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须讳言,广东现代文化建设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种种问题。
第一,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没有同步进行。经济建设人心齐,投入大,规划严密系统,效果十分显著。文化建设则认识不一,投入不够,效果不尽如人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建设缺少比较严密系统的规划,在用现代意识引导人们参与新生活建设方面, 自觉性不强。广州市尽管迄今已举行过5次“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但对于全省的文化发展来说,影响不大。更何况,广州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提出的方略执行如何,还是一个问题。比如,第四次研讨会提出的“提高广州市民的整体综合素质”,问题抓得很准,但最终结果似乎还是停留于“研讨”而已,有关部门没有强有力的配套措施,“战略” 目标没有实现。因此,广东现代文化建设要真正抓出成就,各级领导部门、职能部门和文化学术理论界,要通力协作,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从广东省前些年的文化建设实践看来,在很大程度上,在具有现代意识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格追求、审美情趣、伦理规范、国民品性等思想文化的铸造方面,流于放任状态,缺少应有的理性精神。因此,就深层结构的文化而言,当代广东人不少是跟着感觉走,心灵难以得到文化精神方面的安顿,被现世的物质生活所累。近年广东各种书市、高档音乐会的热烈场面,实际上正是人们平时难以得到相应的滋润,精神饥渴需要满足的表现。 目前的现实问题是,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的现状,已经影响到经济的进一步高速发展。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增创广东经济新优势的重要课题。要增加投入,加大力度,如同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一样,要依靠文化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尽管这两年广东省有关方面已经作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但离所要达到的目标,离实际的社会需求,还有相当距离,还要作艰苦的工作。
第二,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简单等同。广东和内地一样,把精神文明建设等同于文化建设,因而影响了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是塑造民族精神、提供安身立命之道的基础,其根本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文化建设,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是比较初级的、宽泛的概念,其价值目标与本文所论说的“思想文化”的价值目标相去甚远。按照比较流行的解释,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通过“五爱”教育,在人民内部的一切关系上,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科学教育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在全民族范围内造成尊重科学、追求知识的精神,提高本民族的文明水平。而现行认定的“文化事业”,是广义文化意义上的事业,即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卫生、体育、文物、图书馆、博物馆等。显而易见,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文化)的建设,没有提到应有的日程上和地位上来。思想文化建设被有意无意地包罗在“思想道德”建设的范畴之内,而所谓思想道德的建设,基本上是被分解为两个部分:政治理论的建设和伦理规范的建设。政治理论的建设,基本上归结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持和发展;伦理规范的建设,基本上归结于用社会主义的情爱(“五爱”)去处理人际关系。这样,思想文化的建设仍然没有一席之地。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理想人格、国民品性、审美情趣等贯通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学文化等领域的东西,仍然没有得到合理的定位。这种情况,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之至!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党和国家针对思想文化领域和社会思潮方面出现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泛滥,针锋相对地提出高举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旗帜,用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武装人们、鼓舞人们前进,从而在更高更新的层面上拓展了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的素质的提高,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这种情况,对于广东文化建设的现状,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1994年以来,广东省委宣传部直接抓的“百歌颂中华”、“百片扬国魂”、“百书育英才”系列活动,以及以“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为线索编写的《新三字经》,其政治主题和价值主题,便是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主旋律。这些,对于逐渐突破以精神文明等同、代替文化建设的旧有思路,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广东文化建设的现状,离广东省要在20年内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还有很大距离。在如何科学地看待并在实践中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方面,还须假以时日。
实际上,思想文化的建设决不是一般的政治教育所能取代的,更不是读书、娱乐、锻炼、欣赏之类的“文化事业”所能代替的。道理十分明白,从文化学的角度看,决定一个民族文化类型的,不是它的物质层面的因素,甚至也不单纯是它的制度层面的因素,而是它的思想文化层面的因素。文化学家认为,以经过选择并相互起作用的诸种特征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结构,便是文化类型。按照我的理解,具体说来,所谓文化类型,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定社会群体(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理想人格、国民品性、审美情趣、心理状态、精神风貌等思想文化的最本质特征。而一种文化类型之所以区别于别的文化类型,关键在于该文化的价值系统的特质。尽管从结构功能的角度看,社会制度在文化整合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社会制度本身和文化整合过程并不等于文化类型。而考察一个文化是否成熟,主要的有四项基本要求和标志:社会制度的创建,价值系统的奠定,文化模式的确立,文化大传统的形成[12]。因此,仅仅着眼于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学文化的建设,还不足以建设好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应该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新文化体系创建中的地位和作用。质言之,要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价值系统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在创造具有崭新面貌和富有强烈时代精神的民族思维方式、理想人格、价值观念、国民品性、审美情趣、心理状态、精神风貌等深层文化方面下大功夫,花大力气。现代新型文化建设的终极价值追求,就是塑造具有强烈现代意识和深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就是铸造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科学的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理想人格、国民品性等深层文化结构。在此基础上,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从而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从上述价值目标考察广东现代文化建设,我们不难发现,以精神文明建设等同以至取代思想文化建设的现象确实存在,确实需要认真地补偏救弊。
第三,重视大众文化建设而忽视高雅文化的建设。广东大众文化建设成绩卓著,但高雅文化的建设远远没有提到应有的地位上来。其实,内地某些人批评“广东没文化”、“广东是文化沙漠”,其思想内涵是指高雅文化而言。我们应当大力加强广东高雅文化的建设,引导大众文化向健康方向发展,并逐步提高其层次和境界,从而进一步提高广东人民的综合素质。要注意克服把高雅文化仅仅理解为芭蕾舞、交响乐之类的阳春白雪式的文艺娱乐的偏向。从本质上讲,高雅文化的建设,是形成文化大传统的重要途径。比如广东文化中的兼容精神、务实精神等,便属于文化大传统的范畴,属于高雅文化的系统。而这种大传统的形成,决不是大众文化的建设所能取代的。
第四,在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国和外国、广东和港台的关系问题上,有待改进。传统文化(主要是岭南传统文化)、外国文化、港台文化,都对当代广东文化产生着并将进一步产生深刻的影响。要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根据当代广东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推陈出新,创造性地建设充满现代意识的新型文化。在继续学习、吸收外来文化中的大众文化的同时,要转换视点,注意吸收外来文化中高雅文化的层面,借鉴其制度文化建设的经验,为我所用。在广东现代文化建设中,要克服那种只重传统的岭南文化而忽略现实的当代文化的研究偏向,更要注意克服那种把广东文化研究当作获取名利的工具,以致浮光掠影、心浮气躁的偏向,从而增强广东文化建设的现代意识,提高广东文化研究的水平,树立广东文化研究、文化建设的形象。
第五,没有正确处理广东文化与内地文化的关系。由于种种原因,内地一些人对广东文化评价不高,甚至相当鄙视,其典型的表示便是“广东无文化”、“广东是文化沙漠”。这些尖刻的批评,是否符合实际,当然可以讨论。但是,我们广东一些学人以及有关部门的一些人,马上针锋相对,列举诸多现象反驳对方,力图证明自己“有文化”,证明自己这片地方不是“沙漠”而是“绿洲”,甚至是茂密的森林。事实证明,这些辩解的作用相当有限,而且有的还产生了副作用,被批评者指责为心胸狭隘、欲盖弥彰。更有甚者,我们广东一些人,为了证明广东不是无文化,而提出了“文化北伐”的口号。其实,这些争论至少是无谓的,也是无味的,甚至是无聊的!要让批评广东文化沙漠化的人改变看法,关键不在于论争,而在于实干。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建设一个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整体状况相适应的、充满活力的、具有鲜明广东特色的现代新型地域文化,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雄厚的经济实力并不等于强大的文化力量,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会带来文化的必然壮大,还需要文化工作者和领导部门、职能部门发挥能动性,才能建立起现代新文化。我们应当调整心态,以平常心看待我们的经济优势,从而以平等眼光看待内地文化;我们应当用开放的胸襟与内地交流,既不要自卑,恐慌于别人扣上的“文化沙漠”帽子,也不要自大,甚至声称“文化北伐”。一个容不得批评的文化,肯定是虚弱的文化。我们需要脚踏实地,从严、从高、从精,搞好广东文化建设,才能真正驳倒“广东是文化沙漠”的论调。
【注释】
[1] 本文写于1995年3月,是为出席“广东现代文化建设研讨会” 而撰写的论文。会议主办单位和倡导人原想讨论岭南文化,筹备期间,筹委会负责人要我帮忙构想会议主题、提出具体的议题,并推荐合适的参会人选。我接受任务后,强烈建议直接探讨现实的广东文化建设问题,直面改革开放后的文化建设实际, 而不要仅仅是谈岭南传统文化。该负责人接受了我的意见,于是会议以探讨当代广东文化建设为主题,会议名称就叫“广东现代文化建设研讨会”。为了保存广东文化建设的历史真实,本文这次收入本书没有改动。
[2] 见李锦全等:《岭南思想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3页。(www.xing528.com)
[3] 汤李梁等:《托起璀璨的“双子星”——广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巡礼》,北京:《人民日报》1994年7月31日。
[4] 何姗:《680元变680万元》,广州:《羊城晚报》1994年11月9日。
[5] 周文韶、樊克宁:《东西值钱?决策值钱!》,广州:《羊城晚报》1994年11月22日。
[6] 秦朔、许挺斐:《人力资本 无价之宝》,广州:《羊城晚报》1994年11月18日。
[7] 何姗:《你给我股权 我给你脑袋》,广州:《羊城晚报》1994年4月19日。
[8] 秦朔、许挺斐:《社会成本 企业奉还》,广州:《羊城晚报》1994年11月23日。
[9] 张洪潮等:《扶持文化非行善 产业经营也赚钱》,广州:《羊城晚报》1994年4月1日。
[10] 彭周贤:《广东:教育投入冠军》,北京:《光明日报》1994年11月8日。
[11] 陈心宇:《广东,值得骄傲的一笔账 教育基金总额愈十亿元》,广州:《羊城晚报》1994年6月16日。
[12] 李宗桂:《文化成熟的基本要求和标志》,上海:《学术月刊》1991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