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劳资利益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一项关键成果

马克思主义劳资利益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一项关键成果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恩格斯的这些分析和论证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的早期论述。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的萌芽。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已开始走向成熟。

马克思主义劳资利益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一项关键成果

1.马克思主义劳资利益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9世纪初期,在欧洲社会,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程度也不断加强,广大工人和劳动群众深受失业和贫困的折磨,其生活状况每况愈下。这时,无产阶级为了争取自身利益开始与资产阶级展开斗争,以致这一时期欧洲的工人运动风起云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利益冲突已经在欧洲最发达的国家上升到了首要地位。随着工人运动的不断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来指导无产阶级的斗争行为,为此,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应运而生了。

从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的历史脉络可以看出,这一理论的产生、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9世纪40年代初期为萌芽阶段;19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为形成阶段;19世纪60年代末至90年代为成熟阶段[1]恩格斯在1844年初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考察了劳动和资本相对立的结果,分析了地租、资本和劳动三个范畴,指出私有制造成了资本和劳动的分裂。书中虽然没有谈到资本的本质和资本的生产过程,但已经涉及了利润的来源、资本积累、利润和利息的关系等重要问题。恩格斯还在1845年写成的《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一书中用大量的无可争辩的事实对英国的劳资关系进行了实证的分析和论证。恩格斯的这些分析和论证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的早期论述。(www.xing528.com)

对资本主义劳资关系进行详细的、深入的研究的是马克思。在经济学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对立关系。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的萌芽。

此后,马克思于1847年写成了《哲学的贫困》和《雇佣劳动和资本》,这两部著作对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的经济关系,对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的本质,作了更为深刻的分析。这时,马克思研究的视角已经从这一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经济事实转向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方面,从而为他建立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打下了基础。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阶段的研究,得出了“资本是工人的对立面,所以文明的进步只会增大资本支配劳动的客观权力”的结论。一方面工人的收入在资本迅速增加的情况下也有所增加,可是另一方面横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社会鸿沟也同时扩大,而资本支配劳动的权力,劳动对资本的依赖程度也随之增大。19世纪60年代初,马克思首次系统地揭示了劳动从属于资本的理论,对资本主义劳资关系作了动态的分析。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是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劳动和资本之间除了买卖关系之外,不存在任何政治上或社会上固定统治和从属关系,而在资本主义成熟时期则是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从属。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从属是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变化的[2]结果,是直接生产过程中更大规模地应用自然力、科学和机器的结果,是科学技术的力量转化为资本力量的结果,同时,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从属隐含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自身被扬弃的因素。这些理论表明马克思把劳动和资本的关系问题纳入了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来加以考察,并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过程作出深刻分析,标志着其劳资关系理论已逐步形成。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已开始走向成熟。正如恩格斯在评价《资本论》时所指出的:“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那样,对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