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教小百科:「风幡之议」揭示了什么?

佛教小百科:「风幡之议」揭示了什么?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风幡之议」并不见于敦煌本《坛经》,但最早已在《历代法宝记》和《曹溪大师别传》中有记载,时距慧能去世约半个多世纪。笔者认为,如果我们用慧能的佛教思想加以对照,「风幡之议」应该说实有其事。“风幡之议”中,慧能在否定了风动、幡动等观点后,明确提出“心动”之说,从而把全部问题的实质归结于“自心”,这表明他已把“东山法门”加以大大发展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新的禅学已经成熟。

佛教小百科:「风幡之议」揭示了什么?

「风幡之议」并不见于敦煌本《坛经》,但最早已在《历代法宝记》和《曹溪大师别传》中有记载,时距慧能去世约半个多世纪。在《坛经》的其他版本中则都有记载。笔者认为,如果我们用慧能的佛教思想加以对照,「风幡之议」应该说实有其事。

禅宗史籍记载,弘忍在将“正法”和“衣钵”交付慧能后,命慧能南下暂避,待时行化。慧能回到广东曹溪后,隐遁于四会怀集两县间,与猎人为伍。十余年后,来到广州法性寺。当时正遇印宗法师讲《涅经》,其门人为悬挂在外的幡为什么会摇动而争论不休。一个说:“幡是没有生命的东西(‘无情’)它自己不能动,由于有了风它才动。”另一个说:“风和幡都是没有生命的东西,怎么会动呢?”第三个说:“幡是因缘和合而成的东西,所以它的动是因缘和合之动。”第四个说:“幡并没有动,是风自己在动。”慧能听到这里,忍不住便插了嘴,对他们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诸位的心在动罢了。”众僧听后十分诧异。第二天,印宗法师便延请慧能,当得知他是弘忍弟子时,更加礼敬备至。

慧能,俗姓卢,广东新州人,幼年丧父,移居南海,因家境艰辛贫寒,靠卖柴养母度日。据说有一天去市上卖柴,在客店中见有人正读《金刚经》,慧能一听,便有所领会。他就问道:“这部经典从何处得来?”客人告诉他:“我在蕲州黄梅礼拜五祖弘忍,听他劝说道俗,只要诵读《金刚经》一卷,便可见性,迅速成佛。”慧能回家,安顿好母亲,便奔湖北投弘忍门下。这一事实说明,慧能与《金刚经》之间有不解之缘。《金刚经》的中心是讲“空”,以为世界万有只是一念“心”的产物。我们业已知道,从道信开始已经接受般若思想的影响,所以至慧能时《金刚经》地位进一步上升也是很自然的事。慧能佛教思想突出的一点,便是强调自心,如他说:“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敦煌本《坛经》)这里意思是说,世间一切万有,尽由自心变幻而生;自心等同于佛性,认识了自心,也便是成佛的时候。这一思想不仅与《金刚经》一致,而且也与“风幡之议”、听《金刚经》得悟等事件有联系。

“风幡之议”中,慧能在否定了风动、幡动等观点后,明确提出“心动”之说,从而把全部问题的实质归结于“自心”,这表明他已把“东山法门”加以大大发展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新的禅学已经成熟。达摩禅主要体现为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东山法门”由于般若思想的作用,已有向主观唯心主义发展的趋势,慧能突出《金刚经》地位,其主观唯心主义色彩更为明显。(www.xing528.com)

广州光孝寺瘗发塔

相传慧能在菩提树下削发具戒,公开宣扬他的顿悟宗旨。随后释法才将六祖头发瘗藏树旁,并募缘为之建塔,故名瘗发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