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遗产旅游研究的认识基础及框架

我国遗产旅游研究的认识基础及框架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该承认,考古、文物保护的研究及其科学普及工作,为遗产旅游及其研究提供了较为坚实的认识基础。此专著客体性很强,是什么、有什么是其主要风格,世界遗产、中国的世界遗产、若干遗产类型,构成了全书的基本框架。

我国遗产旅游研究的认识基础及框架

二、我国遗产旅游研究

1.模仿性

我国的遗产旅游研究是在模仿西方学者的研究模式基础上起步的,在此之前,我国存在着考古和文物保护两项工作,其所涉及的范畴与遗产旅游的对象物有着很大程度的重叠。然而,考古与文物保护关注的是对客体对象物的研究,科学性很强,而遗产旅游涉及认识主体的性质,这样的认识构成了遗产旅游与考古、文物保护的差异。应该承认,考古、文物保护的研究及其科学普及工作,为遗产旅游及其研究提供了较为坚实的认识基础。

总的来说,我国目前尚处于呼吁保护遗产和介绍有关遗产知识的阶段,整体上还没有形成框架结构,近些年来虽然有众多的系列旅游高等教材出版,但其中始终鲜见《遗产旅游管理》,这也足以佐证这里的分析。一方面是因为人们更关心的是开发,而保护排在第一的遗产旅游相对地就得不到最大程度的重视。不仅实践界是这样认为的,就是在学术界也是这样,众多旅游院系中致力于遗产旅游研究的学者还凤毛麟角,也很少举行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遗产研究还很难形成系统的结构,虽然有一些专题的存在,但这些专题之间还很难形成有机的逻辑关系。

2.研究风格类型

目前我国的遗产旅游研究者所进行的研究,主要是由个人兴趣、纵向课题资助和遗产所在地旅游发展规划需求所推动,所呈现出来的文献成果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一是呼吁保护的论文,其主要见于有一定专业知识性的大众媒体的学术版面和一些学术会议,这些学术会议多是由遗产学术界主导,遗产旅游只是会议的部分内容。二是景区管理的研究,我们知道景区是旅游对象物集合中最大也是最为专业的一块,虽然景区是遗产资源范畴中的重要组成,但景区毕竟不是遗产视角下的选词,“景”提示着游客的观赏,“区”提示着有组织的管理,其与时间轴上的遗产概念确实不是相同的视角下的产物。如此分析下来,直觉告诉我们关于景区的研究多少是以生产性为主线。三是内容十分客观,但缺少独到性、能动性和系统性见解的著作,截至今日只有不多的几本关于遗产旅游的书籍。四是介绍世界遗产的集锦类书籍。五是有一定思考深度但并非学术研究游记感悟类作品。

3.客体性研究

陶伟以自己的博士论文为基础,于2001年出版了《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这是中国第一本能够成体系研究关于遗产旅游的专著,既然是第一本专著,我们认同它的价值,它为遗产旅游研究奠定了一个系统性可参考的基础,也为今后在认识精辟性、主观能动性、逻辑递进性等方面,提供了可以借鉴并转化为探求活跃性思维态势的靶物。(www.xing528.com)

此专著客体性很强,是什么、有什么是其主要风格,世界遗产、中国的世界遗产、若干遗产类型,构成了全书的基本框架。

孙克勤(2008)主编了《遗产保护与开发》,从内容上该书由三块组成:世界遗产与中国遗产、世界遗产分类与举例、遗产保护展望与遗产资源数字化,此书基本上也是客体性专著,因为世界遗产的举例描述篇幅占据了整书的一半篇幅。

4.遗产管理制度研究

郑玉歆与郑易生于2003年主编了《自然文化遗产管理——中外理论与实践》,这是一本关于遗产的论文集。阅读该书我们可以感觉到,来自社会学领域的诸多学者对遗产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旅游学界经常使用的关于遗产的个人观点,很多是来自于社会学领域以遗产为集聚载体的学者群体。但笔者认为,对“部件”的深刻认识并不等同于已经用这些“部件”搭建起了结构。制度研究实际上是假定自己站在了执政官的立场上而做的思考,而现实中的政府由于受到很大的经济发展压力,使得遗产制度研究虽然已经达到了很深的层面,但由于现实并不吻合那种制度所要求的条件,从而让很多的研究或多或少存在着在我国的适用性问题。解决问题第一,制度借鉴只是手段,由深度模仿到彻底感悟显然还需要一个过程。

5.能动性研究

刘红婴于2006年出版了《世界遗产精神》,或许是后发而势,或许是长期致力于这方面的思考,或许是法学背景以及个人学术风格的原因,这本书是笔者所见最为系统性、思辨水准很高的关于遗产的中文著作。作者在对遗产概念及其实物进行客观展示的基础上,字里行间体现了一种有体系的能动精神,可见其对遗产精神的领悟十分到位。

该书以遗产精神为核心概念,人们在这个概念下聚集,可以将遗产概念推进到怎样的高度,我们能干什么、怎样做,字里行间无不显现出“我们能”的精神。为了实现推进目的,作者也做了“如何实现”的框架性研究工作,从遗产概念的提出、意义升华,到组织命题,再到遗产资源类型细品、遗产精神的纵横演绎和过程剖析,全面且游刃有余的思路提示着我们,遗产资源固然重要,当代人类本身的思考与努力也很重要,两个方面如何叠加起来而形成一个相得益彰的领域?这样的思路,已经比既要考虑当代人的利益、也要向子孙传承前人留下的遗产的说法技高一筹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