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北禅宗的分歧及其原因

南北禅宗的分歧及其原因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祖弘忍之后,慧能与神秀各自传法,因宗教思想方面的分歧,遂形成南北对立。南宗的最大特色,是把整个修行程序都归结于「顿悟」一环。南北禅宗根据如来藏佛性学说,一致认为,人人都有妄念、烦恼,清净佛性为烦恼所覆蔽,因而必须通过修行,去除烦恼尘垢,发现佛性,觉悟成佛。一般认为,这两个偈说明他们之间的分歧所在。神会进而把神秀及其弟子普寂的北宗禅法归结为“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16个字。

南北禅宗的分歧及其原因

五祖弘忍之后,慧能与神秀各自传法,因宗教思想方面的分歧,遂形成南北对立。北宗的禅法注重「息妄修心」,循序渐进,比较规范化和程式化。无疑,这是一种强调渐修的禅。南宗的最大特色,是把整个修行程序都归结于「顿悟」一环。

南北禅宗根据如来藏佛性学说,一致认为,人人都有妄念、烦恼,清净佛性为烦恼所覆蔽,因而必须通过修行,去除烦恼尘垢,发现佛性,觉悟成佛。慧能说:“世人性净,犹如青天”,因“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能明”。(敦煌本《坛经》)其弟子神会也说:“无明与佛性,俱是自然而生”;“烦恼与佛性,一时而有。”(《神会语录》)北宗也认为,“众生虽本来佛性,而无始无明覆之不见,故轮回生死”(《禅源诸诠集都序》)。但是,在如何去除烦恼、如何修行的问题上则存在着矛盾和分歧。据《坛经》载,神秀和慧能各有一首阐述自己禅学见解的诗偈。神秀的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的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一般认为,这两个偈说明他们之间的分歧所在。神秀认为,佛性人皆具有,但为客尘所障,所以要时时拂拭,不断修习,成佛才有可能。慧能则提出,心性本净,本来是佛,不必经过繁复形式的修习便可进入佛的境界。

张说大通禅师碑》说,神秀“其开法大略,则专念以息想,极力以摄心。其入也,品均凡圣;其到也,行至前后。趣定之前,万缘尽闭;发慧之后,一切皆如。特奉《楞伽》,递为心要”。这是说,神秀禅师以《楞伽经》学说为背景,在禅观中实行“摄心”、“息心”,摒弃一切情欲和对世界现象所持的生灭有无观念,达到与“真如”相应的精神状态。神会进而把神秀及其弟子普寂的北宗禅法归结为“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南宗定是非论》)16个字。

慧能从般若的观点指出,神秀的禅法仍然执著名相,并非彻底。慧能诗偈否认客观世界有差别存在,因而也就不承认断恶去染即“拂尘”的必要性。(www.xing528.com)

慧能否定神秀传统形式的坐禅,并对“禅”作了全新的解释,说:“此法门中,何名坐禅?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敦煌本《坛经》)

所谓“顿悟”,指无需准备,不用积累而突然达到佛的精神境界,慧能说:“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今学道者顿悟菩提,命自本性顿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敦煌本《坛经》)神会进一步宣传和发扬这一“顿悟”说,认为“正觉”(觉悟)是在“一念”之间实现的,所以是“单刀直入,直了见性”(《南宗定是非论》)。北宗虽然并不反对一般意义上的“顿悟”,但神秀他们依据传统禅法,仅把“顿悟”当做整个修行程序中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须以长期渐修积累为条件。而慧能开创的南宗禅则极力强调顿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把它作为修行的唯一环节把握,虽然它事实上也不放弃渐修。所以南宗禅突出了成佛的境界,把佛教修行引导入活泼、生动、不拘程式的路途,与日常生活形成有效的结合。

达摩坐禅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