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军和笔者之前谈到的11军、20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这回既不姓马也不姓杨,而是姓刘。四川军阀刘文辉也是曾在四川内战中叱咤风云的人物,不过他毕竟略逊他侄子辈的刘湘一筹,只能屈就于刘湘之下。
刘元瑄,字俊琳,四川大邑人,生于1911年8月。在这刘家军中,刘文辉的侄子特别多,比如刘元琮、刘元瑭等等,本文的主角刘元瑄也是其中之一。刘文辉的儿子们年纪都太小,所以刘文辉对于刘家军接班人的问题上,自然是准备从他的这些侄子中挑选。但是他的侄子们大都不争气,比如刘元琮,贪污腐化圈地盗卖无所不干,自然是首个被剔除候选人名单的。刘元瑭倒是有点才干,但是却闹分家,于是也被剔除出了候选人名单。剩下一个刘元瑄,能力一般,为人倒是比较忠厚,而且还很听刘文辉的话,于是就成为刘家军的接班人了。
就这样,刘元瑄在刘文辉的培养下一路高升,五年内由一名下级军官跃升至少将旅长。要不是24军的两位师长资格比较老,估计他还能升。刘元瑄在陆军大学特别班第四期毕业的时候,很想上前线和日本人交交手,可是24军的驻地偏偏是离前线特别远的西康,失望的刘元瑄就只能回到驻地找些和前线有关的报纸来看。这看报纸本来也没什么,了解下国民党部队和日本人打得怎样啦,听取一些感人的英勇事迹等等。可这刘元瑄他专门挑共产党办的报纸看,而且看得特别仔细,估计连中缝的广告也没忘看,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是地下党呢。
刘元瑄虽然不是共产党,但是报纸看得时间长了,逐渐从同情共产党,到理解共产党,到最后干脆拥护共产党提出的“和平民主建国”的政策。他还办了进步报纸,比如《新康报》,通篇的反投降、反内战、反独裁调子。又比如《西方日报》,请的不是进步人士,就是共产党员。好么,堂堂国民政府制下的西康省,弄得比共产党还共产党。要说刘元瑄的这些事,刘文辉怎么不反对呢?这刘文辉不仅没反对,反而对这位侄子很支持,因为他的逻辑是,拉拢一切可以拉拢的力量来和老蒋的中央政府对抗,在能保存自己实力的情况下,向外发展。刘元瑄也明白叔父的意图,他也乐得利用这个“支持”来达到自己的目的。(www.xing528.com)
在1947年7月,已经上了年纪的刘文辉终于有了退位的想法,但是考虑到自己的这个侄子还是太嫩,他不敢把24军完全交给刘元瑄来指挥。于是刘文辉想了一个主意,保荐刘元瑄为24军代理军长。名义上是让刘元瑄接了班,实际还是把军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刘元瑄虽然升了官,但是一点都不高兴,因为他本来是136师师长,现在虽然接管了24军,但是头衔上还有一个特别刺眼的“代”字。刘元瑄明白,老头子对自己还是不放心啊。
1949年的刘元瑄已经和中共在川康区的临时工委开始了频繁联络,甚至在同年9月被地下党员萧绍成、李安澜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过刘元瑄当时不知道,这个共产党员的身份因为不符合组织手续,实际并没有得到承认。刘元瑄不管这点,他利用职务之便,掩护已经暴露的中共地下党撤往自己的地盘——雅安,使雅安在当时有了“小香港”的称号。此外,他还积极推动自己的叔父刘文辉走向起义的道路。于是在1949年12月9日,刘文辉通电起义了,刘元瑄也在同时带着24军起义了。
1950年6月,24军被全部并入解放军第62军,刘元瑄于是调任62军副军长,后又升任西康省军区副司令员。转业后,刘元瑄先后担任西康省民政厅厅长、四川省体委副主任、四川省民革主委、省政协副主席等职,于1996年3月在四川成都病逝,享年86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