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教禅宗-「一苇渡江」是否实为真实之事?

佛教禅宗-「一苇渡江」是否实为真实之事?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达摩正走到江边,回头忽见一队人马赶来,于是随手折一枝芦苇,掷于江中,脚踏芦苇,悠然渡江北去。这就是著名的“一苇渡江”故事。达摩祖师一苇渡江图正如“拈花示众”、“跨水逢羊”等传说缺乏史料的真实可信性一样,“一苇渡江”也只是出于后代禅僧们的想象。事实上,流传下来的有关达摩生平事迹和禅法思想的记载,大部分出自后世禅僧们的虚构。

佛教禅宗-「一苇渡江」是否实为真实之事?

据怀疑为伪经的《大梵王问佛决疑经》说,有一次大梵天王为使一切众生得大利益,请佛说法。释迦牟尼佛应请登座,但没有说一句话,只是手里拿着金婆罗花展示。当时在座弟子和护法诸天都对这一举动表示罔惑不解。正在此时,站在释迦身旁的摩诃迦叶默然神会,破颜微笑。

河南嵩山少林寺达摩石刻像

菩提达摩,南天竺人,禅宗第二十八祖。他于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

佛知道摩诃迦叶堪任大法,于是当众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与摩诃迦叶。”这一传说具有很浓的神话色彩。但禅宗认为,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要弟子们领会佛教的根本精神,迦叶破颜微笑则是暗示他得了佛陀思想的真髓。因而,这种“以心传心”的无言之道被禅宗视为“教外别传”,而迦叶也就被列为西土第一代祖师。这样,禅宗的渊源便可以直接上溯到释迦牟尼,在与其他各宗的对抗中处于有利地位。

类似的神话不断出现。据说,当“正法眼藏”(普照一切的根本佛法)由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传给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时,般若多罗对他说,希望你在我灭度以后六十年,将此正法眼藏传到中国去,普利众生。并送达摩诗偈一首,云:“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栖栖暗渡江。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这首诗偈暗含了对未来的预言,尤其是前两句,“跨水”暗指达摩将渡海东行,“逢羊”则预言他将在广州登岸,“渡江”说的便是去北方传法。于是,南印度僧菩提达摩秉承般若多罗遗训,于梁武帝普通年间(520~526)航海东来,抵达南海(今广州)。梁武帝萧衍派人专程迎达摩至建康(今南京)。(www.xing528.com)

梁武帝对佛教很感兴趣,在位时致力于建寺、写经、度僧、造像,所以一见到达摩便问:“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梁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答道:“这些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梁武帝再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达摩答:“廓然无圣。”达摩见机缘不契,就决定离建康北上

据传,达摩离开宫廷后,梁武帝把他与达摩的问答告知了他的师父志公禅师。志公听后,对梁武帝说,达摩的开示好极了,他便是观音菩萨乘愿再来,传佛心印。梁武帝深感懊悔,当下派人追赶达摩。达摩正走到江边,回头忽见一队人马赶来,于是随手折一枝芦苇,掷于江中,脚踏芦苇,悠然渡江北去。这就是著名的“一苇渡江”故事。后代文人常以此故事作为诗画的题材,在民间广为传播。

达摩祖师一苇渡江图

正如“拈花示众”、“跨水逢羊”等传说缺乏史料的真实可信性一样,“一苇渡江”也只是出于后代禅僧们的想象。胡适在《菩提达摩考》一文中说:“我们剔除神话,考证史料,不能不承认达摩是一个历史的人物,但他的事迹远不如传说的那么重要。”在唐代道宣所著《续高僧传》中,“全无达摩见梁武帝的事,也没有折苇渡江一类的神话,可见当7世纪中叶,这些谬说还不曾起来”(《胡适文存三集》卷4)。事实上,流传下来的有关达摩生平事迹和禅法思想的记载,大部分出自后世禅僧们的虚构。作为历史人物的达摩,今日所存最可为据的是羊之的《洛阳伽蓝记》和道宣的《续高僧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