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维成果的基础上,在人类由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过渡的前夜发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之后,在接触马克思主义的人们中,不少人都以唯物史观为指南来研究美学问题,作出了很大贡献。这些贡献主要表现在下述两个方面:第一,艺术不再被看成是满足视听之欲的消遣品,也不仅是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修养手段。它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态,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一认识促进了文艺事业自觉地成为革命事业和人类进步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它抛弃了客观派和生理派那种形而上学的,固定不变的审美标准,也抛弃了主观派唯心任意的审美标准。而用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先进或落后,革命或反动作为划分美丑的运动变化着的标准。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但是由多方面原因形成的对唯物主义的误解,束缚了不少人的头脑,在那种误解和曲解的影响下,以及这种误解或曲解造成的政治压力下,不少人总是把主体和主观混为一谈。唯恐在头上落下一顶唯心主义的帽子,更怕在这顶唯心主义的帽子后面接踵而来的政治打击。因而没有能够从活生生的、在社会中行动着的人身上去找美的规定,怕因此陷入主观唯心主义,于是就从社会里去给美找规定。社会是什么?社会是人的存在方式,要是把人的存在方式当成审美主体并从中去找美的规定是不行的。固然人不能没有一定的存在方式,不同的存在方式必然给在这种方式中存在的人以不同的社会特性。但是审美主体毕竟是人,把他的存在方式抽出来,使它脱离活生生的人,这个方式当然是一个抽象,一个抽象是不能成为审美主体的。硬从它里面去找规定,这规定势必干枯、片面,经不起审美活动和艺术创作的检验。当然也达不到从美学上扬弃前述各学派的目的。(www.xing528.com)
这个学派兴起于苏联,其在中国最著名的代表就是李泽厚先生。30年来,他的美学思想在国内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这一变化极富教益。我们就来简析一下他的美学思想及其演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