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记忆哲学:揭秘错误记忆的神经机制

记忆哲学:揭秘错误记忆的神经机制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错误记忆的神经机制很多行为研究的结果表明,正确记忆和错误记忆不但在行为上有明显的差异,而且在大脑机制上也有很明显的差异。功能神经成像技术研究发现,额叶和颞叶可以区分正确记忆和错误记忆,脑电研究和皮层血流量的变化,也可以反映出二者的区别。艾克通过控制注意条件来考察背景刺激对错误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有线索组的正确再认率比无线索组低,但对新异物体的正确再认率都很高。

记忆哲学:揭秘错误记忆的神经机制

(二)错误记忆的神经机制

很多行为研究的结果表明,正确记忆和错误记忆(17)不但在行为上有明显的差异,而且在大脑机制上也有很明显的差异。功能神经成像技术研究发现,额叶和颞叶可以区分正确记忆和错误记忆,脑电研究和皮层血流量的变化,也可以反映出二者的区别。

沙克特(Schacter)(18)运用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技术比较了正确记忆和错误记忆神经机制的差异与左颞叶区血流量的变化有关,正确再认和双侧视觉皮层血流量的变化有关,但错误再认却和右侧的后扣带回、右侧颞上回、颞叶等区域的血流量有关。错误再认的感觉皮层活动比正确再认的要更加明显,错误记忆与海马和几个皮层区相关,前额叶具有监控错误记忆提取的功能。(19)

沃(Walla)(20)通过对语词材料的记忆实验研究发现,在额叶和顶叶区域,错误报告比正确再认的ERP波形更负。此外,沃还通过对学习编码的深浅加工水平划分的实验研究,得出在300ms-500ms深加工的错误报告的大脑活动比浅加工的大脑活动更明显,错误报告的数量也与深加工有关,浅加工的错误报告比深加工的错误报告更多的结论。(www.xing528.com)

目前,有大量的研究着眼于背景效应,即背景因素对错误记忆的影响。沃德(Ward)(21)通过操纵语义相关和新异背景两个变量,让被试进行不熟悉和熟悉的人的记忆(包括面孔和名字,以及背景效应),结果发现,人们对于人脸的再认要受到背景效应的影响。艾克(Ecker)通过控制注意条件来考察背景刺激对错误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有线索组的正确再认率比无线索组低,但对新异物体的正确再认率都很高。脑电研究也显示,无线索组在额叶中部出现明显的N400效应(22);在200ms-300ms间,新旧背景条件下已经学习的项目的正确再认率存在显著差异,有线索条件下的差异更大。因而,艾克的结论是,背景对于物体熟悉性的影响是间接的,受到一些因素的调节,比如注意等。

错误记忆的出现使人们对记忆的研究发生了转向,我们用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真实记忆或正确记忆,以及如何使得记忆真实和有效的研究上。但事实表明,记忆会频繁发生错误,尤其是患有精神分裂症老年痴呆症脑损伤的病人,他们都会出现明显的错误记忆。这在另一个侧面揭示出,我们做的种种实验是控制了背景、变量、无关因素的影响,用特殊的材料来反映出人们的记忆加工情况。因此,当真正发生与真实情况不符的错误记忆的时候,真实记忆的实验方法显然不能解释什么。所以,通过神经机制的解释,可以更加明确地解释为什么会发生错误的记忆,原因似乎很简单——和记忆有关的脑部位受损或皮层血流量的不同。

这里有一个问题,血流量的不同,真的是因为错误记忆在产生的时候而形成的吗?会不会是其他因素引起的,比如情绪的因素,年龄的因素,又或者是背景因素所导致的线索搜寻的努力等等。所以,尽管脑部扫描或者解剖可以很明显地证明脑部受损所引起的错误记忆,但是,脑电波图或血流监测的结果对于错误记忆的解释仍然值得推敲。尤其是,我们自动化地发生的、正常人的错误记忆是否可以通过上述方法证明,在我看来,还是个问号。更进一步讲,还原于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其本身就是一个量性指标解释质性研究的过程,其外部效度是个问题,也即,通过对某些个体的实验研究推广至总体,是缺乏可信度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