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6 配戴接触镜时的集合变化
举例:框架眼镜度数为-4.00 D,近物离眼距离为330 mm,镜面至眼转动中心的距离为27 mm,瞳距为60 mm,则集合量为:L=-1.964Δ(负值为底朝内)。这说明此时框架眼镜使近视眼集合需求(比正视眼或戴接触镜眼)减少1.964Δ,在远视眼正好相反,配戴框架眼镜时集合需求(比正视眼或戴接触镜眼)增加。
七、影响软镜光学的其他参数
软镜受温度、含水量和折曲因素的影响。
1.温度镜片材料的折射率因温度而异,温度增加时,折射率将下降,但是在软镜可遇的温度范围,其对屈光力的影响甚微。
2.含水量含水量增加,镜片的折射率下降,但是含水量不是系数(不变值),在眼中,软镜趋于丧失一部分水分,由于折射率的改变和厚度的减少,镜片的屈光力增加。
3.镜片折曲当软镜与角膜前表面完全匹配时,会产生减少正度数或增加负度数的结果,但在实际工作中,情况要复杂得多。
当软镜被折曲后,许多机械的原因造成了曲率的改变,但是镜片的表面仍是球性的。
任务三 角膜接触镜的基本设计(www.xing528.com)
接触镜的基本设计理念是要达到安全、舒适、增视的目标。如果镜片材料对人眼生理影响较大的话,设计尤显重要,以尽可能减小镜片配戴的不良反应。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参数。如用氧通透性高的材料制作日戴镜片,如果镜片度数较低,则镜片厚度可以适当增加,这样可以改善镜片的可操作性,同时又不影响角膜生理。
最早的接触镜的设计形式是巩膜接触镜。历史上第一片角膜接触镜的出现,可追溯到这样一个无心插柳的失误:1946年当Kevin Tuohy在制作PMMA接触镜中出现了失误,他在车削镜片时,把巩膜部分和角膜部分分开了。当时他突发奇想,于是将角膜部分抛光,并将该镜片戴入自己的眼中,发现镜片能耐受。于是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研制出早期的硬性角膜接触镜。
Tuohy设计的镜片是单弧球面设计,存在两个缺点:镜片对角膜中央区过度压迫,边缘过度翘起,导致角膜中央磨损、水肿,且镜片容易从眼内掉出。这个问题后来通过改变镜片后表面周边曲率得到妥善解决,形成了多弧设计。
后来的设计师还从角膜表面非球面形状中继续得到启发,将接触镜后表面也设计成非球面,以期获得更加良好的配适。多焦设计的接触镜为老视者的矫正带来了新的方式。针对术后角膜和角膜塑形术开发出来的反几何设计的接触镜,具有中央平坦,周边陡峭的特点。
一、镜片主要设计参数
每一项镜片设计指标都是接触镜整体“解剖”结构的一部分,对于镜片配适效果产生影响。大部分镜片设计指标都是可以量化表示的,这些量化数值就是设计参数。
1.基弧(BOZR,base curve,BC)接触镜片的后表面中央曲率半径称为基弧,接触镜片后表面呈现一定弧度,以与眼前表面适度地配适。为了获得比较良好的镜片配适、清晰的矫正视力和舒适的配戴效果,镜片后表面在曲率上需要根据角膜前表面进行设计。基弧通常应是凹面,作为曲率半径单位用毫米(mm)表示。曲率半径越长,基弧越平坦;曲率半径越短,基弧越陡峭。
基弧可以是球面弧,也可以是非球面弧。球面弧上各点曲率半径相同。而非球面弧的曲率半径自中央向周边逐渐缩短或延长(图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