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顿悟能自道生吗?佛教禅宗小百科

顿悟能自道生吗?佛教禅宗小百科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慧能创立「顿悟」说之前约300年,已有竺道生提倡「人人皆有佛性」说和「顿悟成佛」说。所以,长期以来,人们通常习惯于把慧能的「顿悟」说与道生的「顿悟」说联系起来,或认为慧能「直接继承」了道生的「顿悟」思想,或认为道生学说实为「禅宗的渊源」。道生和慧能生活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他们的“顿悟”说乃是不同时期社会生活的产物。在“顿悟”说的具体内容上,道生和慧能也有重大分歧。

顿悟能自道生吗?佛教禅宗小百科

在慧能创立「顿悟」说之前约300年,已有竺道生提倡「人人皆有佛性」说和「顿悟成佛」说。所以,长期以来,人们通常习惯于把慧能的「顿悟」说与道生的「顿悟」说联系起来,或认为慧能「直接继承」了道生的「顿悟」思想,或认为道生学说实为「禅宗的渊源」。

佛学的流传看,我们不否认前代学说对后代思想所造成的影响,也不否认两种“顿悟”说在形式上极为相近,在内容上有某种类似。但若破除成见,便不难发现,两种“顿悟”说无论在历史背景、思想渊源以及具体内容方面都有重大的歧异,它们之间并无直接的渊源和继承关系。

五祖寺通天门

五祖寺采用廊院式布局,并非一般禅寺沿中轴线对称的形式,庭院错落有致。(www.xing528.com)

道生和慧能生活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他们的“顿悟”说乃是不同时期社会生活的产物。道生所提倡的“顿悟成佛”说与东晋后期、南朝刘宋初年的门阀士族经济、门阀士族统治下的官方哲学玄学有着密不可分的本质联系。道生投身于东晋南朝佛教义学的浪潮,积极为社会上层分子设计 他们所需的佛学理论。所以,他的学说发表后,受到门阀士族的热诚欢迎、顶礼赞叹。隋文帝即位后,以科举取士制替代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士族势力。唐太宗为拉拢地主阶级,巩固以唐宗室和功臣为主的统治集团,命撰《氏族志》。这一措施,有效地降低了士族的威望。武则天参与国政,改修《姓氏录》,以后族为第一等,其余以仕唐官品的高下为准,在她执政期间,大量引用庶族地主,打击旧士族势力。士族虽然还拥有相当的社会影响和政治、经济力量,但实际上已开始走向衰落。伴随着这一士族衰落的历史趋势,在佛教鼎盛背后,已孕育着内在危机,有必要进行彻底的改革,于是慧能的“顿悟成佛”说脱颖而出。从这时起,中国佛教进入了一个深刻反省的时期。道生的“顿悟”,是一种经院式义学僧的理论体现,是从当时佛学派别的角度提出来的,是门阀士族经济的产物;慧能的“顿悟”,则是从禅的实践角度,以佛教宗派的形式加以表现,具有与生活日用密切结合的特点,反映了门阀士族制度渐趋衰落时佛教改革的基本趋势。

道生的佛教思想是在充分肯定印度经典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对佛经的“慧解”、“研思”的结果,虽然他采取了不死守文句的方法,得出大胆的结论,但他始终没有背离佛经的基本精神,“顿悟”论便是在“校阅真俗,研思因果”的基础上获得的。与传统佛教依靠他力求得解脱的信仰相反,慧能在中国佛教中另立只信仰自力、仅依借个人主观觉悟、毋须引经据典的一派。慧能的“顿悟”禅是在对印度经典无情排斥的基础上成立的。从道生的“顿悟”难以引出佛教中国化的结论,但由慧能的“顿悟”却可看到佛教中国化的趋势;从道生的“顿悟”无法摆脱经疏章句的桎梏和对印度佛祖、佛经的崇拜,由慧能的“顿悟”却可导致呵佛骂祖、焚烧佛像、毁辱经典的“离经叛道”行为。

在“顿悟”说的具体内容上,道生和慧能也有重大分歧。道生的“大顿悟”是在对支道林等人“小顿悟”学说批判吸收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否定了顿悟的阶段性,但继承了“理不可分”的理论依据。因此,道生在提倡“顿悟”的同时,大力宣传了“见理”、“明理”的重要性,以为这是去烦恼、除情垢、最后成佛的根本途径。为此,他还提出“积学无限”的观点,把“积学”(长期的佛学修养)作为最后“不容阶级”而“顿悟”的先决条件。与此相反,禅宗在解脱论上,强调“心生一切法生,心灭一切法灭”,把宇宙万物归结为心的产物。禅宗的“顿悟”,主要在这一心上下工夫,以心为迷悟的关键。所以慧能的“顿悟”,容不得“见理”、“明理”。慧能不承认一般意义上的认识活动,有意排除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等思维活动和表达方式,以对自心佛性的直觉代替对“理”的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