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南斯拉夫英雄约瑟普·布罗兹·铁托建立了由马其顿社会主义共和国、塞尔维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社会主义共和国、克罗地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斯洛文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黑山社会主义共和国组成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80年,铁托逝世,除了塞尔维亚和黑山之外,其他国家相继退出联邦,剩下的两国在1992年组建新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
南联盟政府对科索沃自治省内的阿族(阿尔巴尼亚族)实行种族歧视政策,一些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族人自发组织了科索沃解放军,以暴力方式扰乱科索沃自治省内的正常秩序,期望获得科索沃独立。科索沃解放军的主要攻击目标为自治省内信奉东正教的塞族(塞尔维亚族)民警和军警,有时也会攻击塞族百姓和商人。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曾经繁荣的南斯拉夫经历了克罗地亚独立战争和历时三年的波黑战争,其中央联盟政府已失去了对科索沃自治省大部分县市的直接控制。自治省内的塞族百姓听闻阿族准备屠杀塞族的流言后纷纷迁离科索沃。
占科索沃和梅托希亚自治省多数人口的阿族要求脱离南联盟独立,而视科索沃地区为塞族发源圣地的南斯拉夫政府则坚决反对以任何形式分裂国家,科索沃危机因此持续数年。
1999年1月15日,拉查克屠杀事件曝光(45名手无寸铁的阿族平民在拉查克村被屠杀),凶手被认定为米洛舍维奇及其塞军,安理会及西方各国强烈谴责拉查克屠杀。1999年3月15日,美国、北约与南联盟就“科索沃问题”在法国巴黎西南郊的朗布依埃古堡展开谈判。北约、美国与西方部分国家认为南联盟政府不仅对科索沃境内的阿族实行种族歧视政策,其政府军警、民警还对阿族反抗分子与科索沃解放军施行不合法的武力镇压和种族屠杀。北约的议案核心内容有:同意科索沃继续自治三年,以全民公决的方式决定未来政治走向(即迈向独立);要求在科索沃实现高度自治;要求南联盟政府军与武警全部撤离科索沃自治省,让北约的“维和部队”进驻以确保境内阿族安全,促进阿族、塞族间的和平。谈判中,南联盟政府代表始终未能接受北约驻军这个条件,他们认为让北约军队进驻自治省就相当于北约在科索沃自治省实行军事占领,侵犯了南斯拉夫在科索沃的主权。双方没有达成协议。
米洛舍维奇
米洛舍维奇上台后推行“大塞尔维亚主义”(即在巴尔干半岛上建立一个以塞尔维亚人为主体的国家),忽视境内其他民族的权益,导致少数民族极为不满。米洛舍维奇对不满其政策的人采取强硬态度。他以反官僚主义为由逐渐取消了包括黑山、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在内的地方领导选举权。1989年米洛舍维奇在塞尔维亚国民大会上修改宪法,削减了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这两个自治省的自治权,此举造成南斯拉夫其他加盟共和国对自治权被削减的恐慌。1990年米洛舍维奇试图在南共联盟“十四大”会议上修宪,以赋予总统更大的权力,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代表退席抗议,造成南联盟分裂。1990年米洛舍维奇统治下的塞尔维亚卷入了克罗地亚战争、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造成巴尔干半岛局势动荡和无数的生命损失,米洛舍维奇被一些西方媒体称为“巴尔干屠夫”。
2000年米洛舍维奇竞选总统失败,2001年米洛舍维奇被软禁家中,后被引渡到海牙国际法庭,他被指控犯有包括战争罪、反人类罪和种族屠杀罪在内的60多项罪行。2006年3月11日,米洛舍维奇在荷兰海牙附近的联合国监狱里因心肌梗死去世。(www.xing528.com)
1999年3月23日美国克林顿政府宣告停止外交努力,北约秘书长索拉纳下达了对南联盟大规模空袭的命令。南联盟的回应是大举进军科索沃,以更残酷的种族净化政策驱逐阿族人民离境,造成欧洲二战以来最大的难民潮。从3月24日至6月10日,北约一共出动了1153架飞机和47艘战舰,南联盟总兵力约11.4万,其中陆军占了9万。轰炸使南联盟遭受到了非常大的打击,北约攻击南联盟目标时,阿族游击队持续与南联盟军队战斗,这段时期,战乱造成了科索沃人道主义灾难。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质疑北约这次军事行动。作为回应,美国向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扔下两枚导弹。这种赤裸裸的挑衅行为激起了全中国的反战游行和抗议示威。事后,美国的解释是旧的军事地图在中国大使馆的位置标注了南联盟军事机构,导致美国空军“误炸”。
78天轰炸后,北约面临是否出动地面部队的抉择。联合国安理会出面斡旋:承认科索沃是南斯拉夫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阿族解放军必须解除武装,停止军事行动,南联盟则从科索沃撤军,允许阿族人民回乡重建家园,并接受联合国维和部队的监督(北约可以在联合国旗帜下参与)。
北约军队打着联合国的旗号进入南联盟时,俄罗斯突然出兵,空降占领南联盟境内的军事要地——斯利季奇机场,北约本打算将这个机场用作北约军队在南联盟的指挥中心,俄罗斯的强行介入使原本缓和的形势突然紧张起来,前线英国指挥官为了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决定不与俄罗斯军队冲突。通过外交谈判,北约同意俄罗斯参与到对科索沃的维和行动。于是科索沃战争在北约、俄罗斯、南联盟各自让步下宣告终止。
在科索沃战争期间北约使用的武器中精确制导武器占了90%,而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还只有10%。这场战争标志着未来战争不再是火力的比拼,而是精度的比拼,从原来的地毯式攻击转向了精确定位打击破坏。世界各国为了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纷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发、购买高精确制导武器。这场战争引发了全世界新一轮的军事变革和军备竞赛。政治上,这场战争打破了冷战留下的传统格局,加速了北约和欧盟东扩,压缩了俄罗斯的地区影响力。
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议会通过独立宣言,宣布脱离塞尔维亚独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