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条 顺乎人性是最美
我反对任何形式的对教师形象的说教,也许根本就不存在一种假定的形象用来描述或约束教师群体的形象,更没有一个固定的画面去绘制或限定教师个体的形象。
而我们习惯的思维方式却总要使丰富多姿的生命体凝固在统一的模子里,似乎只有这样完成了用于衡量每个人的尺度,我们才心免我们说女孩子要像女孩子,男孩像男孩;领导要像领导.下属像下属;父母要家父母,子女要像子女;也终于有了学生像学生,教师像教师,或是如何像学生如何像教师之类简直无法讨论,并且讨论了也不会有任何意义的话题。
形象是对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外部行为表现的一种抽象概括,有时我感觉疑惑,是先有形象标准,我们才学会做一名教师,还是我们做了教师之后才有对教师个体或群体形象的抽象概括?假定事先有了“应然”的一个标准作为面具,然后我们每一个人都努力戴上这个面具,也不管这个面具是否适合我的精神气质,那对我就会是一种折磨和威压。而我们的传统却恰恰偏爱人物形象的“类型化”,当一想起英雄形象,那他一定高大魁梧浓眉大眼气吞山河,当一想起教师就是威严中又造些慈祥,然后再用这个标准去审视身边的人,说这个人像小偷不像英雄,那个人像调皮的毛孩子不像老师。我们这种习惯思维根植在文化之中,可能国粹京剧中的人物形象就是类型化的典范吧。
一旦将“教师形象”放到“民间”来讨论,那观点一定难以统一,教师对教师形象看法不一,学生对教师期待不同,家长对教师要求也各异,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经历的人意见可能都不一致,甚至有可能差异较大。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必然导致需求的多样化,那是时代进步的标志,如果到今天我们居然还在讨论教师作为一个职业应该有什么统一的形象标准,那实在是逆潮流而动了。而且,因为事实上教师形象讨论的复杂性,倒使人们再一次使用类型化简单化的传统方式来描述教师,说教师应该像“妈妈”,或者说教师应该像“朋友”,我认为这样的讨论更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妈妈”或“朋友”
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尚且是等待讨论的话题。如果有人说教师应该“无私奉献”或应该“爱孩子”,或应该“勇于创新”,那更是文不对题了,形象是外部表现,是每个人独有的精神气质的外部表现,也许内心并不太喜欢孩子的人倒具有爱孩子的行为倾向,心口不一、言行不一在我们周围也许并不少见。可能对教师形象的大讨论最后总要等到官方“钦定”了标准才算一个了断,而有了这个权威论定的形象标准,教师们淡然处之似乎不在意料之外的。
如果对教师职业有什么一致性的要求的话,我认为无非要求教师遵守教师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本身也无任何特殊之处。凡是和人打交道的职业道德大同小异,无非是要求你把人当“人”来看待,即平等、尊重和善待。我们有时批怦一个教师不遵守师德规范,比如侮辱学生,有偿家教之类的问题,这些都不是违反教师职业特殊的道德规范,而是违背了做一个人的基本道德,或违背作为服务性行业的一员的基本道德。通过既定的教师师德规范将教师职业神圣化,倒是对树立教育整体行业形象不利的做法,我认为在教育民主化平民化的今天,真应该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让教师悄悄地走下坐了几千年的神坛也真应该告诉所有人,教师,每一个教师都是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神。
走下神坛摘掉面具的教师才有跌力呢?(www.xing528.com)
你问一问学生就知道了,他们的喜好多种多样,喜欢老师爱开玩笑,喜欢看老师自己犯了错抓头皮的样子,喜欢老师和他们谈明星逸事为更爱哪个而争得面红耳赤,喜欢老师讲义气够朋友,喜欢老师突发奇想带他们一起去郊游,喜欢看老师在操场上拔河摔倒在地时的窘态,喜欢听老师在台上唱歌而巨音很不准呐。
这时你会发现老师与学生的心贴得最近;有时,你不舒服,像别的普通人一样捂着自己的肚子或是沙哑着嗓子,孩子们那一双双眼睛满是关切,你告诉他们你最近不高兴很失望,或者最近有好多好消息,他们的注意力全在你脸上;他们是那么讨厌老师摆架子,他们宁愿他们的老师有很多小缺点,然后他们有资格当你面评论你的小缺点希望你改正时,这时学生是多么爱你!
这样的老师充满勉力。
因为那么吸引学生的是你的个性,是人的个性,你带有一切人性的弱点与优点。首先是真实的,而且是善意的,因而也是最美的。
所以,当老师,首先是当回自己。
不要你刻意扮演,更不要老想着证明自己,证明自己像个老师;你无须证明的,你就是老师,如果你真实,如果你善良,如果你有学问,那么尽情地在学生面前表现你自己吧,当你表现自己的时候,在学生心中,尽管你不高大,也不漂亮深洒,但是你最美。到将来,学生们长大成人了,他们彻底忘记了所有学过的知识,却一直没有忘记你,还到你家看望你,是因为可以一起回忆在小小的课堂里发生过的一幕幕触手可及的故事。
而当你做个老师,终于可以在脑子里抹干净了所谓“学生形象”之类刻板僵化的人物面具,那么,你突然发现,学生那么值得去珍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