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条 让教育活动更富有理性
“理性”一词有非常丰富的哲学含义,中国历史文化中比较缺乏理性精神传统,因而,使我们的教育也缺乏应有的理性。我不是哲学家,之所以会谈理性问题,并试图对理性作出自己的理解,是因为我认为,现代教育的真正要义在于理性。在我看来,理性的教师具有如下特点:
一、在教育活动前,非常明确地知道行为的目的,即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教。
比如,你教语文,就要清晰地知道语文教学的目的,你做一辈子语文教师,如果甚至不能准确地向人们描述你教的语文课的目的,那么你是非理性的、盲目的;在上一节语文课前,你也要能再次回顾这堂语文课的目的,否则,你可能这时正是非理性的、盲目的。
人的许多行为都是漫无目的的,不由自主的,是听由本能或习惯的,比如休闲时你从一堆杂志中随手抓过一本,翻翻而已;或在街上闲逛,往一家商店的橱窗多张望了几眼;高兴时你忽然哼起一首你年青时候的歌,这时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无从回答,因为你发现在意识层面上你没有目的;你是教师,有时忽然摸了摸那可爱的小男孩的头,小男孩一定十分快乐,以为你一充是有深意的,可是你却是没有目的的。
还有一些行为虽然是有目的,可因为经常要做,你习以为常了,反倒为做而做,忘了最初的目的。比如每天清晨刷牙,你必定忘记了刷牙的目的,有时上班要迟到了,你草草地刷了牙,一定没有实现刷牙洁齿的目的,你只完成了一次例行公事而已;你是教师,一定每节课都布置作业,有时布置的作业只是抄抄写写,照理今天不必布置你却布置了,这是因为你忘了布置作业的本来目的,就这样无端地增加了学生负担你却不自知的。
人的日常生活缺乏目的性,也许是可爱的,但教育活动缺乏目的,将使教育行为缺少坚定性,变得杂乱和无序,降低教育效益自不必说,更难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使之长年的教育经历不能被转化为经验。人的行为在无意中偏离行为目的,是正常的人性弱点,也是能饶恕的。要克服这一弱点,必须经过专门的“理性训练”,教师经过扎实的大学学术教育和训练,应该可以具备这一理性能力。
不可饶恕,也不正常的是,抱着假的目的在工作。也就是学校或教师将教育目的挂在口头或写在纸上,并不用于指导他们的工作;而实际上所行的一套都是出于其他目的,有些真实目的与号称的目的相悖,有些目的甚至不可告人。
因此,“理性人”的首条标准是“有目的”,而且要有真目的。
二、要检验或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合目的”。
人会犯一些错误,这些错误常常是由于人在行为过程中,忘了自己真正的目的,终于误入歧图。比如,学校组织广播操比赛的目的是为了让同学们在“竞赛”的外部激励下更好地做好广播操,但如果我们一味地关注比赛成绩,这就使本来目的退后了,那么这样的比赛已发生变质,致使比赛结束后,学校广播操质量反而下降了。如果我们稍稍反思一下学生们走出考场为什么把教科书撕得粉碎,我们就应该明白,平日的教育活动中,我们有多少行为是合目的的。难道教师辛苦地教育是为了被学生抛弃?
经常检验和反思教育行为是否合乎教育目的,才可以使自己在教育活动中作出合乎理性的选择,而一旦你的选择是理性的,你将更为坚定和执著,这样你就不会随波逐流,不会为周围潮流所动。比如别人在搞双语教学,在搞分层递进,(www.xing528.com)
在搞探究教学,或在搞别的什么时髦的东西,你都不会盲目地跟风,如果你决定和他们一起搞,一定有你的理由,你决定不搞,也一定有你的说法,因为你是理性的,你不会随意调整教育行为,使之不合目的,或与目的之间完全没有了逻辑关系。
为帮助你检验和反思教育行为的合目的性,在教育行为与教育目的间建立逻辑关系是必须的。这种逻辑关系一开始是体现在纸上的,就是所谓计划,计划中注明行为目的,长期和分期目标,行为内容,步骤,检查与反馈等。有计划作为参照,以检验自己的行为是否理性,帮助自己矫正非理性、不合目的的行为,被证明是高效的而且准确的。
三、检验和反思自己的教育手段是否“合目的”。
我们用于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也必须是合目的的,在教育中,手段表现为一种道德伦理关系,因而更直接反映了教育的目的。鉴于此,教育目的与手段应一致起来。比如道德教育,目的是为帮助学生德性成长,因此一切违背德性的手段,如体罚、监视、恐吓等都必须排除在手段之外。又如,体育教学是为学生终身体育服务的,因而,不合这个目的训练手段,都是不允许的。在学校教育中,人道主义不仅是个目的,而且也是手段。人性化不仅在目的之中,更在手段之中。
如果学校教育中,手段与目的的不一致性过于明显,则说明这所学校的教育目的并未化而为学校精神,从而内化为每一名教师的精神气质;而当教师一边使用非人道的不合目的的手段,一边还振振有词地为自己辩解说,这是为学生好,那么这位教师实在不是用非理性来简单搪塞了。即使他出于好心,我们估且承认他的确出于好意,他也是不可以宽恕的。
检验与反思手段与目的的一致性应该是教师每日的功课,因为凡手段均是外显的,可以目测的,如果教师缺乏检则能力,相信这些教育手段的受体——学生,他们的心中自然会有一杆秤。不过,如果一旦学生用心中的标杆来衡量教师教育手段失当时,教师已陷入被动,他的教师资格应受到置疑。
因此,理性的教师应是有目的的,而且是有反思能力的,他有足够的能力在教育行为、教育手段与教育目的之间建立逻辑关系。富有理性的教师并不排斥对学生的爱,也不排斥与学生建立真挚的情感关系,他同时也可以是一名感情细腻丰富的教师,但他深知,师生关系不能仅停留在母子、朋友、兄弟关系上,学校是这样一个专业机构,它有计划地科学地培养一代又一代孩子,只有更理性些,才更有效些,才更职业些。
为此,教师在教育活动时,必须静思如下三个问题:
一、我为什么做?
二、我怎样做?
三、我怎样做才更好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