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电子书:提供实用教育建议!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电子书:提供实用教育建议!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电子书上海市北郊学校校长郑杰(郑杰是一个一头扎进人堆里就再也无法被辨认出来的普通人。假如上帝给郑杰再一次生命,凭着他在学业与考试方面浅陋天赋,郑杰的用以谋生的饭碗也绝不会比教师更值钱的。郑杰成为“一流人物”和“时代精英”需要两大条件:1、自身特质。他称之为“哲学境界”,不是面对上帝的宗教境界,而是面对广袤时空的一种“类宗教”情怀,令他留连忘返。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电子书:提供实用教育建议!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电子书

上海市北郊学校校长 郑 杰

(郑杰是一个一头扎进人堆里就再也无法被辨认出来的普通人。对这一点,他非常清楚,清楚地知道至少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他绝对不是“一流人物”或“时代精英”。如果是,他不会考上海师大,如果是他不会当老师。教师队伍中的绝大多数人,后来当起了老师,多少些无奈的,而且学会了顺从天命,不顺从的不是自行走人便是被迫走人了。假如上帝给郑杰再一次生命,凭着他在学业与考试方面浅陋

天赋,郑杰的用以谋生的饭碗也绝不会比教师更值钱的。

但是,郑杰一直相信,哪怕干扫地的工作,他都会非常优秀,因为决定一个人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否成为“一流人物”和“时代精英”的潜质与天份,绝不在本人学业与考试上,有时,曾经成就一个人的学业与考试的功夫,反而会成为他事业成功路上的障碍物。当郑杰拿到了“死缠烂打”地终于拿到上海师大中文系毕业学历后,他终于结束了十多年的噩梦,开始凭自己而不是凭“分数”说话了。

郑杰成为“一流人物”和“时代精英”需要两大条件:1、自身特质。2、外部因素,即“天时、地利、人和”。估且不说第二点,否则有偏题之嫌,且说第一大条件:自身特质。

1、他知道自己是谁

他是个内省式的人物,说得少,做得少,却想得多。他想的最多的是他自己,而且想明白了,原来他是一颗尘埃,非常渺小、微不足道,认识到这一点对他很重要,因为知道自己微小,所以他才很好奇,张望并探寻着这个神奇的世界,不仅探寻世界的表象,而且探寻其本源,他所经历的一切人与事,包括这些人与事加于他的苦难,都是他寻根问底的资源。渐渐地他有所领悟,原来这个纷繁复杂的变化无穷的世界受着某种神性的东西的支配,这东西不是人格化的上帝或佛祖,这东西叫“真理”,当人们开始拨去重重迷雾之后,终于会找到“她”,这个世界原来受着“她”的支配和主宰,因此,郑杰将找到“她”作为一生的工作,至于教书也好,做校长也好,只是用于拨去迷雾寻找真理的工具。怀着无穷无尽的好奇,他知道了对真理的“敬畏”,他很喜欢敬畏这个词,因为这个在他脑海中经常闪烁的词时时正告他:你必谦恭,你必宽容。使他在一切真、善、美的事物面前心怀虔诚的谦恭,并立志以真、善、美的事物为友,以愚钝之身心去勉力追随,自此而远离“凡俗”,远离机巧、虚伪、丑陋、庸俗、险恶。使他在一切思想、观点、个性面前怀宽大、开放、仁爱之心,他面对与他不一致的观点时,他说:那一定也是有道理的;在面对别人质疑时他说:不争论。他知道每一个人、每一个“古怪的”行为、每一个观点和方法都是值得敬重的,世界是多样化的,他经常试图忘了自己,去欣赏差异,欣赏因为多样化而美不胜收的世界。然后是感激,他那么微小,却可以健康而自在地活着,他感谢伟大力量的赐予,而且过着简朴的生活以不糟蹋难得的赐予。生命是个奇迹,思想也是个奇迹,人对赐予的奇迹的感恩,使人只想着努力回报,他的回报就是善待自己,善待所有人,善待一切生命,并尊重自己,尊重所有人,尊重一切生命,这使他坚定地在他权力范围内,为连同他自己在内的每一个人谋幸福。他不仅知道自己渺小,而且他知道自己渺小在何处。首先渺小在人经常会忘记自己渺小,当人们长期适应于一个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功夫“炉火纯清”了,就往往开始按着习惯行事,不再战战兢兢地反思自己的过住,也不再踌躇满志地筹划明天,如果恰巧他又不读书,这样凭着资格日复一日做着既定的事,那么他已忘记自己渺小了,对外部世界不再好奇的人怎能不自以为是?其次人的渺小在于人常常忘记决定自己今天所拥有的一切的,其实并不全是自还有身边的人们和机遇,人习惯于将失败归之于他人和命运不助他,而将成功归之于自己,即使嘴上说归之于他人和命运,心中的窃喜还是自以为了得。如果他克服不了这一定势,那他不久就会发现自己成了孤家寡人。人的渺小更在对时空的近忽无知,经常将自已置于无限的空间与时间里去揣想,将自己所处的时空也置于“玄之又玄”的时空中去感悟,人就会摆脱无知,以畅达的心胸去做事和做人。因为他深知保持“渺小”的状态多么不易,才使他每天下了班到家,开一盏小台灯,把自己的身、心、魂一起浸没在音乐、文思绪之中,“人是会思考的芦苇”,之所以胜之于芦苇,全因着思考。因为他思考着,所以存在着,而且他知道自己存在着,以“微不足道”的姿态活着。

2、他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为什么活着?

这是他一旦进入哲学境界时经常在追问自己的一个问题。 三十岁之后,他不知为什么,会经常进入一种状态,这个状态令他着迷,因为他发现自己忽然忘我了,忘了他在行走,在吃饭,或在菜市场买菜,在书桌前读书,在电脑前打字,他忘记了,忘记自己的后背被雨水打湿,忘记了烟蒂灼伤了手指,他的朋友叫他书呆子,你也可以叫他出神、入迷、发痴或者入定,怎么称呼都可以的,对他此时的一切褒贬对他都不重要,他无所谓的,忘了自己对他来说是一种享受,因为此时,他感觉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一切是多么和谐宁静,没有喜怒哀恨,什么都没有,又什么都有,他知道“物我两忘”的快慰!他称之为“哲学境界”,不是面对上帝的宗教境界,而是面对广袤时空的一种“类宗教”情怀,令他留连忘返。在这个哲学境界里,他想(不完全用逻辑在想,而是打开一切身心工其感悟),我为什么活着?人不能选择生,但可以选择如何生。如何生,决定于为何生。他想,人活着为延续生命的薪火,人类一代又一代传递着生命的基因,这使人活着不全为自己了,也不仅为了别人,而是为了人类的“种”。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活着就是为了承担责任的,至于为什么必须要为了“种”的延续而不得不去承担艰辛的责任?这是不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世界上有一些问题无须费力思考,比如为什么要有道德,你也不此去多虑,因为这是绝对的,我们总该服从于一些最本源的“绝对律令”,作为人类成为类,而不是“原子”的依据,有些东西是人类自古而来的共识,因为这些共识,人类一切行为都可能被理解。因而,人为了责任而活着,是绝对的。但绝对的负责并不意味着人活着一定是索然无味的,如果说负责任是人作为“类”所共有的使命的话,那么人作为个体的使命在于,他一边在承担着责任时,一边在验证着自己的价值。也许人活着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寻找到自己的目的,并证明自己有活着的价值。问题是,作为渺小的个体的人,有没有独立意义?有吗?他认为有,如果过去没有,那么现在有;如果现在还不完全有,那将来一定会完全有。他太知道了,和整个生物界一样,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人群中也找不出两个同样的人,找不出两个外貌相同的两个人,更找不出个性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人与人根本的差异并不在体表上的,而在个性上的,即使我们静止地看待人的个性,都会被丰富的个性差异而折服,折服于大自然的伟岸与豁达,更何况,我们将大自然造化的人的个性差异置于第二自然----人类社会之中,过与不同时空内的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人的天然个性又被打上种种不同的深深的印迹,因此,这个世界上还有比人更难以捉摸的生命体吗?在思索问题时,他习惯于作“历史的”分析,他认为,在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时候,人类共同价值压倒了个体价值,使个性仅是沉默的冰山,那是可以理解的;现代社会已为个性的发现创造了许多物质和精神条件,但我们处在转型期,对个性差异的欣赏和宽容的制度与文化,会成为现实。那么,人不仅有作为类的价值,还应有作为个体的价值了。甚至人如果寻找不到基于个性而存在的个体价值,并努力实现这些价值来作为自身活着的目的和意义,那么作为类的共同使命的实现也将无法实现,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类的价值实现的前提。因此,郑杰在寻找着他自己的活着的目的和意义,他发现,他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追求自己的幸福。他不认为追求个人幸福是肮脏的见不得人的丑事,追求个人幸福也不能与个人主义划上等号。而且基于个性差异,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路径都会不同的。没有共同的幸福,因为幸福是主观的。但却存在着幸福的不同境界。也许低层的幸福感每个人都相似,而越往高处,就越不同。什么是郑杰的幸福?郑杰的幸福之梦就是“做喜欢做的事”。 那什么是郑杰喜欢做的事?就是能让郑杰个性充分表现的事。什么是郑杰区别于别人的个性?有啊,比如,他时时燃烧的激情,他的静默的玄想,他对宏观事物的把握能力,他对人的怜爱尤其是对孩子的怜爱他的多情,还有他的理性,他的心理成熟度与冷静达观,等等复杂甚至相互冲突的特质折射在他的身上并表现在他的日常行为中,使他有时苦于难以辨明自己,但你是不可以对这种复杂个性作“价值判断”,用好与不好来评说的,也不可以轻易地将之归于某一类,为什么总急着归类?!那么他正在做的事是否就是他喜欢?是啊,他除了技术性操作性的活干不了,比如会计、政府官员之类的活做不了,别的都可以,只要能让他个性舒展的工作,他都会去做,心中充满喜悦。如果这个工作恰巧不符合郑杰的个性怎么办?他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积极的态度,积极的态度下,他可以修正自己的一部分个性,他知道人是不完美的,修正自己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何乐不为?他从教师到团队干部到教研组长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每一次职务的变迁都是一次个性的修正,但注意那是“修正”,不是改变,修正是说这郑杰还是那郑杰,而改变则使这郑杰不是那郑杰了;积极的态度下,他可以保卫“自由”,他在法律和哲学上的知识储备,以及他的智慧,使他足以捍卫自已作为教师这一“准自由职业者”的权利不受侵害,而且他远离世俗的风格,使他那么自由地在按自己成意愿快乐地“舞蹈”,虽然戴着镣铐,但至少还能跳。第二种态度是消极态度,绝望时或许有消极态度,如果这份工作不适合郑杰,即使这份工作可以赚很多钱,郑杰的消极态度就是,我这个工作说再见。也许,对郑杰来说,他的最大幸福就是“自由”。问他为什么活着,他可以告诉你,为了自由。

3、他知道他的最终价值与他的名字无关(www.xing528.com)

人对幸福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不知足”的人类本性一方面使人因贪求物质生活而最终无法逃脱被奴役的悲惨境地,可另一方面,却诱使人们总是试图突破自身的局限性,而勉力追寻永恒和无限。这是人之祸事,又是人之幸事。因此,自认为发现了自已的幸福之路,并有能力捍卫了自己幸福的权利,而且那么自在地安享已经握在手中的幸福之后,郑杰体内的不满是在滋长,在时时唤醒他,也许是该干点别的什么。在校长位置上,他得以与更多的人交往,更清醒地看到并真切感受到学生们、教师们,他们也许不幸福。他认为在一所学校里,每个人幸福的理由是不同的,而不幸福的根源是一致的。他一直确信,世界上没有一个公式可以被每个人现成也套用一下就可以得出“幸福”的正确答案,对张国荣来说,幸福是取消生命,当他没有生不如死之感时,他绝不会自裁。幸福是需要获得满足而形成的一种愉悦,因此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每一个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追求幸福的方式也不同,郑杰的深深的“无力感”在于,为他的学校中的每个人创造同一个共同拥有的幸福,是根本无法做的,是一个太大的奢望。而且,他认为,权力人的一旦形成了自已的幸福观,并运用手中的权力,将这种幸福观强加于下属身上,以为那就是为“老百姓”谋幸福,这可能正是“老百姓”幸福的最大的敌人。因为用一种幸福观控制所有人的幸福观的事实上做不到,一方面表现为“权力人”的集权,另一方面表现为“权利人”的被剥夺,被剥夺思索并创造自己幸福的权利。因此,他将自己的工作限定在消除令人不幸福的根源。在学校中,教师或者学生如果感觉不幸福,那么导致不幸福的根源是什么?是在一所学校中,我们无法满足更多人的需要,不管这种需要是生存性的还是精神性的,不管是单一的需要还是多种需要。人们感觉不幸福根源是因为学校只能满足个别人或一小部分人的需要!而有时为这个别人或一小部分人的需要获得满足,却要大部分人付出牺牲幸福的代价。学校为什么不能满足更多人的不同需要,让更多的人更幸福?是因为学校不能挑学生,或者只能按分数挑学生,这使得学生的需求多样化到不可测量,学校要满足每个学生及其家庭的需求,则实在无力支付那么高的成本;是因为学校无从选择教师,当教师按计划分配时,教师的个性化需求事实上被遮蔽,当教师队伍人员不足时,教师被作为“劳动力”引进站台的,而不是被作为“文化人”和“观念人”接受筛选,要满足差异化那么大的教师的各种需求,还要通过他们来满足差异化那么大的学生的各种需求,成本简直大到无法计算了。学校在不增加成本的条件下,如何为更多的学生和教师们谋幸福。郑杰几乎每天都在苦苦思考的问题就在于此。他明知道自已不务正业,在大部分人看来,校长的正业是抓好学校管理,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当务之急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保证奖金按月发放,干完这些就已足够了,已经是“鞠躬尽瘁”了,关注人的生命质量和人生幸福,你这个校长管那么多干吗?况且你管得了那么多么?这不就是不务正业吗?但郑杰从来不这么认识教育,他认为,目前的教育存在着相反的两大显著问题,一是教育太服务于现实,二是教育太不服务于现实。太服务于现实,是教育过份强化了它的社会职能,急着赶着要现代化,要变成产业,要实现其经济功能,简直就是过去要教育实现其政治功能的翻版,因此,教育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自然就大行其道了;太不服务于现实,是指教育服务的对象(至少直接服务对象)不是经济,也不是政治或其他社会子系统,而恰恰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人,凡是带有服务性的行业(包括政府部门),都直接服务于人,都希望本行业提供的服务能让顾客满意,可为什么唯有教育在增加人们的痛苦,让人们的一生即依赖又“嫌恶”教育?而最令人无法理喻的是,教育一方面因为制造痛苦而广受批评,另一方面却可以堂而皇之地被称为“天底下最神圣的事业”。对教育现实的体认,使郑杰自问,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如果不把这个目的想明白,他认为他的办学行为可能也会误入功利和实用的歧途。在工作上,他喜欢理性,喜欢确定性。他认为教育一定有永恒的使命,对此他坚信不移,他认识这个永恒不变的使命就是为了人的幸福。教育就是对人的幸福观的启蒙,让人知道活着就是追求幸福的,而且不用遮遮掩掩偷偷摸摸地想着幸福的事,可以大声说:我要幸福,什么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就是向往而追求幸福的过程;教育仅仅告诉学生们要追求幸福是不够的,还得做两件更体现教育专业的事,一是教给学生如何创造幸福,二是教给学生在追求幸福时为什么以及如何不伤害到别人的幸福。如果教育要做更多的,那就要启发孩子们,这个世界有许多东西在妨碍更多人幸福的实现,这会引发学生的使命感。目前看来,一切有计划的教育的实施,都必须通过学校来完成,于是身为北郊学校校长的郑杰,便将他的全部目光聚采集在了这十七亩土地上,他发誓,要让他学校中的三千名老老少少更幸福。这就是郑杰,“不务正业”的全部逻辑。更重要的是,他按他的逻辑行事,很幸福啊,他的幸福不在于他的名字留在碑上、名人辞典上和别人的心上,他的幸福在于,终于有一所学校,而不是郑杰校长,破天荒地只关怀人,并将关怀人作为信条,让每个北郊学校工作过和学习过的人都在心中刻上这个信条。就这些。)

我反对任何形式的对教师形象的说教,也许根本就不存在一种假定的标准用来描述或约束教师群体的形象,更没有一个固定的画面去绘制或限定教师个体的形象。

而我们习惯的思维方式却总要使千姿百态的生命体凝固在统一的模子里,似乎只有这样才算掌握了用于衡量每个人的尺度,才能让我们心安。我们说女孩子要像女孩子,男孩子要像男孩子;领导要像领导,下属要像下属;父母要像父母,子女要像子女;也终于有了学生要像学生,教师要像教师。

形象是对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外部行为表现的一种抽象概括,有时我感到疑惑,是先有形象标准,我们才学会做一名教师,还是我们做了教师之后,才有了对教师个体或群体外部表现的抽象概括?假定事先有了一个标准作为面具,然后我们每一个人都努力戴上这个面具,也不管这个面具是否适合自己的精神气质,是否会对自己形成一种折磨和威压。而我们的传统却恰恰偏爱人物形象的类型化,然后再用某个标准去审视身边的人,说这个人像胆小鬼不像英雄,那个人像调皮的毛孩子不像教师。

我明白一旦将教师形象放到“民间”来讨论,那观点一定难以统一,教师对教师形象看法不一,学生对教师期待不同,家长对教师要求也各异,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经历的人意见可能都不一致,甚至有可能差异较大。

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必然导致需求的多样化,这是时代进步的标志。或许是因为事实上教师形象讨论的复杂性,倒使人们再一次使用类型化、简单化的传统方式来描述教师,比如说教师应该像妈妈,或者说教师应该像朋友。我认为这样的讨论更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妈妈或朋友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尚且是等待讨论的话题。如果有人说教师应该无私奉献,或应该爱孩子,或应该勇于创新,那更是文不对题了,因为形象是外部表现,是每个人独有的精神气质的外部表现。

如果对教师职业有什么一致性的要求的话,我认为无非是要求教师遵守教师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本身也无任何特殊之处,凡是和人打交道的职业道德大同小异,无非是要求你把人当人来看待,即平等、尊重和善待。我们有时批评一个教师不遵守师德规范,比如侮辱学生、有偿家教之类的问题,这些都不仅是违反教师职业所具有的特殊的道德规范,而且是违背了做一个人的基本道德,起码是违背了作为服务性行业的一员的基本道德。通过既定的教师师德规范将教师职业神圣化,倒是对树立教育行业整体形象不利的做法。我认为在教育民主化和平民化的今天,应该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让教师悄悄地走下坐了几千年的神坛,也真应该告诉所有人:教师,每一个教师都是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神。

走下神坛摘掉面具的教师才有魅力呢!你问一问学生就知道了,他们的喜好多种多样,喜欢教师爱开玩笑,喜欢看教师自己犯了错抓头皮的样子,喜欢教师和他们谈明星轶事并且为更爱哪一个而争得面红耳赤,喜欢教师讲义气够朋友,喜欢教师突发奇想带他们一起去郊游,喜欢看教师在操场上拔河摔倒在地时的窘态,喜欢听教师在台上唱歌而且有点走调,这时你会发现你与学生的心贴得最近。有时,当你感到有点不舒服,像普通人一样捂着自己的肚子或是沙哑着嗓子,你会看到学生们那一双双眼睛满是关切;当你告诉学生们你最近不高兴、很失望,或者最近有很多好消息,学生们的注意力会全集中在你的脸上,他们会一起感受你的内心起伏;学生们是那么讨厌教师摆架子,学生们宁愿发现他们的教师有一些小缺点,然后他们有资格当面评论这些小缺点,希望你改正,这时,学生是多么爱你!

这样的教师充满魅力,因为那么吸引学生的是你的个性,是人的个性。你带有一切人性的弱点与优点,首先是真实的,而且是善意的,因而也是最美的。

所以,当教师,首先是当回自己,不要你刻意扮演,更不要老想着证明自己,证明自己像个教师??你无须证明的,你就是教师??如果你真实,如果你善良,如果你有学问,那么尽情地在学生面前表现你自己吧。当你表现自己的时候,在学生心中,尽管你不高大,也不漂亮潇洒,但是你最美。到将来,学生们长大成人了,他们彻底忘记了所有学过的知识,却一直没有忘记你,学生们到你家看望你,是因为可以一起回忆在小小的课堂上发生过的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小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