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有人认为一代佛学大师李叔同的《骊歌》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的下阕翻出。“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平心而论,《骊歌》其实是集中了中国古典美学经典意象的另一个作品。然而,这却证明了白居易的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的确是烛照千秋的绝作。 (www.xing528.com)
据说,写此诗时,白居易十六岁。诗作前两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以 “原上草”点题,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一望无际的原野上,野草蓬勃地生长着,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次句“一岁一枯荣”虽然“荣”,“枯”并举,却落脚于“荣”,既表现了“原上草”的顽强生命力,又让读者感到春草“离离”一望无际的情景。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枯荣”二字意蕴的发挥。意蕴之际,野火燎原,然而无论烈火怎么无情的焚烧,只要春风再度吹起,绿色照旧会把生命的希望铺满大地,这一联对仗工稳而气势流走,充分发挥了“流水对”的特点。它歌颂野草,又超出野草,而具有普遍的生命意义。这是典型的胸怀天下的青春咏叹。
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紧接着第三联再就“春风吹又生”作尽情的描绘。出句从嗅觉方面落墨,远处的芳草蔓(WAN四声)生到古道上,透出一股香气,从“原”上散发,直侵入伸向天边的“古道”,对句从视觉方面着(ZHUO)笔,“晴翠”即阳光下闪亮的绿色,这绿色,从“原”上延展,直接遥远的荒城,十个字,把经受野火焚烧的“原上草”写得色香兼美,气势磅礴!
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前面的六句赋“古原草”,似于“送别”无关,别情却已寓其中。而一读第七句“又送王孙去”则立即感到前面所写“萋萋”之草充满了“离情”。诗人把咏物和送别多层次地紧密结合起来,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满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立意新奇,结构严密,堪称绝唱。这是青春的送别,充满岁岁枯荣,绿色无涯的执着与希望,这是少年的咏叹,萋萋芳草与四野清香,使别离弥漫着生命的明丽,言浅而意深,以及区别于盛唐之音的浓郁韵味,是白诗的重要特点。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陕西,生河南,唐代诗人,“新乐府运动”主将。辟“歌行体”新路。诗承陶渊明、程子昂、杜甫,兴讽忧时,平易通俗,开一代诗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