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证道歌》乃玄觉所作。玄觉,俗姓戴,温州永嘉人,少年出家,先学天台止观,后往曹溪谒见慧能。《永嘉证道歌》是玄觉进行宗教宣传的通俗文字,在僧俗两界都有很大影响。
《永嘉证道歌》内容之一,是宣传慧能的禅宗顿悟法门。认为,人人都有如来佛性,如能识得,就能解脱。歌词说:“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这里所说的不贫之“道”就是如来藏佛性,因为它是成佛的根本,所以是“无价珍宝”。它就像闪闪发光的珍珠(摩尼珠)一样,因受尘垢所缠而不为常人识得。又认为,认识如来藏佛性应是刹那的“顿觉”,无须多闻多解,歌词“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好比是把身上沾了尘垢的外衣脱去,随即显露闪光的佛性。“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是顿悟如来禅的境界:顿悟之前的认识如人在睡梦之中所见“五道”、“六趣”(五种或六种轮回转生的趋向),顿悟之后则如大梦惊觉,宇宙人生空空如也,远离六道轮回之域。
朱熹像
佛教哲学对宋明理学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朱熹虽然十分严厉地批判佛学,但也曾长期浸淫于佛学。
《永嘉证道歌》另一重点是对“禅”的看法。玄觉认为,禅本质上虽是顿悟的,但并不妨碍参禅问道,说:“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没有参禅经历,也就不可能最后在慧能处顿悟。进而认为,禅不应该是枯坐终日,而应该表现为“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www.xing528.com)
上述分析表明,玄觉《证道歌》的基本思想是对慧能顿悟禅的继承。但是,《永嘉证道歌》为后世所重视,还有特殊的原因。歌中有这样两句:“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这是一个比喻,意思是说,每一事物所具的性体等同于一切事物,都反映为同一本质“实相”;每个人的性与诸佛之性是共通的,共通之性是真如佛性。所以它后面又说,“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每个人能顿悟成佛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这种思想就好比是,天上虽只有一个月,但它映落在所有江河湖泊上,就幻化为无数的月,而这无数的月实际上为天上一个月所融摄。后来理学家朱熹继承并发扬这一思想,在程颐有关学说基础上,提出著名的“理一分殊”说。朱熹认为,宇宙最根本的“理”只是一个“太极”,太极是不能分割的整体,是谓“理一”。而万物各有不同的理,万物各自的“一理”分别体现了太极的整体,是谓“分殊”。朱熹曾直接引用《证道歌》歌词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说:“本只一个太极,而万物各有秉受,又各自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而见。”(《朱子语类》卷94)“释氏云: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这是那释氏也窥见得这些道理。”(《朱子语类》卷18)他用这一学说对本体与现象、抽象与具体的关系加以唯心的说明,在中国哲学史上影响很大。
密印寺小佛
密印寺万佛殿四壁墙上嵌有一万两千二百一十八个佛像,宝相庄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