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军是属于胡宗南系统的一支标准的中央军嫡系部队。由于抗战时期一直待在大后方,所以鲜有战绩能用来证明这个军的战斗力。到了内战爆发时,76军被推上了前线,照说这样的部队虽不能列入主力,战斗力也肯定差不到哪儿去了。可郁闷的是,偏偏就是这个76军(整编第76师),在面对它的对手解放军时,不仅屡战屡败,还被打到四次重建的地步,军内的军、师、旅、团、参谋长们也是非死即俘,比如廖昂、徐保、李日基等等。
薛敏泉,字泓沧,福建闽侯人,生于1908年。薛敏泉和国民革命军第75军中将军长吴仲直一样,都是黄埔六期交通兵科以及陆军大学正则班第十一期的毕业生。两人同样学的通信专业,毕业后同样进的通信兵团,此后又一起考入陆大,由此可见两人的关系在这一连串的经历中应该不差。薛、吴两人的人生交接在陆大毕业后有了改变,甚至到了再也没有交接过的地步,因为薛敏泉选择了投归胡宗南麾下,吴仲直则认为陈诚那派更有前途。
在投效胡宗南后,薛敏泉被长期安排担任教育和参谋工作,成了胡系中较为出色的参谋人员之一。当时在国民党军队内部有三大参谋长,而在胡宗南系统中也有三大参谋长,薛敏泉即是其中之一,另两人则是罗列和盛文。在经历过七年抗战之后,胡宗南为了培养薛敏泉的资历,终于把薛调去当78师师长。但还没到与日军或者是之后的解放军交战,薛就又给调到西安绥靖公署当副参谋长。在那里,薛敏泉和参谋长盛文一起出谋划策,制订了进攻延安的作战计划。在占领延安后,又参与制订了一系列与解放军的作战计划。
要说薛敏泉的参谋业务那是绝对具备出色水准的。遗憾的是,没有任何带队作战经验的薛敏泉在制订作战计划时,注定了他只能纸上谈兵。许多被他所认为合理的布置,套用到野战部队的实际行动上便成了十分地不合理,弄得前线作战的将士们怨声载道。奇怪的是,胡宗南仍然重用薛敏泉等参谋人员,并且为了完善他们的资历,还陆续把他们外放当军长。首先就是盛文当上了第3军军长,接着在继李日基的76军覆灭之后,薛敏泉也被外放,当上了第四次重建的76军的中将军长。
也许是这个76军太不经解放军打了。当薛敏泉把76军重新组织起来后,胡宗南不敢轻易使用,就把这个部队一直放在汉中,不打仗光驻防总不会有什么问题吧?就这样,薛敏泉的76军在汉中过了三个月的“休闲”时光,此后又奉命开赴四川,成了第一支入川的胡系部队。这样一来,76军自从重建开始,就没有和解放军交过手的记录,薛敏泉也奇迹般地躲过了1949年6月的胡系部队军长大换血事件,因为在胡宗南指挥的所有军级单位中,只有薛敏泉等三名军长没挪窝。(www.xing528.com)
76军进入四川后被布置在三台和南部地区,一直到1949年底仍然没有参战的机会。倒是薛敏泉在胡系大军齐集成都前夕,被火线提拔为第7兵团副司令官。这主要是因为胡宗南对7兵团的司令官裴昌会不放心,想让薛敏泉以兵团副司令官的名义把7兵团的三军统一指挥起来,以起到成都决战的应有作用。然而,薛敏泉的资历虽然很完整,但是在军队中的威信却不高,除了他的76军可靠外,周文韬的17军和刘劲持的98军都不听他的话,此外作为第7兵团司令官的裴昌会还给薛敏泉发来要求他参加起义的电报。
薛敏泉接到电报后找来周、刘两位军长打算拒绝裴昌会的要求,并指挥三个军跑大巴山打游击。可周、刘两人都有自己的打算,首先两人就联合反对打游击,说游击战是共产党的拿手活,和他们打游击那等于是找死。接着刘劲持就主张听裴司令官的话,周文韬则在一旁不发表意见。薛敏泉见一人反对一人不表态,自认没有能力继续维持7兵团的完整,也就带着76军自寻出路了。
成都放弃后,薛敏泉鉴于形势发展,被迫接受了投诚的结局。但是他打心眼里抗拒这个结果,再加上他的妻儿已经去了台湾。于是他借口去重庆探望76军家眷,悄悄地离开了部队。在经过十来天的藏匿后,取道前往香港,并成功地进入了台湾。薛敏泉到台后并没有受到重用,外加胡宗南的失势,许多胡系军人都被迫赋闲。薛敏泉空挂着战略计划研究委员会的委员之名,于1954年12月20日便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