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常见病手部按摩一点通:手与人体健康的紧密关系

常见病手部按摩一点通:手与人体健康的紧密关系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章手与人体第一节手与健康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各司其职,有着不同的生理功能。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分别在头面和胸腹部与足三阳经、足三阴经交接,并通过经脉循行与任、督脉相联系,从而与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相沟通。因此,双手特别敏感,且功能齐备,为人体使用最多的组织器官,与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常见病手部按摩一点通:手与人体健康的紧密关系

第一章 手与人体

第一节 手与健康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各司其职,有着不同的生理功能。而人们对自己的双手更为重视,因为是人类的双手创造和改变了这个世界。《黄帝内经》中说:“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意思是说手足是阴阳经脉气血会合联络的重要部位。人体生命力的旺盛和衰弱,与手足的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手足灵活,则四肢发达,生命力旺盛;反之,则行动缓慢,人体的功能就差。

手的解剖和生理特点使双手动作灵活自如。手骨由54块骨骼和几十个关节、肌肉韧带组成。手部血液循环极为丰富,微循环密集,有极为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和神经末梢营养和支配。手掌皮肤汗腺无汗毛,这种皮肤现象是掌部皮肤的重要特征之一。手部有六条手经分布,它们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其中: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与大脑及头面部各器官直接联系;手三阴经由胸走手,与心、心包、肺等胸部脏器密切联系。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分别在头面和胸腹部与足三阳经、足三阴经交接,并通过经脉循行与任、督脉相联系,从而与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相沟通。手部贯通十四经气,分布的穴位、经外奇穴、特定穴和病理反应点等近400个,病理反射区70多个。因此,双手特别敏感,且功能齐备,为人体使用最多的组织器官,与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双手能反映某些脏腑、组织和器官的病理变化,按摩双手某些穴位或反射区确实能防治疾病,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

根据中医的整体理论、经络学说及现代生物全息律学说,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和生理功能都能反映到手部。例如,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者,手和脚就多汗;维生素A缺乏者,手足皮肤就粗糙、角化;微量元素锌缺乏者,手指尖可出现糜烂、脱屑;头脑血液循环不良者,可在指甲部出现黑红瘀斑;胃肠道功能不好者,示指的半月痕呈粉红色;肝功能有问题者,指甲常嵌入肉里或呈勺型;便秘者,张开五指,就会感觉到示指尺侧靠近指蹼根部疼痛。经常活动按摩双手,可起到防病治病和保健的作用,如经常摩擦按揉双手可改善血液循环,可防治脑动脉硬化、降低血脂,可使消化系统保持通畅;常按摩双手的大、小鱼际,可宣肺止咳、健脾和胃、调肝明目、促进心脏功能正常;常按揉五指,可使四肢灵活、双脚活动自如;常擦手背,可改善脊柱的功能、镇静安神、消除紧张情绪、放松全身肌肉、降低血压;常按揉中渚穴可治疗头痛、眩晕;常按摩肺、支气管反射区,可防治肺与支气管疾病。此外,灵活的双手是人们智力发达的表现,即所谓“心灵手巧”。经常摩擦按揉双手可激发大脑潜能、增加智力。

(一)手与大脑的神经

在世界上我们看似一点关系都没有的事物,可是它们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好比是树木一样,高高的枝叶与泥土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如果是贫瘠的泥土,那枝叶就无法繁荣。

现在,我们来看看我们的手与大脑的关系。我们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

我们的大脑两半球最上面的一层叫大脑皮质,厚约3毫米,呈灰色。大脑半球的表面并不是整齐光滑的,而是有许多的沟裂,凹凸起伏,并以这些沟裂为界,把大脑半球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它们由大约14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两侧大脑半球由胼胝体相连,胼胝体由密集的神经纤维构成,起着联系两侧大脑半球的作用,使两侧皮质协同活动。

我们的大脑皮质的基本活动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它们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如手碰到烫的物体会立即缩回,针尖刺着我们的身体我们就感到痛,这个过程就是反射。

这个原因是我们的大脑皮质是神经系统的最高中枢,是身体一切活动的最高司令部,因此,它的结构复杂,分工精细,以其不同的功能而分为很多区,归纳起来为两大类:一类是感觉区,一类是运动区(图1-1)。

图1-1 大脑皮质的感觉区与运动(左外侧面)

1.感觉区

感觉区的主要功能是接受传入神经从不同的感受器传来的神经冲动,而感受到痛、触、热、冷、光及声等刺激。在高级神经活动下,由皮质的运动区将“指令”经由传出神经传到有关的器官(效应器),产生各种运动,如肢体、心脏、呼吸及内脏的活动等,还有复杂的关于听、说、读、写的语言功能。它们全部是在大脑皮质的参与下实现的。但也有某些皮质区起着主要作用。如听觉语言区、视觉语言区等。

很多人不知道我们的大脑在工作时,常常是一部分神经细胞处于兴奋状态,而另一些神经细胞是处于抑制状态。这两种状态是十分明确的,例如,当你专心做某件事情时,会听不见周围的声音,这时大脑皮质与某件事情有关的部分处于兴奋状态,而同时与听觉有关的部分则处于抑制状态。

当我们睡眠时,在大多数情况之下,大脑皮质是受到广泛抑制的。然而,大脑也在不断地受人体各部分刺激的影响,如躯体运动器官的活动对大脑运动区及运动前区。在大脑皮质中,手的反射区包括拇指、示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手、腕、前臂等反应点,并与手指运动区有密切关系。

先来看看我们手指部肌肉群的运动对于大脑皮质是怎样产生影响的,我们的手部是人体与外界接触最为频繁的部位与器官,手部对外界触觉和冷暖等均有较精细而敏感的反映,它会把它所得到的情况如实地反映给大脑。从这一点就可以得出,如果手的运动被科学地运用,将对于人类大脑的开发、智力的提高有积极的意义,而由此通过传入神经传达大脑的信号,被用来加强或启动大脑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双向调节,将给人体保健带来更为重要的作用。

2.双手的活动与大脑

很多的长寿专家认为活动双手可以开发大脑,可以使人变得聪明,可以保健身体,这道理并不是人人都知道,不然就不会有这样多闲置两手的人了。

我们知道手部的神经很丰富,而手的神经一旦将运动感觉信号传至大脑,治疗便开始了。从古代的传统医学的理论来讲,手的三阳经起于手,而手的三阴经止于手,三阳、三阴互为表里,手足经脉互为联系,手无疑也是经络气血的重要交会点。因此,历代医学家在针灸气功、按摩、推拿、中药外敷等治疗过程中,都十分重视手部的作用,并创立了一套实用而有效的手疗法。

这是对于人类身体健康的一大奇迹与贡献。

(二)手掌与内脏反应穴位分区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我们的手掌各区与五脏有一种对应和分布规律,这种规律正在被更多医学院校的教授们认可,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

1.我们的手掌分为6个区,基本上是以大、小鱼际和掌心横纵纹理为自然标志划分,为天然分区。

2.人体内脏在手掌的反应,像个俯卧的胎儿躺在手掌上,其脏腑、组织按区分布。内脏反应点在手掌上的分布规律,见图1-2。

图1-2 掌心胎儿脏腑投影

(1)图中所示“①”为上区,分布胸腔器官。

(2)图中所示“②”为中一区,“③”为中二区,分布腹腔脏器。

(3)图中所示“⑤”为小鱼际区,分布呼吸器官。

(4)图中所示“④”为下区,分布盆腔(生殖、泌尿)器官。

(5)图中所示“⑥”为示指根部,分布直肠、肛门。

3.用手指或者其他物品点压上述区域可以确定以上对应关系。

(1)拇指指腹均匀地触压患者的手掌,点压的顺序是先纵后横,严格按分布情况自上而下压诊。这需要一点专业知识,只要多尝试几次就可以掌握其中的要领。

(2)在点压之中,患者的手掌心局部如果出现有酸麻胀痛这种情况时,就要反复点压,以确定诊断部位。在进行这个手法之时,要学会与患者交流。这也是个交谈的最好机会,可以带来情感的升华。

(3)左手出现感觉后,再点压右手,一般双手均有感觉,但程度有轻微差别。这需要患者用心去体会。

4.用不同的力度去点压上述区域,能够判别患者身体内病变的性质。

出现麻木感——多为体内隐藏顽固性疾病,如肝硬化

出现酸麻感——多为身体内的慢性疾病正在发生,如肺结核

出现胀痛感——是某个地方正在发生炎症病变。

我们知道我们的手有两个肾区、两个卵巢区,当感应不同时,除说明疾病的轻重差别外,还说明病变位置在左侧或右侧。

5.临床应用内脏反射区可以治疗疾病并收到良好疗效,这种认识正在引起国际医学同仁的认同,这是医学界的一大盛事。

中医认为:在一定的区域测出的感应,反应该区实质有病,或是该区所分布的脏器功能异常。由于脏腑有其表里属性的关系,所以运用于临床疾病时也应灵活辨证。临床治疗时还可以在患者的感应区施以针刺、割治、封闭等方法来达到一种非药物的治疗,可以减少药物对患者的伤害。

(三)手与经络

十二经络中有六条经络在手上交接(图1-3)。

大肠经——这一经络的出发井穴称为“商阳”,这个古老的穴位位于两只手的示指指甲下。这个穴位的功能主要是控制大肠活动,用指按压之时若有疼痛感,则表示患者患有消化不良等症。

图1-3 手与经络

肺经——肺经的井穴位于拇指指甲侧的井穴称为“少商”。

中医认为这个穴位跟肺或支气管等各呼吸器官关系密切。指压时如果患者感觉疼痛,则表示有患感冒、气喘、支气管炎等疾病的迹象。用指压患者的右拇指,如患者感觉疼痛,那就表示右侧呼吸器官异常,反之,指压左拇指,患者感觉疼痛,则表示患者左侧呼吸器官功能有问题。

心包经——心包经的井穴位于中指指甲下,称作“中冲”。这个穴位跟心脏活动有极密切的关系。由于心包经也关系着小肠,所以,因情绪紧张而引起下痢等疾病时,指压患者的中指,患者会感觉疼痛。

三焦经——三焦经的井穴位于无名指指甲下方,称作“关冲”。三焦经这个神秘的穴位管理着人体的淋巴循环及激素系统,也就是调节人体内脏的平衡。因此,三焦经不顺畅时,体温的调节功能便无法顺利进行,而有发冷等症状。如果有时间可以长时间按压这个穴位来达到调节身体平衡的目的。

心经——心经的井穴位处于小指指甲下方,靠近无名指侧,称作“少冲”。如果从字面上去分析就可以得出,这个称为心经的经络直接控制着心脏及血液循环系统。所以,凡是因情绪紧张而引起的内脏不调和或疾病,都与心经有关。这个穴位是一个不可小视的穴位,它可以直接与你的心脏交流。

小肠经——小肠经的井穴位于小指上,位置正好跟少冲穴相对,称作“少泽”。小肠经这个穴位主管人体内小肠的活动,如果有便秘等症状,指压小指会感觉疼痛,它也跟血液循环系统关系极为密切。

从经络走向(图1-4)可以看出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通过我们的手指进行气血的交接,在手的示指、小指、无名指上接通了6条经脉,与此同时,也可以看到由于经脉中手足经脉的对称关系,手足太阴及阳明经脉相互对应而联结的关系。手足少阴及太阳经脉相互对应而联结,手足厥阴与心包经脉相互对应而联结,因此,手示指端与足大趾端内侧、手小指端与足小趾端、手无名指端与足大趾端都具有某种对应关系。手足相应按摩点穴关系也是手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了解上述经脉的这种对应分布规律,就不难了解为什么风靡全世界的中医学的手疗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了。

图1-4 经络示意

第二节 手上的常用穴位

(一)“全息反应”说

我们先来看看东方古国的全息反应,这种学说,正在被每一个家庭和理疗中心认可,因为它能为人们带来健康并能让人们放松。

这种全息学说提出了人体的生物全息诊疗法,认为人体上的每一独立的解剖节段都包含着与全身部位对应的穴位。

让我们先来了解我们的手吧,我们手部的示指下第2掌骨侧的穴位首先被发现,一般常取用12个穴位,称为全息穴。

在这种基础上,实践中还发现我们的手部存在着许多与人体内部组织器官相对应的全息区,通过一定程度与一定力量的按摩,对于人体的调整作用是很显著的。这些区域又独立于经穴与奇穴之外,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也就是说,穴位和区域或许重叠,但仍有各自功能和作用的独立性。

通过上面的理论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想,人体的每一个活的细胞都全面记录着人的某一阶段的健康档案,人体也肯定存在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调节机制。全息学说的发现,丰富和完善了中医按摩针灸的理论体系,患者本人根据全息图即可方便地掌握身体各个部位在手足上的反应点,以便进行按摩治疗。对于这样好的放松方式无论是经络学说还是全息学说,按摩穴位和反射区进行祛病疗疾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针对某些疾病和症状,利用全息反应图可以方便地进行自我按摩,也可以接受他人的按摩,在放松中得以迅速消除病症。

中医认为,人体的耳、手、手的第二掌骨以及足等都是一个包含着全身各脏腑器官的生理、病理全部信息的“胚胎”。在本书中我们将专门探讨根据手的穴位按摩来治疗疾病。

下面是手与手的第二掌骨反射区的排列,呈现出的人体全息示意图(图1-5),犹如一个站立的人体,立在我们的手上。

图1-5 手的人体全息示意

图1-6 为手第二掌骨的人体全息示意图,图1-7为手背侧全息反应区简图,图1-8为手掌侧穴位与治疗症状对照图。

图1-6 手的第二掌骨的人体全息示意

图1-7 手背侧全息反应区

图1-8 手掌侧穴位与治疗症状对照

手掌线丘与对应器官以及手掌、手背常用治疗点,见图1-9~图1-11。

图1-9 手掌线丘与对应器官

图1-10 手掌常用治疗点

图1-11 手背常用治疗点

手背穴位以及手掌侧穴位与治疗症状对照,见图1-12和图1-13。

图1-12 手背穴位与治疗症状对照

图1-13 手掌侧穴位与治疗症状对照

(二)经穴与经外奇穴

经穴与经外奇穴的按摩手法以推、拿、按、揉、点为主,操作次数多为10~30次,故在具体介绍反应点时不再赘述。两肘以下的手六经穴和经外奇穴取用方便,疗效卓著,为临床按摩所常用。现逐经介绍如下,共61穴。

1.手阳明大肠经穴(图1-14)

图1-14 手阳明大肠经穴

(1)曲池

定位:屈肘成直角,位于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荨麻疹热病、上肢不遂、手臂肿痛、腹痛、吐泻、高血压、癫狂等。

(2)手三里

定位:位于阳溪与曲池连线上,曲池下2寸处。

主治:齿痛、颊肿、上肢活动不利、腹痛、腹泻等。

(3)上廉

定位:位于阳溪与曲池连线上,曲池下3寸处。

主治:头痛、肩膀酸痛、半身不遂、手臂麻木、肠鸣腹痛等。

(4)下廉

定位:位于阳溪与曲池连线上,曲池下4寸处。

主治:头痛、眩晕、目痛、肘臂痛、腹胀、腹痛等。

(5)温溜

定位:位于阳溪与曲池连线上,阳溪上5寸处。

主治:头痛、面肿、咽喉肿痛、疔疮、肩背酸痛、肠鸣腹痛等。

(6)偏历

定位:位于阳溪与曲池连线上,阳溪上3寸处。

主治:目赤、耳鸣、鼻出血、喉痛、手臂酸痛、水肿等。

(7)阳溪

定位:位于腕背横纹桡侧端,两筋之间的凹陷中(用力背屈拇指时可见)。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鸣、齿痛、咽喉肿痛、手腕痛等。

(8)合谷

定位: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出血、齿痛、牙关紧闭、口眼斜、耳聋、腮腺炎、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等。

(9)三间

定位:握拳,当第二掌骨小头桡侧后凹陷中。

主治:目痛、齿痛、咽喉肿痛、身热、腹胀、肠鸣等。

(10)二间

定位:握拳,当第二掌骨小头桡侧前凹陷中。

主治:目昏、鼻出血、齿痛、口、咽喉肿痛、热病等。

(11)商阳

定位:位于示指桡侧指甲旁约0.1寸处。

主治:耳聋、齿痛、咽喉肿痛、颌肿、青光眼、手指麻木、热病、昏迷等。

2.手少阳三焦经穴(图1-15)

(1)天井

定位:屈肘,位于尺骨鹰嘴上1寸许凹陷中。

主治:偏头痛、耳聋、癫痫等。

(2)四渎

定位:位于尺骨鹰嘴下5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图1-15 手少阳三焦经穴

主治:耳聋、咽喉肿痛、暴喑、齿痛、上肢痹痛等。

(3)三阳络

定位:位于腕背横纹上4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主治:耳聋、暴喑、齿痛、上肢痹痛等。

(4)会宗

定位:位于腕背横纹上3寸,支沟尺侧约1寸,于尺骨的桡侧缘取之。

主治:耳聋、癫痫、上肢痹痛等。

(5)支沟

定位:位于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主治:耳鸣、耳聋、暴喑、胁肋痛、便秘、热病等。

(6)外关

定位:位于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胁肋痛、上肢痹痛等。

(7)阳池

定位:位于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

主治:目赤肿痛、耳聋、咽喉肿痛、疟疾、腕痛、消渴等。

(8)中渚

定位:握拳,位于第四、五掌骨小头后缘之间的凹陷中,液门上1寸处。

主治: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热病、手指不能屈伸等。

(9)液门

定位:握拳,位于第四、五指之间,掌指关节前凹陷中。

主治:头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疟疾等。

(10)关冲

定位:位于第四指尺侧指甲角旁约0.1寸处。

主治:头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热病、昏厥等。

3.手太阳小肠经穴(图1-16)

图1-16 手太阳小肠经穴

(1)小海

定位: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肘臂疼痛、癫痫等。

(2)支正

定位:位于阳谷穴与小海穴的连线上,阳谷穴上5寸处。

主治:头痛、目眩、热病、癫狂、项强、肘臂酸痛等。

(3)养老

定位:以掌向胸,当尺骨茎突桡侧缘凹陷中,腕背横纹上1寸处。

主治:目视不明,肩、背、肘、臂酸痛等。

(4)阳谷

定位:位于腕背横纹尺侧端,尺骨茎突前凹陷中。

主治:头痛、目眩、耳鸣、耳聋、热病、癫狂、腕痛等。

(5)腕骨

定位:后溪穴直上,于第五掌骨基底与三角骨之间赤白肉际取之。

主治:头项强痛、耳鸣、目翳、黄疸、热病、疟疾、指挛腕痛等。

(6)后溪

定位:握拳,位于第五掌指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项强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腰背痛、癫狂、疟疾、多汗、指挛腕痛等。

(7)前谷

定位:握拳,位于第五掌指关节前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痛、目痛、耳鸣、咽喉肿痛、乳少、热病等。

(8)少泽

定位:位于小指尺侧指甲角旁约0.1寸处。

主治:头痛、目翳、咽喉肿痛、乳痈、乳少、昏迷、热病等。

4.手太阴肺经穴(图1-17)

图1-17 手太阴肺经穴

(1)尺泽

定位: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潮热、胸部胀痛、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等。

(2)孔最

定位:位于尺泽与太渊的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痛、痔疾等。

(3)列缺

定位:位于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

主治: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斜、齿痛等。

(4)经渠

定位:位于桡骨茎突内侧,腕横纹上1寸,桡动脉桡侧凹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手腕痛等。

(5)太渊

定位:位于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的凹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胸痛、咽喉肿痛、腕臂痛、无脉症等。

(6)鱼际

定位:位于第一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

主治:咳嗽、咯血、咽喉肿痛、失音、发热等。

(7)少商

定位:位于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处。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鼻出血、发热、昏迷、癫狂等。

5.手厥阴心包经穴(图1-18)

(1)曲泽

定位: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腹泻、热病、肘臂挛痛等。

(2)郄门

定位:位于腕横纹上5寸,两筋之间。

图1-18 手厥阴心包经穴

主治:心痛、心悸、呕血、咯血、疔疮、癫狂等。

(3)间使

定位:位于腕横纹上3寸,两筋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热病、疟疾、癫狂等。

(4)内关

定位:位于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胸闷、胃痛、呕吐、热病、癫狂、上肢痹痛、偏瘫、失眠、眩晕、偏头痛等。

(5)大陵

定位:位于腕横纹上中央,两筋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癫狂、疮疡、胸胁痛等。

(6)劳宫

定位:位于第二、三掌骨之间,握拳,中指尖所指处即是。

主治:心痛、呕吐、癫痫、口疮、口臭等。

(7)中冲

定位:位于中指尖端的中央。

主治:心痛、昏迷、舌强肿痛、热病、小儿夜啼、中暑、昏厥等。

6.手少阴心经穴(图1-19)

图1-19 手少阴心经穴

(1)少海

定位:屈肘,位于肘横纹内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心痛、肘臂挛痛、头项痛、腋胁痛等。

(2)灵道

定位:位于腕横纹上1.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主治:心痛、暴喑、肘臂挛痛等。

(3)通里

定位:位于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主治:心悸、怔忡、暴喑、舌强不语、腕臂痛等。

(4)阴郄

定位:位于腕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主治:心悸、心痛、骨蒸盗汗、吐血、鼻出血、暴喑等。

(5)神门

定位:位于腕横纹上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癫狂、胸胁痛等。

(6)少府

定位:位于第四、五掌骨之间,握拳,当小指端与无名指端之间。

主治:心悸、胸痛、小便不利、遗尿、阴痒痛、小指挛痛等。

(7)少冲

定位:位于小指桡侧指甲旁约0.1寸处。

主治:心悸、心痛、胸胁痛、癫狂、热病、昏迷等。

7.经外奇穴(图1-20~图1-22)

图1-20 经外奇穴

图1-21 经外奇穴

图1-22 经外奇穴

(1)十宣

定位:位于十指尖端,距指甲0.1寸处。

主治:昏迷、癫痫、高热、咽喉肿痛等。

(2)四缝

定位:位于第二、三、四、五指掌面,近端指间关节横纹中点处。

主治:消化不良、咳嗽等。

(3)中魁

定位:位于手背,中指近端指间关节中点处。

主治:呕吐、食欲缺乏、呃逆等。

(4)八邪

定位:位于手背各指缝中的赤白肉际,左右共八穴。

主治:烦热、目痛等。

(5)落枕(外劳宫)

定位:位于手背第二、三掌骨之间,掌指关节上约0.5寸处,相当于外劳宫穴处。

主治:落枕、手臂痛、胃痛、小儿消化不良、颈椎病等。

(6)腰痛点

定位:位于手背指总伸肌腱的两侧,腕横纹下1寸处,一手两穴。

主治:急性腰扭伤、头痛、小儿惊风等。

(7)小骨空

定位:位于手背,小指近端指间关节的中点处。

主治:目赤肿痛、目翳、喉痛、指关节痛等。

(8)大骨空

定位:位于手背,拇指指间关节的中点处。

主治:目痛、目翳、白内障、吐泻、鼻出血等。

(9)中泉

定位:位于阳溪与阳池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胸闷、胃痛、吐血等。

(10)二白

定位:位于前臂内侧,腕横纹上4寸,桡侧腕屈肌腱两侧,一臂两穴。

主治:痔疮、脱肛等。

(11)臂中

定位:位于前臂内侧,腕横纹与肘横纹之间的中点处,桡骨与尺骨之间。

主治:上肢瘫痪、痉挛、前臂神经痛、癔症等。

(三)手部反射区

手部反射区排列是有规律的,与人体解剖基本上相一致,是按人体实际位置上下、左右、前后顺序排列的。这里我们介绍常用的手部反射区65个。

1.大脑(头部)

定位:双手掌侧,十指末节螺纹面均为大脑反射区。

主治:头痛、头晕、头昏、失眠、高血压、中风、脑血管病变、神经衰弱等。

操作:从指尖分别向指根方向推按10~20次。

2.额窦

定位:位于双手掌面,十指顶端约1厘米范围内。左额窦反射区在右手上,右额窦反射区在左手上。

主治:前头痛、头顶痛、头晕、失眠及眼、耳、鼻、鼻窦疾病。

操作:用拇指指端在反射区上各点按5~10次。

3.小脑、脑干

定位:位于双手掌侧,拇指指腹尺侧面,即拇指末节指骨体近心端1/2尺侧缘。左小脑、脑干反射区在右手,右小脑、脑干反射区在左手。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记忆力减退、震颤麻痹等。

操作:由指尖向指根方向推按,或掐按10~30次。

4.垂体

定位:位于双手拇指指腹中央,在大脑反射区深处。

主治:各种内分泌失调的疾病,如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性腺等功能失调;小儿生长发育不良;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心脏病;高血压;低血压;贫血等。

操作:用拇指指甲点按或掐按5~10次。

5.三叉神经

定位:位于双手掌面,拇指指腹尺侧缘远端,即拇指末节指腹远端1/2尺侧缘。左三叉神经反射区在右手上,右三叉神经反射区在左手上。

主治:偏头痛、牙痛、眼眶痛、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

操作:向虎口方向推按或掐按10~20次。

6.眼

定位:位于双手手掌和手背第二、三指指根部。左眼反射区在右手上,右眼反射区在左手上。

主治:结膜炎、角膜炎、青光眼、白内障、近视等眼疾和眼底病变。

操作:寻找敏感点掐5~10次;或由桡侧向尺侧推按,掌面、背面各掐30~50次。

7.耳

定位:位于双手手掌和手背第四、五指指根部。左耳反射区在右手上,右耳反射区在左手上。

主治:各种耳疾(中耳炎、耳聋、耳鸣)、眩晕、晕车(船)等。

操作:寻找敏感点掐或点按,每侧5~10次。

8.内耳迷路(平衡器官)

定位:位于双手背侧,第三、四、五掌指关节之间,第三、四、五指根部结合部。

主治:头晕、晕车(船)、梅尼埃病、耳鸣、高血压、低血压、平衡障碍等。

操作:以拇指、示指指端沿指缝向手指方向推按5~10次。

9.鼻

定位:位于双手掌侧拇指末节指腹桡侧面的中部。右鼻反射区在左手上,左鼻反射区在右手上。

主治:鼻炎、鼻窦炎、鼻出血、鼻息肉、上呼吸道感染、头痛、头晕等。

操作:掐揉或点按10~20次。

10.喉、气管

定位:位于双手拇指近节指骨背侧中央处。

主治:气管炎、咽喉炎、咳嗽、气喘、上呼吸道感染、声音嘶哑等。

操作:向手腕方向推按10~20次。

11.舌、口腔

定位:位于双手拇指背侧,指间关节横纹的中央处。

主治:口舌生疮、味觉异常、口腔溃疡、口干唇裂、口唇疱疹等。

操作:掐按或点按10~20次。

12.扁桃体

定位:位于双手拇指近节背侧正中线肌腱的两侧,也就是喉、气管反射区的两侧。

主治: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等。

操作:向指尖方向推按,每侧10~20次。

13.上、下颌

定位:位于双手拇指背侧,拇指指间关节横纹与上下最近皱纹之间的带状区域。横纹远侧为上颌,横纹近侧为下颌。

主治:龋齿、牙周炎、牙龈炎、牙周病、牙痛、口腔溃疡、颞下颌关节炎、打鼾等。

操作:由尺侧向桡侧推按或点掐10~20次。

14.颈项

定位:位于双手拇指近节掌侧和背侧。

主治:颈项酸痛、颈项僵硬、颈部伤筋、落枕、颈椎病、高血压、消化道疾病等。

操作:向指根方向全方位推按5~10次。

15.斜方肌

定位:位于手掌侧面,在眼、耳反射区下方,呈一横带状区域。

主治:颈、肩、背部疼痛,落枕,颈椎病等。

操作:从尺侧向桡侧推按10~20次。

16.胸、乳房

定位:位于手背第二、三、四掌骨的远端。

主治:胸部疾病、食管病、心脏病、乳房疾病、胸闷、乳汁不足、胸部软组织损伤、重症肌无力等。

操作:向腕背方向推按或掐按10~20次。

17.心

定位:位于左手尺侧,手掌及手背部第四、五掌骨之间,近掌骨头处。

主治:心脏疾病、高血压、失眠、盗汗、口舌生疮、肺部疾病等。

操作:向手指方向推按各10~30次,或拿捏30~50次。

18.肺、支气管

定位:肺反射区位于双手掌侧,横跨第二、三、四、五掌骨,靠近掌指关节区域。支气管反射区位于中指近节指骨。中指根部为反射敏感点。

主治:肺与支气管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哮喘、胸闷等)、鼻炎、皮肤病、心脏病、便秘、腹泻等。

操作:从尺侧向掌侧推按10~20次,由中指根部向指尖方向推按10~20次,掐按中指根部敏感点10~30次。

19.膈

定位:位于双手背侧,横跨第二、三、四、五掌骨中点的带状区域。

主治:呃逆、腹痛、恶心、呕吐等。

操作:由桡侧向尺侧推按10~30次。

20.肝

定位:位于右手的掌侧及背侧,第四、五掌骨体中点之间。

主治:肝脏疾病(如肝区不适、肝炎、肝硬化等)、消化系统疾病(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血液系统疾病、高脂血症、肾病、眼病、眩晕、扭伤、指甲疾病等。

操作:拿捏10~20次。

21.胆囊

定位:位于右手的掌侧和背侧,第四、五掌骨之间,紧靠肝反射区的腕侧近第四掌骨处。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厌食、消化不良、高脂血症、胃肠功能紊乱、肝脏疾病、失眠、惊恐不宁、皮肤病、痤疮等。(www.xing528.com)

操作:按压或拿捏10~20次。

22.头颈淋巴结

定位:双手各手指间根部凹陷处,手掌和手背侧均有头颈淋巴结反射区。

主治:治疗眼、耳、鼻、舌、口腔、牙齿等疾病,淋巴结肿大,甲状腺肿大及免疫功能低下。

操作:点掐5~10次。

23.甲状腺

定位:位于双手掌侧第一掌骨近心端起至第一、二掌骨之间,转向拇指尖方向至虎口边缘连成带状区域。转弯处为反射区敏感点。

主治: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炎、甲状腺肿大、甲状腺性心脏病、心悸、失眠、烦躁、肥胖、小儿生长发育不良等。

操作:从桡侧赤白肉际处推向虎口10~20次,按揉敏感点10~30次。

24.甲状旁腺

定位:双手桡侧第一掌指关节脊部凹陷处。

主治: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或亢进、佝偻病、低钙性肌肉痉挛、心脏病、各种过敏性疾病、腹胀、白内障、心悸、失眠、癫痫等。

操作:点按10~20次。

25.胸腺淋巴结

定位:位于第一掌指关节尺侧。

主治:各种炎症、发热、囊肿、肌瘤、乳腺炎、乳房或胸部肿块、胸痛、免疫力低下等。

操作:点按10~30次。

26.上身淋巴结

定位:位于双手背部尺侧,手背腕骨与尺骨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各种炎症、发热、囊肿、肌瘤、免疫力低下等。

操作:掐按10~30次。

27.脾

定位:左手掌侧第四、五掌骨间(中段远端),膈反射区与横结肠反射区之间。

主治:炎症、发热、贫血、高血压、肌肉酸痛、舌炎、唇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皮肤病等。

操作:点按10~20次。

28.下身淋巴结

定位:位于手背桡侧缘,手背腕骨与前臂桡骨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各种炎症、发热、水肿、囊肿、肌瘤、蜂窝组织炎、免疫力低下等。

操作:掐按10~30次。

29.腹腔神经丛

定位:位于双手掌侧第二、三掌骨及第三、四掌骨之间,肾反射区的两侧。

主治:胃肠功能紊乱、腹胀、腹泻、胸闷、呃逆、烦躁、失眠、头痛、更年期综合征、生殖系统疾病等。

操作:围绕肾反射区两侧由指端向手腕方向推按10~30次。

30.肾上腺

定位:双手掌侧第二、三掌骨体之间,距离第二、三掌骨头1.5~2.0厘米处。

主治:肾上腺功能亢进或低下、各种感染、炎症、过敏性疾病、哮喘、风湿病、心律失常、昏厥、糖尿病、生殖系统疾病等。

操作:点按10~30次。

31.肾

定位:位于双手掌中央,相当于劳宫穴处。

主治: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结石、肾功能不全、尿路结石、高血压、贫血、慢性支气管炎、骨折、斑秃、眩晕、耳鸣、水肿、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

操作:点按10~30次。

32.输尿管

定位:位于双手掌中部,肾反射区与膀胱反射区之间的带状区域。

主治:输尿管结石、尿路感染、肾积水、高血压、动脉硬化等。

操作:向手腕方向推按10~30次。

33.膀胱

定位:位于掌下方,大、小鱼际交接处的凹陷中,其下为头状骨骨面。

主治:泌尿系统疾病。

操作:向手腕方向点按10~30次。

34.生殖腺(卵巢、睾丸)

定位:双手掌根部腕横纹中点处。相当于手厥阴心包经的大陵穴。

主治:性功能低下、不孕症、不育症、月经不调、子宫肌瘤、前列腺增生等。

操作:按揉10~30次。

35.前列腺、子宫、阴道、尿道

定位:位于双手掌侧腕横纹中点两侧的带状区域。

主治: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尿路感染、尿道炎、阴道炎、白带增多等生殖系统疾病。

操作:由中间向两侧分推30~50次。

36.腹股沟

定位:位于双手掌侧腕横纹的桡侧端,桡骨头凹陷处。相当于手太阴肺经的太渊穴。

主治:生殖系统病变、性功能低下、前列腺增生、年老体弱等。

操作:按揉10~30次。

37.食管、气管

定位:位于双手拇指近节指骨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食管肿瘤、食管炎症、气管疾病等。

操作:向指根方向推按或掐按10~30次。

38.胃

定位:双手第一掌骨体远端。

主治:胃炎、胃溃疡、胃下垂、消化不良、胰腺炎、糖尿病、胆囊疾病等。

操作:向手腕方向推按10~30次。

39.胰腺

定位:位于双手胃反射区与十二指肠反射区之间,第一掌骨体中部。

主治:胰腺炎、胰腺肿瘤、消化不良、糖尿病等。

操作:向手腕方向推按10~30次。

40.十二指肠

定位:位于双手掌侧,第一掌骨体近端,胰反射区下方。

主治: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溃疡、食欲缺乏、腹胀、消化不良等。

操作:向手腕方向推按10~30次。

41.小肠

定位:双手掌心结肠各反射区及直肠反射区所包围的区域。

主治:小肠炎症、腹泻、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心律失常、失眠等疾病。

操作:向手腕方向快速、均匀推按10~30次。

42.大肠

定位:位于双手掌侧中下部分。自右手掌尺侧手腕骨前缘起,顺右手掌第四、五掌骨间隙向手指方向上行,至第五掌骨体中段,约与虎口水平位置时转向桡侧,平行通过第四、三、二掌骨体中段;接至左手第二、三、四掌骨体中段,转至手腕方向,沿第四、五掌骨之间至腕掌关节止。包含盲肠阑尾、回盲瓣、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肛管肛门各区。

主治:腹胀、腹泻、便秘、消化不良、阑尾炎、结肠炎、腹痛、结肠肿瘤、直肠炎、乙状结肠炎、痔疮、肛裂等。

操作:推按、推揉或掐揉10~30次。

43.盲肠、阑尾

定位:位于右手掌侧,第四、五掌骨底与腕骨结合部近尺侧。

主治:腹泻、腹胀、便秘、消化不良、阑尾炎及其术后腹痛等。

操作:掐揉10~30次。

44.回盲瓣

定位:位于右手掌侧,第四、五掌骨底与腕骨结合部近桡侧,盲肠阑尾反射区稍上方。

主治:下腹胀气、腹痛等。

操作:掐揉10~30次。

45.升结肠

定位:位于右手掌侧,第四、五掌骨之间,腕掌关节结合部之盲肠阑尾、回盲瓣反射区至四、五掌骨体中部,约平虎口水平之间的带状区域。

主治:腹泻、腹痛、便秘、结肠炎、结肠肿瘤等。

操作:向手指方向推按10~30次。

46.横结肠

定位:位于右手掌侧,升结肠反射区至虎口之间的带状区域;左手掌侧与右手相对应的区域,其尺侧接降结肠反射区。

主治:腹泻、腹痛、便秘、结肠炎等。

操作:右手自尺侧向桡侧推按,左手自桡侧向尺侧推按,10~30次。

47.降结肠

定位:位于左手掌侧,平虎口水平,第四、五掌骨之间至腕骨之间的带状区域。

主治:腹泻、腹痛、便秘、结肠炎等。

操作:向手腕方向推按10~30次。

48.乙状结肠

定位:位于左手掌侧,第五掌骨底与钩骨交接的腕掌关节处至第一、二掌骨结合部的带状区域。

主治:直肠炎、直肠癌、便秘、结肠炎、乙状结肠炎等。

操作:自尺侧向桡侧推按10~30次。

49.肛管、肛门

定位:位于左手掌侧,第二腕掌关节处,乙状结肠反射区的末端。

主治:肛门周围炎、痔疮、肛裂、便血、便秘、脱肛等。

操作:掐按10~30次。

50.直肠、肛门

定位:双上肢前臂桡侧远端约三横指的带状区域。

主治:痔疮、肛裂、便血、便秘、脱肛等。

操作:向手腕方向推按10~30次。

51.脊柱

定位:手背侧第一至五掌骨体均为脊柱反射区。

主治:颈椎病、落枕、背部不适、腰痛、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操作:向手腕推按10~30次。

52.颈椎

定位:位于双手各指近节指骨背侧近桡侧,及各掌骨背侧远端约占整个掌骨体的1/5。

主治:颈椎病、落枕、颈项酸痛或僵硬等。

操作:向手腕方向推按10~30次。

53.胸椎

定位:位于双手背侧,各掌骨远端约占整个掌骨体的1/2。

主治:颈、肩、背部软组织损伤,循环和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胸痛、胸闷等,胸椎病变。

操作:向手腕方向推按10~20次。

54.腰椎

定位:位于双手背侧,各掌骨近端约占整个掌骨体的1/2。

主治:腰酸背痛、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腰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各种腰椎病变,坐骨神经痛等。

操作:向手腕方向推按10~20次。

55.骶骨

定位:位于手背侧,各腕掌关节结合处。

主治:坐骨神经痛、腰骶劳损、便秘等。

操作:向手腕方向掐按10~20次。

56.尾骨

定位:位于手背侧,腕背横纹区域。

主治:骶尾骨部损伤、疼痛等。

操作:找到敏感点后,掐按10~30次。

57.肋骨

定位:位于双手背侧,内侧肋骨反射区位于第二掌骨体中部偏远端的桡侧;外侧肋骨反射区位于第四、五掌骨之间,近掌骨底的凹陷中。

主治:肋骨病变、肋软骨炎、肋膜炎、胸闷、胸痛、胸膜炎、胸胁疼痛等。

操作:点按10~20次。

58.肩关节

定位:位于第五掌指关节尺侧凹陷处。手背部为肩前反射区,赤白肉际处为肩中部反射区,手掌部为肩后部反射区。

主治:肩关节周围炎、肩部损伤、肩峰下滑囊炎等肩部疾病。

操作:掐按10~30次。

59.肘关节

定位:位于手背侧,第五掌骨体中部尺侧处。

主治:网球员、学生、矿工等人的肘部病痛,髌上滑囊炎、半月板损伤、侧副韧带损伤、增生性关节炎等膝部疾病。

操作:按揉或掐揉10~30次。

60.髋关节

定位:位于双手背侧,尺骨和桡骨茎突骨面的周围。

主治:髋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肩关节疼痛、腰背痛等。

61.膝关节

定位:位于第五掌骨近端尺侧缘与腕骨所形成的凹陷处。手背部为膝前部,赤白肉际处为膝两侧部,手掌部为膝后部。

主治:膝关节病变和肘关节病变。

操作:掐揉或点按10~30次。

62.颈肩区

定位:位于双手各指根部近节指骨的两侧及各掌指关节结合部。手背面为颈肩后区,手掌面为颈肩前区。

主治:颈椎病、肩周炎等各种颈肩部病症。

操作:向指根推按或掐按,各5~10次。

63.胸腔呼吸器官区

定位:位于手掌侧,拇指指间关节横纹至腕横纹之间的区域。

主治:胸闷、咳嗽、气喘等呼吸系统病症。

操作:向腕横纹推按10~30次。

64.胃脾大肠区

定位:位于手掌面,第一、二掌骨之间的椭圆形区域。

主治:消化不良、食欲缺乏、腹胀、腹泻、贫血、皮肤病等。

操作:按揉30~50次。

65.血压区

定位:位于手背,第一掌骨、阳溪穴、第二掌骨所包围的区域及示指近节指骨近端1/2的桡侧。

主治:高血压、低血压、头痛、头昏、眩晕、呕吐、发热、胃痛、便秘等。

操作:按揉本区域10~20分钟。

(四)手部病理反应点

手部反射区病理反应点的按摩手法以推、拿、按、揉、点为主,操作次数多为10~30次,故在具体介绍反应点时不再赘述。手部病理反应点共有45个,其中掌侧22个,手背侧23个,现逐一介绍如下(图1-23、图1-24)。

图1-23 手部病理反应点

图1-24 手部病理反射点

1.胸痛点

定位:位于拇指指关节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胸痛、吐泻、癫痫等。

2.小肠点

定位:位于掌面,示指近端指间关节横纹的中点处。

主治:小肠病等。

3.大肠点

定位:位于掌面,示指远端指间关节横纹的中点处。

主治:大肠病等。

4.咳喘点(咳嗽点)

定位:位于掌面,示指掌指关节间横纹靠近尺侧处。

主治:支气管炎、哮喘、神经性头痛等。

5.脾点

定位:位于掌面,拇指指间关节横纹中点处。

主治:脾胃病、水肿等。

6.胃肠痛点

定位:位于手掌面,劳宫与大陵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慢性胃炎、溃疡、消化不良、胆道蛔虫症。

7.踝点

定位:位于拇指掌指关节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急性踝关节扭伤、踝关节疼痛等。

8.足跟痛点

定位:位于胃肠点与大陵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足跟痛等。

9.心点

定位:位于掌面,中指远端指间关节横纹的中点处。

主治:各种心血管疾病等。

10.三焦点

定位:位于掌面,中指近端指间关节横纹的中点处。

主治:胸部、腹部、盆腔疾病,小儿消化不良等。

11.肺点

定位:位于掌面,无名指远端指间关节横纹的中点处。

主治: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等。

12.肝点

定位:位于掌面,无名指近端指间关节横纹的中点处。

主治:肝、胆病等。

13.肾点(夜尿点)

定位:位于掌面,小指远端指间关节横纹的中点处。

主治:夜尿、尿频、腰膝酸痛等。

14.命门点

定位:位于掌面,小指近端指间关节横纹的中点处。

主治:生殖系统疾病。

15.牙痛点(咽喉点)

定位:位于掌面,第三、四掌指关节之间,靠近第三掌指关节处。

主治: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三叉神经痛、牙痛、胸痛、下颌关节痛等。

16.定惊点

定位:位于掌面,大、小鱼际交接处的中点处。

主治:高热、惊厥等。

17.哮喘新点

定位:位于第四、五掌指关节之间。

主治:哮喘、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18.疟疾点

定位:位于第一掌骨与腕关节汇合处,大鱼际的桡侧缘。

主治:疟疾、热病等。

19.扁桃体点(鱼际点)

定位:即鱼际穴,第一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

主治:扁桃体炎、咽喉肿痛等。

20.心悸点

定位:位于掌面,第五掌指关节桡侧缘。

主治:心悸、月经过多、痛经等。

21.感冒点

定位:位于掌面,第一掌骨基底内侧下1寸处。

主治:感冒、扁桃体炎、齿痛等。

22.运动点

定位:位于掌面,鱼际上缘和鱼际中央各有一点。

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23.落枕点

定位:位于手背,第二、三掌指关节上1寸处。

主治:落枕、颈项痛等。

24.眼点

定位:位于拇指指间关节尺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目赤肿痛、流泪、睑腺炎等各种眼病。

25.前头点

定位:位于示指近端指间关节的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胃肠病,阑尾炎,膝、踝、趾等关节疼痛,前头痛等。

26.颈项点

定位:位于第二、三掌指关节之间,近第二掌指关节处。

主治:落枕、颈项扭伤等。

27.头顶点

定位:位于中指近端指间关节的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神经性头痛、头顶痛等。

28.偏头点

定位:位于无名指近端指间关节的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偏头痛、胸胁痛等。

29.会阴点

定位:位于小指近端指间关节的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会阴部痛、痛经、白带过多等。

30.后头点

定位:位于小指近端指间关节的尺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后头痛、脊背痛等。

31.坐骨神经点

定位:位于第四、五掌指关节之间,近第四掌指关节处。

主治:坐骨神经痛等。

32.脊柱点

定位:位于小指掌关节的尺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腰背痛等。

33.止痒点

定位:位于手背,第五掌骨与腕骨交界处。

主治:荨麻疹、瘙痒症等。

34.升压点

定位:位于手背腕横纹的中点处。

主治:低血压、休克等。

35.呃逆点

定位:位于手背,中指远端指间关节横纹的中点处。

主治:呃逆、呕吐等。

36.退热点

定位:位于手背,中指桡侧指蹼处。

主治:发热、目疾等。

37.腹泻点

定位:位于手背,第三、四掌指关节上1寸处。

主治:腹泻、腹痛等。

38.急救点

定位:中冲穴。

主治:昏迷、热病等。

39.腰腿痛点

定位:位于手背,腕横纹下1.5寸,第二伸指肌腱桡侧,第三伸指肌腱尺侧各1穴。

主治:腰痛、急性腰扭伤等。

40.腰脊点

定位:位于手背第三掌骨体近心段中线。

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背痛等。

41.肩点

定位:位于示指掌指关节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肩部疼痛、肩周炎等。

42.痉挛刺激点

定位:位于手背面,每个相邻掌指关节上1寸处。

主治:手指痉挛等。

43.止痛点

定位:位于手背面,第二掌骨中点桡侧缘0.5厘米处。

主治:痛证。

44.鼻出血点

定位:位于手背面,拇指、示指指蹼缘中点,赤白肉际处。

主治:鼻出血、鼻炎等。

45.安眠点

定位:位于手背面,合谷穴与三间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失眠、神经衰弱等。

(五)手部全息穴位

手部全息穴位简便易记,取用方便,有一定的诊断意义,且有一定疗效。第二掌骨体桡侧从远心端的头穴到近心端的足穴依次排列12穴。第五掌骨尺侧从远心端的头穴到近心端的生殖穴依次排列8穴,以拇指端或指甲向掌骨体按掐为主要手法治疗相应脏器的疾病,现分别介绍如下(图1-25)。

图1-25 手部全息穴位

1.手部第二掌骨桡侧全息穴位

(1)头穴

定位:位于第二掌骨小头桡侧。

主治: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痛,急性结膜炎及耳、鼻、口等部位疾病。

(2)颈肩穴

定位:位于第二掌骨体远端桡侧,头穴与上肢穴之间。

主治:颈肩、甲状腺、咽喉、气管上段、食管上段等部位的疾病。

(3)上肢穴

定位:位于第二掌骨体远心段桡侧,颈肩穴与心肺穴之间。

主治:肩、肘、腕、手及食管中段的疾病。

(4)心肺穴

定位:位于第二掌骨体远心段桡侧,头穴与脾胃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心、肺、胸、乳房、气管下段、食管下段及背部疾病。

(5)肝胆穴

定位:位于第二掌骨体中段桡侧,脾胃穴与心肺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肝胆疾病。

(6)脾胃穴

定位:位于第二掌骨体中段桡侧,头穴与足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脾、胃及胰脏疾病。

(7)十二指肠穴

定位:位于第二掌骨体中段桡侧,脾胃穴与肾穴之间。

主治:十二指肠及结肠右曲部疾病。

(8)腰腹穴

定位:位于第二掌骨体近心段桡侧,脾胃穴与肾穴之间。

主治:腰扭伤、腰腿痛、大肠与小肠疾病。

(9)肾穴

定位:位于第二掌骨体近心段桡侧,脾胃穴与足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肾、输尿管、大肠、小肠疾病。

(10)下腹穴

定位:位于第二掌骨体近心段桡侧,肾穴与腿穴之间。

主治:下腹部、骶尾部、子宫、膀胱、结肠、直肠、卵巢、阴道、睾丸、尿道、肛门等部位疾病。

(11)腿穴

定位:位于第二掌骨体近端桡侧,下腹穴与足穴之间。

主治:臀部、股部、膝关节等下肢疾病。

(12)足穴

定位:位于第二掌骨基底部桡侧,第一、二掌骨侧近拇指侧的交点处。

主治:足部疾病。

2.手部第五掌骨尺侧全息穴位

(1)头穴

定位:位于第五掌骨小头尺侧。

主治:头面部及眼、耳、鼻、口腔等疾病。

(2)颈肩穴

定位:位于第五掌骨体远端尺侧,头穴与心肺穴之间。

主治:肩周炎、肩部扭伤、落枕、颈椎病等。

(3)心肺穴

定位:位于第五掌骨体远心段尺侧,头穴与脾胃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心、肺、气管及胸背部疾病。

(4)肝胆穴

定位:位于第五掌骨体远心段尺侧,心肺穴与脾胃穴之间。

主治:肝胆疾病。

(5)脾胃穴

定位:位于第五掌骨体尺侧,头穴与生殖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脾、胃、肌肉疾病。

(6)肾穴

定位:位于第五掌骨体近心段尺侧,脾胃穴与生殖穴连线之近脾胃穴1/3处。

主治:遗尿,肾、膀胱及生殖系统疾病。

(7)脐周穴

定位:位于第五掌骨体近心段尺侧,脾胃穴与生殖穴连线之近生殖穴1/3处。

主治:结肠炎、小肠炎、腰扭伤等。

(8)生殖穴

定位:位于第五掌骨基底部尺侧。

主治:生殖系统疾病、肛周疾病、腰腿痛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