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代丛林清规揭秘-佛教小百科.禅宗

近代丛林清规揭秘-佛教小百科.禅宗

更新时间:2025-01-2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明清以后,禅宗和净土宗成为佛教的主要形式,丛林的清规实际上成为佛教寺院普遍参照遵循的规则。近代丛林一方面依据通行本《百丈清规》有关规则行事,另一方面又对其中一些内容更作详尽规定,确认细则,如对其主要部分第七章“大众”行事部分专列《共住规约》,令丛林禅众共同遵守执行。近代丛林有关禅众共同遵行的清规很多,篇幅所限,择要介绍数项。所以近代丛林已将生产劳动列为佛事之一。

清规是丛林(禅宗寺院)组织的规则和禅僧行事的章程,自怀海制定禅门《清规》后,历代都曾为适合当时的实际需要而有所增益。明清以后,禅宗和净土宗成为佛教的主要形式,丛林的清规实际上成为佛教寺院普遍参照遵循的规则。

近代丛林一方面依据通行本《百丈清规》(元德辉所编《敕修百丈清规》,计九章:一祝、二报恩、三报本、四尊祖、五住持、六两序、七大众、八节腊、九法器)有关规则行事,另一方面又对其中一些内容更作详尽规定,确认细则,如对其主要部分第七章“大众”行事部分专列《共住规约》,令丛林禅众共同遵守执行。

近代丛林有关禅众共同遵行的清规很多,篇幅所限,择要介绍数项。

一是结夏和结冬。“结夏”源于印度佛教,古印度佛教僧侣在雨期三个月里,为防止伤害草木幼虫,被禁止外出乞食,而只能在寺内接受供养,禅坐修学,此名“夏安居”,又为“雨安居”。中国佛教继承这一传统,称为“夏坐”或“坐夏”,开始阶段名“结夏”,结束阶段名“解夏”或“安居竟”。时间为阴历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结冬”则是仿照结夏制度集合江湖僧众来专修禅法的,故称为“江湖会”。这是中国佛教自己所创行的,时间为阴历十月十六日至次年正月十五日。清代丛林曾一度只重视结冬而放弃结夏,但后来没有坚持,故近代丛林仍都实行“冬参夏讲”(结冬期内重坐禅,结夏期内重讲说)的清规。在结冬期内有一重要宗教活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打禅七”或“打七”。所谓“打禅七”,指延长坐禅时间,并以每七天为一期举行禅会,从一七(1 个7日)乃至十七(10个7日)不定,意在令禅僧于特定环境中加速领悟。(www.xing528.com)

二是挂单。“挂单”亦名“挂锡”、“挂搭”。“单”指僧堂东西两序(“两序”又名“两班”,丛林仿朝廷文武两班,在住持下设东序、西序两班。东序选精于世事者担任,称“知事”,西序选学德兼修者担任,称“头首”)的名单。“锡”指锡杖,杖高与眉齐,头有锡环,为僧侣法器之一。《祖庭事苑》载,“西城比丘,行必挂锡,有二十五威仪。凡至室中,不得著地,必挂于壁牙上。今僧所止住处,故云挂锡”。挂单或挂锡便是将衣钵或锡杖挂于东西两序名单下的钩上。禅僧因参禅之需,特重游方(云游四方)。清规规定,凡衣钵、戒牒俱全的游方僧(云水僧、行脚僧)抵达某丛林,都可挂单,但因两序尚未列名,只能暂住于云水堂。待挂单日久,考察结束,便可进入禅堂,名为“安单”,与丛林成员(通称“清众”)一起结夏。

三是普请。“普请”即普遍邀约大众参加劳作。唐代不少禅师提倡亦农亦禅的生活方式,凡耕作、摘茶等作务都以普请方式进行。宋以后禅僧应赴经忏之事逐渐盛行,丛林经济另有途径,普请之法实际只限于一些轻微劳动。近代佛教提倡革新,建立“人间佛教”,普请法又被重视起来。僧中有识见者提出,禅僧“愿为农者就居山寺丛林,种植田园,开荒务农;愿做工的就居城市寺院,就其性之所近,各执一种工作”。他们认识到,“生产化是僧徒各尽所能,生活自给,绝对避免土劣式的收租放债和买卖式迷信营业”;“做和尚,并不是一种职业,而也能参加劳动生产。对于社会经济,关系最大”。所以近代丛林已将生产劳动列为佛事之一。无论是田地耕作,山林管理,垦荒植树,乃至行医救治,丛林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武汉归元寺藏经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