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什么是佛教禅宗的「公案」?

什么是佛教禅宗的「公案」?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案」,原指官府判决是非的案例,禅宗借用它专指前辈祖师的言行范例,从中领会禅的意义。“公案”又名“话头”或“古则”。黄檗希运《传心法要》上说:“既是大丈夫,应看个公案!”可见,佛教“公案”一词早在唐末已出现。希运反对禅僧读诵经典,却主张研习公案,事实上是把公案提到与佛经同等地位看待。禅宗认为,是否对禅的宗旨予以领会,应取公案加以对照。这一公案比较容易理解。

什么是佛教禅宗的「公案」?

「公案」,原指官府判决是非的案例,禅宗借用它专指前辈祖师的言行范例,从中领会禅的意义。广义上说,凡禅宗祖师的「上堂」或「小参」所发表的看法(话头),都是公案;师资间、弟子间的「机锋」(机缘语句)、现存的全部禅师「语录」或「偈颂」,也都是公案。

“公案”又名“话头”或“古则”。黄檗希运《传心法要》上说:“既是大丈夫,应看个公案!”可见,佛教“公案”一词早在唐末已出现。但“公案”被大量应用于禅僧的参禅活动,则当在五代宋初。《碧岩录》三教老人序说:“尝谓祖教之书谓之公案者,倡于唐而盛于宋,其来尚矣。”希运反对禅僧读诵经典,却主张研习公案,事实上是把公案提到与佛经同等地位看待。禅宗认为,是否对禅的宗旨予以领会,应取公案加以对照。因而,公案既是探讨祖师思想的资料,又是判断当前禅僧是非的准则

禅宗公案不胜枚举,其中流传最广的有“野鸭子话”一则,被收录于《碧岩录》(第53例)。原文如下:“马大师与百丈行次,见野鸭子飞过。大师云:‘是什么?’丈云:‘野鸭子。’大师云:‘什么处去也?’丈云:‘飞过去也。’大师遂扭百丈鼻头,丈作忍痛声。大师云:‘何曾飞去’?”一般所传公案都比较简略,语带玄昧,意义很费揣摩,作为教学之用,往往发生困难,所以后人便以“颂古”方式略开方便法门,代作解释,使我们也能领会其大概。汾阳善昭对这一公案作了颂,说:“野鸭飞空却问僧,要传祖印付心灯,应机虽对无移动,才掐纲宗道可增。”意思是说,野鸭飞空本来是平常的事,但马祖却要发问,正是要在这一问中传灯与百丈。百丈的对答,首句答野鸭子是正确的,因为指的是眼前事实。马祖再问飞向何处,已不是指野鸭,而是指心在哪里。百丈回答飞去了,便是指心随野鸭飞走了,所以马祖要掐他的鼻子,把他的错误思路纠正过来。

再举一例。“赵州示众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是汝还护惜也无?’时有僧问:‘既不在明白里,护惜个什么?’州云:‘我亦不知。’僧云:‘和尚既不知,为什么却道不在明白里?’州云:‘问事即得,礼拜了退。’”这一则公案也被收录于《碧岩录》(第2例)。赵州从谂是马祖道一法孙(南泉普愿弟子)。这一公案比较容易理解。赵州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是指禅的根本法则。“拣择”,即分别;语言文字也是拣择,是一种分别知识。所以赵州说他“不在明白里”,即对世界无是非、无分别。《景德录》上有一段南泉与赵州的对话记录,说的便是这一问题:“南泉因赵州问:‘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否?’泉曰:‘拟向即乖!’州云:‘不拟争知是道?’泉云:‘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如太虚廓然洞豁,岂可强是非也。’州于言下大悟。”现在赵州便用他老师的开示转授自己的弟子。问话的禅僧也不简单,反问他:“您不明白,无所知,那怎么还跟我们说法呢?”赵州只得说:“我也不知。”禅僧又抓住了话头,因为所谓“不知”便应与“知”相对看待,也是一种分别知识,所以又问:“您既不知,为什么却说不在明白里?”赵州只得说:“因为有人问起,所以不能不说。”(www.xing528.com)

当公案尚未定型之前,师资间通常应机而提示话头,机锋激烈,富有生气。但当它定型化以后,师资间便在有限的一些公案上转圈子,成为机械化的“公案禅”,实际上堵塞了禅的发展道路。

山西大同华严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壁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