地区县域经济的影响研究

我国现有2861个县(市),占国土总面积的93%,县域GDP占全国的56%,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快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建立和完善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县域金融体系,不仅是金融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能否实现。最近,笔者就商业银行改革给县域经济带来哪些影响,深入辖内白河、石泉等县进行专题调研,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安康市商业银行改革的基本情况

2005年6月底,安康辖区共有金融机构网点数519个,其中:国有商业银行83个,邮政储蓄89个,农业发展银行8个,农村信用社339个。自1998年以来,全市共有324个金融机构网点退出金融市场,其中:国有商业银行167个,农村信用社157个。10个县(区)国有商业银行乡镇机构全部撤并,建行、中行在各县已没有分支机构,工行仅在5个县城保留机构,农行只留下在县城的营业机构。一方面,商业银行基本退出县域经济支持领域;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基层机构资金上存和邮政储蓄存款快速增长,造成县域内资金大量外流。截至2005年5月,辖区国有商业银行存款增加了56846万元,贷款(考虑剥离因素)反而下降了36371万元,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力度进一步弱化。突出表现在机构收缩过大,所剩营业网点只局限于县城;农行、工行、中行都按其上级行的要求进行了大幅度的裁员。仅建行安康分行就分流员工327人,目前在岗员工只有299人,减幅达52%。

2004年,全市GDP增长幅度为9.4%,而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长幅度仅为1.29%,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贷款下降4.71%,工行安康分行2003—2004年连续两年出现贷款负增长,商业银行改革对县域经济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二、商业银行改革给县域经济带来的影响

影响一:机构收缩,贷款下降,导致县域经济金融服务上的缺位。在宏观调控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实行严格的评级授信制度,贷款支持的重点为“三大”(大行业、大企业、大项目)、“四重”(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产品、重点客户),“抓大放小”成了县域金融部门共同的选择。从安康市的情况看,工行规定BBB级以下的企业贷款退出;建行规定贷款额在500万元以下的公司类客户全部退出;农业银行对20万元以下的贷款也全部退出。商业银行县域机构仅充当“贷款项目推荐者”的角色,成为其上级行的“抽水机”和“增存部”。以白河县为例,从1998年以来,先后撤销了县建行、县工行,而农行从2000年以后,县以下网点全部撤销。白河县农行现在贷款余额为9782万元,其中多为1986年开始发放的“老、少、边”,“粮、棉、油”扶贫贷款,累计金额8400多万元,属收回无望的呆滞贷款,资产质量极其低下。该行近年来只发放了1300余万元的农业综合开发贷款。法人贷款报批困难,很少投放;固定资产贷款停办,流动资金贷款(生产经营和个人消费)单笔授信权限规定为20万元以下,且必须要有抵押、等额还款计划,并且在5年内还清。由于贷款门槛高,2004年全县只发放了一笔80万元的贷款。一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一年在当地只发放一笔贷款,1.4亿元的存款份额对县域经济没有更多的支持,引起了政府和企业的强烈不满。县农行也自感路子越走越窄,不仅生意难做,而且处境十分尴尬。权限和资金的共同受限,使县域信贷投放严重不足,弱化了对县域经济提供信贷服务的功能。

资本的逐利性特点决定了资本不断地向增值速度快的大中城市和行业集中,从而造成贫困地区县域资金外流严重。一方面县域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县域资金又不断地外流,形成县域资金支援中心以上城市建设的局面。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商业银行在资金管理上实行集中管理、统一配置的办法,系统内实行省分行对二级分行、二级分行对县支行的资金统一调度,各县级支行均将其吸收的大部分资金上存上级行。二是县域大户企业几乎上划集中于省市两级,加剧了县域资金外流的速度和规模,影响银行信贷资金的增长。如电信、邮政、烟草电力水利等大户企业资金都上划上级管理,造成县域企业信贷增长乏力。三是邮政储蓄只存不贷,也分流了部分县域资金。

影响二:县域经济资金需求量大与商业银行信贷萎缩不相适应。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迅速,对资金的需求量日益扩大,企业自有资金较少,缺少直接的市场融资渠道,债券股票融资对县域企业来说遥不可及,金融信贷支持仍然是县域经济资金供应的主渠道。离开金融的信贷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便会因“缺血”而萎靡不振。贫困地区县域经济整体发育不良,信用观念较为淡薄,逃废债务行为突出,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和目标的实现。一是县域企业规模小,经营不良,透明度低,竞争力不强,盈利水平不高,给银行信贷增添了风险。例如白河县红石河化工有限公司是县上引进的一家外资企业,个人投资550万元以后,用土地作抵押又在银行贷款300万元建设两条技改生产线,现在急需220万资金再建一个成品库,即可通过省上有关部门的验收。这是一家专门生产乳化爆药的企业,安全系数要求特别高,加之工厂交通不便,销售市场不稳,潜在风险较大,银行对其放贷非常慎重。二是县域市场不够规范,银企债务纠纷中政府往往偏重地方企业,造成市场主体间的地位不平等,减弱了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如石泉县水泥厂、缫丝厂获得县建行、工行技改贷款近3000万元后,一直没有积极偿还债务,本息越背越多,政府在国企改制时,宣告企业进入破产程序,大量银行债权被悬空。

影响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上收使县域经济融资更加困难。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中小企业发展,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中小企业法》等,并对金融机构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但在县域中,原本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主力军——国有商业银行普遍收缩了在县域中的经营阵地,致使县域中小企业在农村信用社立足服务“三农”的情况下基本上是求贷无门,况且农村信用社也担负不起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县域中固定资产投资全靠国家公赈资金、国债资金以及招商引资来支撑,县上的文教体卫事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商业银行几乎没有投入。

对地方经济建设没有信贷支持,影响是巨大的,贫困县的经济属于投资拉动型,因为没有投入也就没有产出。表面上看地方经济融资困难,影响当地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深层分析也不利于商业银行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机构收缩、业务萎缩、人员退缩,最终将导致商业银行在贫困地区退出。石泉县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在没有信贷资金注入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三年实现递增:2002年完成3.85亿元,2003年完成4.96亿元,2004年完成7.39亿元,靠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GDP增长。招商引资也见了成效,县体育场置换是四川私营企业投资1500万元建成的;迎丰镇万家包水电站是浙江私营企业投资3000万元建成,即将投产发电。这说明在信贷资金支持不足的情况下,只要有好项目,能获得利润回报,外地客商仍然不远千里来投资,这应该给当地的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启示和思考。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机制不能和当地经济建设因地制宜相结合,其结果只能是银地(地方)银企两相俱伤。

影响四:银行信贷管理机制强化与政府、社会对企业贷款管理的软约束机制不对称。各金融机构制定了一系列的信贷管理防范措施,就贷款的发放和收回做出了明确规定。严格的贷款责任人终生追究制度使信贷人员较多地表现出慎贷的心理。但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政府和社会对企业贷款的使用和本息的归还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和信用保障机制,管理职责不明确,奖惩措施落实难,《破产法》执行不严格,债权胜诉执行中政府干预执行难,往往是赢了官司输了钱。再加之贷款运用得好坏对企业管理人员的自身利益约束差,不可避免地助长了企业贷款使用不按规定用途或拖欠本息不还的现象,使银行贷款风险防不胜防。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共同组成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体系,而在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县,制定的部分主导产业与货币政策不相适应,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绩效。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项目盲目上马,规模超标,污染严重,后期效益差。如前几年安康县县都建缫丝厂,黄姜皂素厂遍地开花,从建设到生产,国家和银行投入大量资金,却因市场变化和企业先天不足缺乏竞争力等种种原因,多数企业关停倒闭,形成大量不良资产,加重了银行的负担。二是地方部分产业政策缺少连续性,一届政府一个思路,产业发展虎头蛇尾,造成所办企业生命周期过短。加之目前县域担保机制和机构尚未建立,银企借贷活动难寻有效担保。(www.xing528.com)

影响五: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与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要求不适应。

从安康市情况看,县域经济中农业基础不稳,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没有形成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这样高层次主导型的拳头企业和产品,未能形成规模农业经济。工业基础薄弱,生产规模小,设备落后,技术含量低,产品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力不强,亏损严重,整体效益落后。如此现状与银行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信贷资金向大城市、大企业、优势行业倾斜的信贷管理体制要求极不适应,使县域贷款增量逐年减少。从另一方面看,信贷资金向大城市、大企业、优势行业倾斜虽然对银行企业化经营是合理和必要的,但这种过度集中不仅使银行自身的潜在风险加大,还导致对县域信贷投放不足问题更加突出,再者商业银行抬高了贷款门槛,延长了审批链条,导致效率低下,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三、支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县域经济发展资金供求矛盾和金融服务手段落后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对经济和金融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需要政府、金融和企业等部门通力合作才能标本兼治。

(一)加强宏观调控,进一步改进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一是当地人民银行发挥好窗口指导作用,强化货币政策实施效果。进一步督促指导金融机构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信贷政策的规定,围绕经济发展战略,做到“适时适度”和“区别对待”,找准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有效着力点,有效发挥信贷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杠杆作用,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增加信贷投入,国家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和货币信贷政策时,应考虑到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切实困难,可通过增加政策性贷款投入、实行城区差别利率政策等,促进县域经济均衡发展。三是不断调整和完善授权授信制度,授予商业银行基层支行一定的流动资金贷款权限,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合理的资金需求;建立科学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新增贷款与经济增长点的有机结合。

(二)深化金融改革,加快建立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机构体系。一是市县级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实行单独改组、联合改组或通过行际间相互收购,改组为国有控股金融企业,大量吸收民间资本入股,以改善资本结构,巩固经营阵地,扩大经营效果,增强服务动力。二是建立公正、开放、立体化和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积极推进债券融资、股票融资、项目融资以及基金融资等多种融资方式,拓宽直接融资途径,以减少对间接融资的过度依赖。三是加快发展融资租赁业,县域企业在资金短缺或不愿意动用经营资金的情况下添置更新设备,通过“融物”来达到“融资”的目的。四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和加强农村信用社之间的公平竞争。加快农村信用社支付结算网络建设,建立快捷的电子结算系统,努力提高县域金融服务水平。五是将现有的邮政储蓄改为邮政银行,不仅吸收县域存款,还要发放县域贷款。六是要引入竞争机制,适当降低县域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发展、培育民间金融机构,放宽民间资金进入金融业的限制,鼓励有实力的民营资本通过收购和新建等方式组建一批地方性中小民营金融机构。七是农业发展银行应向县域中的中小企业发放政策性贷款。

(三)努力调整信贷结构,加大对县域重点领域的信贷投入。各基层银行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等县域经济领域的信贷投入。一是基层央行要加强调研分析,充分发挥货币信贷“窗口”指导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推动县域农业、特色产品、优势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二是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结合县域实际,抓好项目库建设。通过组织政、银、企项目洽谈会,加深理解,增进协作,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实现产融互动,银企共赢。三是引导基层银行完善信贷管理体制,灵活运用利率手段,调整信贷结构,培育和发展潜在优质客户,逐步增加对基础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信贷比例,使之与县域经济的均衡健康发展相适应。

(四)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为增加信贷投入创造条件。一是建设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积极开展信用村镇、信用社区、信用企业和信用户的评选活动,加大对逃废债务行为的打击制裁力度。当前情况下一定要规范企业改制行为,警惕出现新一轮的企业逃废债行为。二是继续发挥银行征信登记咨询系统的作用,尽快建立个人信贷征信系统和信用评估体系,为解决县域经济融资不足奠定一个坚实的信用基础。三是积极推进建立政府担保机构、商业担保机构和民间互助合作担保机构,尝试设立专项贷款担保基金和风险补偿机制。可以由政府挂帅,财政出钱;也可以是企业集团或企业联合投资成立专门的担保机构。

(五)地方政府和当地企业要创造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一是政府部门要加强与银行的沟通,主动为企业和银行牵线搭桥,在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基础上为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比较宽松和谐的内外环境。二是中小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健全财务制度,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步伐,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以自身实力赢得国有商业银行的青睐。政府和企业都要树立正确的信用观念,克服恶意逃废贷款这种饮鸩止渴的短期行为。三是对能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多的中小企业贷款,财政给予一定的贴息扶持,以帮助其发展壮大,共同培育地方财源和经济金融新的增长点。四是利用银企合作、招商引资等平台,通过推介、筛选,使县域中的好项目尽快得到资金扶持,加快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信贷投入不足的梗塞,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西安分行2005年10月采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