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样式的特性是由物质载体决定的
由美的本质注定,人们要到现实中去寻求审美对象,并不仅仅为了满足自己。他还要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在相互交流中,使各自的内蕴提到美的形态的高度。要把审美对象传达给他人,就必须把它在一定的物质材料上固定下来。没有物质载体,审美对象从现实中抽取出来之后就无处安身,只能是一个暂时存在在发现者头脑中的幽灵。所以马克思才风趣地说:“‘精神’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P35)因为审美对象要受物质载体的制约,所以有的审美对象并不适应于某些艺术样式,硬要把它转化成这种艺术样式它就得失去它的审美内容而不能成为艺术品。于是,就得为特定的审美对象选择样式,或者为样式选择特定的审美对象,并对审美对象作适当的改削,使它样式化。这样式化了的审美对象我们称之为艺术预象。先在脑海中形成艺术预象,就是先检测它们双方的适应性,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从美的本质转化成美的形态,是人的生命力和特定的社会条件相规定的产物;从美的形态转化成审美对象,是美的形态和现实情况相规定的产物;从审美对象转化成艺术预象,是审美对象和物质材料相规定的产物。决不能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些转化都得通过人脑来进行。但是必须明确,人脑这样做的根据是客观存在,推动人脑去这样做的是客观存在,检验这样做的效果成功还是失败也是客观存在。
样式为载体所制约是如此肯定,以至它把很多观念颠倒了回来。音乐并非声音能够代替或胜过视觉形象,而是由于它只有声音可用。因而歌曲、歌剧才更为盛行并具有更大的影响面。音乐电视的出现,再度证明音响要求着视觉形象的补充。书法并不是因为从事物中抽取出来的点和线具有更大的表现力,而是符号只给了它点和线,所以它不能放弃利用字、词、句乃至一篇文章的表意能力。小说要添上插图,甚至改编成连环画、戏剧和影视。电影也要由无声发展成有声,由黑白发展成彩色。都在向审美对象的丰富性逼近,这是个总的趋势。当然,只利用一两种物质属性作媒介的艺术有突出某种因素的能力,也不会被淘汰。
艺术预象,用我们熟悉的话说就是“成竹在胸”。郑板桥画了几十年竹子,对此有一定体会。他写道:“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他说的眼中之竹,相当于审美对象,不同于胸中之竹,胸中之竹就是艺术预象。但他到晚年就漠视了艺术预象,胸中并无成竹,手中之竹(艺术品)就出来了。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他对所画的题材已经非常熟悉,已经能把审美对象和艺术预象合一,用不着再考虑这审美对象是否适合于他所把握的特殊样式。他已经是用样式化了的眼光去看现实,所看到的就是艺术预象,这是大艺术家成熟时期的基本特点。但是一当遇到自己不熟悉的新对象,这个过程还是必须的,乃至要反复(包括失败)多次。(据说有人问徐悲鸿为何不画荷花,徐悲鸿说他不熟悉,要画得先画坏好几刀纸才行。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审美对象和艺术预象的矛盾。)二是由于他的选材过于狭窄,晚年在内容上已很少能出新意。能在每一张画之间保持一些现象上的区别就很不容易了。此刻,保持现象上的区别就得利用无意之间形成的偶然性。所以他说:“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也。”其实这“成局”只是一般格局,这“神理”也是他不断地重复着的神理。他这一辈子画竹50年,恐不下万纸。在这样一个狭小范围内,能每张都有全然不同的主题和境界么?因此,这种胸无成竹,依赖无意之间所形成的偶然性来相区别只能是大同小异、表异实同的东西。这就是封建末期画坛上形成“名家很多,名作很少”的可叹局面的原因之一。因此,他认为“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是大谬不然的。至于他何以限在这样狭窄的题材里,在第二篇里已经简略地说过了。
审美对象既然是随着美的形态和现实事物的发展而发展的东西,它只受感觉能力的局限,它就和样式化了的艺术预象并不同一,是存在着矛盾的东西。我们就来简略地研究一下这两者的差别。
物质材料反作用于艺术品,可以给艺术品增添新的因素,丰富它。这些各不相同的材料的特性当被人发现、利用或生产出来之后,一当作为物质载体,它们的特殊性质就要转过来丰富艺术品。这在特种工艺品的设计和制作中表现得最精楚。它们通常使用着珍贵材料,虽然有时材料的改变不大,见诸物质的加工不多,然而对物质材料的巧妙利用,其中包含了很多精神加工。更多的物质材料则需要经过复杂的加工,才能显出它们材质的特色。不管材料多么珍贵,其中凝结着的人的才智仍然是主要的东西。韩非说的“买椟还珠”的故事,从实利观点看才觉得可笑,从审美观点看,郑国这位历来受嘲笑的艺术鉴赏家应该受到尊重。因为他突破了计较实利的狭隘眼界,充分地珍视了人的创造才能。材质不仅可以巧妙地溶入审美对象中去,甚至可以成为艺术预象的重要成分。因此,工艺美术匠师在观察现实时,头脑里总是带着材料的特点并把它和事物结合起来看的,他们头脑中的对象是样式化了的对象,是艺术预象。新材料的发现和新工具的制造,会拓宽我们的眼界和“耳界”,因而也扩大了审美对象的范围。
不仅如此。更普遍的是,我们对现实的审美感觉,是在对样式特点的把握过程中丰富和敏锐起来的。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正是样式的制约才促进了我们特定感觉能力的发展。不抽象就不能促进认识的深入和提高,这个一般思维规律在审美中同样有效。对线的原始的运用,是拿它来把物体互相区别开。但是,难道不正是在线描的运用中,发展起了我们对线的繁、简、刚、柔、畅、涩……的感觉来吗?正是把它们从现实的整体中抽取出来,才提高了我们对它们的敏感。对“三大面”、“五调子”、复杂的明度和光影的敏感,不正是在撇开色相的素描中发展起来的吗?难道对色相的冷、暖、纯、杂、贫、富、对比、谐和……的认识不正是在色彩画的把握中培植起来的吗?虽然这决不是审美能力的全部内容,只不过是构成它的部分因素,但是这些感觉的发展充实了我们的内蕴,扩展了审美对象的范围。(www.xing528.com)
样式丰富了审美对象,这是事情的一方面;它同时又束缚着审美对象,使审美对象受到局限。载体给各种样式规定了特定的范围,使得一种样式只能表现相应的对象,特定的对象只适应特定的样式。人们可能用改编来证明不同的、至少是相近的样式可以表现同一个对象。但是,不仅并不是所有的样式都可以互相改编,而且稍加分析便可看出,改编后的东西和原作的特点已经有了不同,甚至是很大的不同。假使不进行增删,不对其着重点作某种程度的转移,这种改编就不可能,至少不成功。改编的结果表明,它们所再现的已经不是同一个对象。
审美对象和样式的矛盾,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决的。一方面,它推动人们去深入掌握载体的特性,充分运用它的潜能,不断突破对它原有界限的理解,发展样式的表现能力,以适应日益发展的审美对象的要求;另方面则是随生产和科研的进步,随着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掌握,创造更适应审美对象的新样式。近代最重大的创造,便是被称为综合艺术的电影和电视。由于它们具有多方面的表现能力,赢得了人民的普遍喜爱。但是它也远非全能。银幕形状的固定、平面性、受制于演员和现实环境、视听之外的它觉、各个部分的不独立性……这些都是它的限制。因此,就是它们也仍然无法达到审美对象的丰富程度,没法取代其他样式。各种样式都有其相对的长处,使它无法被取代。因此,解决审美对象和样式矛盾的第三个手段,就是各种艺术样式的共同繁荣。
各种艺术样式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渗入邻近样式的领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自身的缺陷。可是因为它的短处往往正是别的样式的长处,在这方面企图与别的样式竞争是不聪明的,它的使命是发挥自身的长处——这正是它存在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自身的缺陷是必要的,但这种弥补的实际意义正在于展示自身的长处。一种新样式的出现,提高了人们对各门样式特别是邻近的艺术样式的要求,推动着人们更好地去把握它们的长处。摄影的出现对于绘画,电影的出现对于戏剧,电视的出现对于电影都是如此。审美对象的充分展示,存在于不断发展的各种艺术样式的总和中。社会主义时代美的形态的更加丰富要求着各种样式的共同繁荣。
从事创作的人们既然在艺术的吸引下确立起他的艺术志愿,又是在艺术品的培养下发展起他的审美感觉来,并且通常是带着既有的、他比较熟悉的某种样式化了的眼光去观察现实的,这就带来了两方面的后果。其积极的一面是,他的眼光是样式化了的眼光,所发现的对象有可能是一个样式化了的艺术预象。基本上撇开了其他样式才能胜任而为本样式适应不了的东西,这样,他所把握的东西就比较易于转化成艺术品。这一点相当重要,并不容易达到,甚至在某些艺术大师那里都并非万无一失。它的另一面,则是较易为既定的样式观念所束缚,不利于充分发挥样式的潜能,去表现那能够表现但却是越出了陈旧观念界线的对象。特别是在新的美的形态的发展已经要求着适应它的新审美对象的时刻,人们的内蕴不但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常常受着传统的严重束缚,而且在样式观念上也受着严重的束缚,满足不了美的形态的要求。我们只消想一想西方花了多大力气才打破了传统的“三一律”,中国又花了多大代价才打破文言文的束缚就够了。因此,实行文化开放政策,大胆借鉴外域的艺术样式;多注视受专业束缚较少的民间艺术,以取得一些启示;广泛接触和熟悉其他艺术样式;特别是到现实生活中去作深入的、把那种受样式要求的创作目的暂时抛开的体验,不仅对深化自身内蕴有好处,在促进自身突破头脑中样式观念的成规以发展样式的表现力上也是大有好处的。
但是,由于把样式和形式混为一谈,认为形式可以适应于任何内容的表现这种错误观念已经形成了一种流行观念,所以无视样式对审美对象的局限,迫使一种样式去体现另一种样式的对象,乃至迫使艺术去表现非审美对象……之类的错误倾向相当严重。因此,就更需要研究和正视样式的局限。这种局限虽然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但它却是由物质材料带来的,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客观存在,无视它就要在创作中遭到失败。人们不只应当被动地绕开它的局限,更应当积极地发挥它的长处。既要防止囿于流行观念的束缚,更要尊重物质材料的可能,认真掌握样式的特点,这样才能保证艺术创作的成功。
详尽地研究每种样式的特点,是艺术学或部门艺术学的任务,不是基础美学的任务。要想在各种样式上作深入的研究和阐述,不是一个人可以胜任的,可以说不是美学家们可以胜任的。勉力做去,除了一些众所周知的陈词滥调而外,是提供不出多少新东西的。下面我们只想简析几个例证,来说明样式特征受制于物质材料的不可忽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