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

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留下了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的传说。达摩洞位于嵩山少林寺西北约2千米的五乳峰,传说达摩曾在此洞面壁9年,其身影也因此神奇地印在洞壁上。达摩禅与佛陀、僧稠一系的禅在当时是水火不相容的,故达摩不可能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所谓“面壁九年”的传说也纯属后人的作伪。有说在少室山的五乳峰上有一达摩洞,达摩曾在那里面壁九年,连小鸟在肩上筑巢都没有察觉。

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

据传,菩提达摩由南印度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南方,因与梁武帝见解不合,大失所望,于是折苇渡江,进入北魏境内。随后他在洛阳嵩山一带游历并传授禅法。留下了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的传说。

达摩洞

位于嵩山少林寺西北约2千米的五乳峰,传说达摩曾在此洞面壁9年,其身影也因此神奇地印在洞壁上。

达摩弟子昙林在《菩提达摩略辨大乘入道四行》的“序”中说,达摩其人“冥心虚寂通鉴世事,内外俱明德超世表,悲诲边隅正教陵替,遂能远涉山海游化汉魏,忘心之士莫不归信”。认为其禅法的一大特色是“安心”,“安心”的内容是“壁观”。所谓“壁观”,即心如壁立,并非面对墙壁而“观”。道宣《续高僧传》也说,达摩的禅法是“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认为通过“壁观”,可达到“与道冥符”即自身与真如佛性相契合的目的。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指出:“达摩以壁观教人安心,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安心”是指安心于“道”;“外止诸缘”指完全停止对外在世界的认识;“内心无喘”指连自己的呼吸也感受不到。这就是后世所说的“面壁静观”。“面壁”并不一定面对墙壁,主要指入禅时的心理、精神状态;“静观”指对“理”的悟入。达摩根据《楞伽经》如来藏佛性思想,认为众生本具佛性,与佛同一真性,只要凝心壁观,摒除杂念,由定发慧,便可证悟如来藏佛性,进入佛的境界。

在较早的历史记载中,还未出现达摩曾在少林寺“面壁九年”之说,昙林序文只说达摩“远涉山海,游化汉魏”;道宣《续高僧传》也只说他“北渡至魏,随其所止,诲以禅教”,“游化嵩洛”,且以“游化为务,不测于终”。而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为佛陀禅师(佛陀扇多)所建的寺庙,佛陀为该寺第一任寺主。继佛陀任寺主的是僧稠。达摩禅与佛陀、僧稠一系的禅在当时是水火不相容的,故达摩不可能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所谓“面壁九年”的传说也纯属后人的作伪。北宋撰成的《景德传灯录》说,达摩北渡后,“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测之,谓之壁观婆罗门”(卷3)。后人便作对联曰:“一苇渡江何处去,九年面壁彼人来。”所以胡适断言,“所谓少林寺面壁的故事乃是后人误把少林寺佛陀的故事混作达摩的故事了”(《菩提达摩考》)。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禅宗后来取得优势地位,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理所当然地把当时颇具名声的少林寺列为祖庭;自然,达摩壁观也应当在少林寺进行了。(www.xing528.com)

河南嵩山少林寺

少林寺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图为少林寺山门,山门上悬一匾,匾上“少林寺”三字为清代康熙帝所书。

时代愈后,传说也愈离奇。有说在少室山的五乳峰上有一达摩洞,达摩曾在那里面壁九年,连小鸟在肩上筑巢都没有察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