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翱是唐代著名文人,曾从韩愈学古文,是韩愈的学生和朋友。他们的学说对宋明理学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
受韩愈影响,李翱曾极力反对佛教。在《请停率修寺观钱状》中,他严厉斥责“佛法害人,甚于杨、墨”,“实有蠹于生灵”。在《去佛斋》中揭露说:“故其徒也,不蚕而衣裳具,弗耕而饮食充,安居不作,役物以养己者,至于几千百万人,推是而冻馁者几何人,可知矣。于是,筑楼殿宫阁以事之,饰土木铜铁以形之,髡良人男女以居之,虽璇室、象廊、倾宫、鹿台、章华、阿房弗如也。是岂不出乎百姓之财力欤?”但他又认为,“排之(佛教)者不知其心,虽辩而当,不能使其徒无哗而劝来者,故使其术若彼其炽也”。意思是说,排斥佛教的人若不懂得佛学,便难以服佛教徒之心。所以他身体力行,“深入佛之理窟”,汲取佛教心性之学为己用,达到排斥佛教的目的。
但当李翱一旦深入佛教学说,便为禅学所吸引,失去自控,投入禅宗怀抱。据《宋高僧传》上说,李翱为朗州刺史时曾谒见禅僧惟俨,由此得悟;后来又遇到紫玉禅翁,从他那儿“增明道趣”(对禅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领悟)。《景德传灯录》(卷14)详细记述了李翱参药山惟俨的经过,说:“朗州刺史李翱向师玄化,屡请不起,乃躬入山谒之。师执经不顾,侍者白曰:‘太守在此。’翱性偏急,乃言曰:‘见面不如闻名。’师呼:‘太守!’翱应诺。师曰:‘何得贵耳贱目?’翱拱手谢之,问曰:‘如何是道?’师以手指上下,曰:‘会么?’翱曰:‘不会。’师曰:‘云 在天,水在瓶。’翱乃欣惬,作礼,而述一偈曰:‘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云在青天水在瓶”,这就是李翱所领悟的禅,云在青天飘浮,水在瓶中静止,一动一静,天真自然,不用着心。又载:“翱又问:‘如何是戒定慧?’师曰:‘贫道这里无此闲家具。’翱莫测玄旨,师曰:‘太守欲得保任此事,直须向高高山顶、深深海底行,闺阁中物舍不得,便为渗漏……’李翱再赠诗曰:‘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笑一声。’”可见李翱这时已十分向往禅僧的幽居生活了。
明 文徵明《浒溪草堂图》(www.xing528.com)
此外,据说李翱又曾在贞元年间(785~805)问道于西堂智藏禅师,在元和初(806)问道于鹅湖大义禅师。总之,他与禅僧的密切关系以及受禅学影响已成为人所共知的事实。
李翱以自己的参禅实践和心性修养,结合儒家《中庸》思想,建立起“复性说”。所谓“复性”,用赞宁的话说,就是“谓本性明白,为六情玷污,迷而不返,今率复之。犹地雷之复见天心矣,即内教之返本还源也”。这是儒家性善学说和禅宗“本心清净”的心性论相结合的产物。故《复性书》三篇,“明佛理不引佛书,援证而征取《易》、《礼》而止”(《宋高僧传》卷17)。虽然没有公开引用佛家经论,以示自己仍是儒家信徒,但实际上宣传的却是佛教的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