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忘却的回忆
肖廉池
想念他们,以我最坦诚、最朴素的思念以及难以释怀的情愫,追忆一同走过的平凡而遥远的岁月。
上世纪60年代末的人,工作激情让现代人想来简直汗颜,那是一种非商品经济下的纯激情状态。当知青上山下乡支农的政策席卷全国各大城市的时候,北京知青辗转千里、风尘仆仆地来到了永宁埝沟。他们一张张稚气未脱的笑脸,昭示着对于未知前途的兴奋与好奇。初来乍到的劳顿、忐忑与饥渴在暖烘烘的热炕和热腾腾饭菜的招待下荡然无存,老区特有方言的招呼和唠嗑,在当时看来似懂非懂的交流中让他们感到了无比亲切。由陌生到熟悉及至亲切过渡得是那么天衣无缝,以至于我们大家以为他们就是我们远行归来的兄弟姊妹。于是连日来的辛劳在此起彼伏的鼾声中得到了尽情缓释……
翌日,他们便加入到了我们如火如荼的平田整地中,完全没有了刚到时的羞涩与拘束,个个变得生龙活虎。歌声、笑声、嬉闹声,感染着我们每一位参加劳动的人,他们简直就是快乐的天使,连平时懒惰出名绰号叫“懒皇”的后生也因为受到鼓舞而变得无比卖力。这是一群不知疲倦的后生,他们的干劲与激情似乎能把整个沟峁夷平。当夜幕四合、一路欢笑和身后平整的台地,记录了他们一天的辛劳。走在最后的大爷一句“知青真好!”被知青们一句“大爷,是年轻真好!”的纠正淹没在了长久的嬉笑中……
晚饭后,知青中一位小姑娘在热炕上小声啜泣,招来了大家一番善意的嘲笑。“噢!又想家了。”于是在一通破涕为笑的反驳中,驱走了连日来的思乡之情。一位颇为健谈的大爷讲起刘志丹将军领导贫农闹革命的故事后,像一块磁石一样吸引知青们聚拢来。一番神情凝重的讲述让大家对将军短暂而富有传奇的一生肃然起敬,以至于刻骨铭心、永生难忘。讲到动情处,大爷以自己独特的打拍方式、低沉而略显沙哑与悲壮地唱了起来:“正月里来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刘志丹呀是清官,他带着队伍上呀横山,一心要共产。”从老人饱含激情的忘我吟唱,大家理解了将军何以得到人民如此深情的怀念与爱戴,体会到了谁为人民谋福,谁就能得到人民永远怀念这颠扑不破的真理。他们把鲜血与生命奉献在了这片横亘绵延的黄土地上。知青们不远万里来到了陕北,与我们一起改善和建设着这片广袤而贫瘠但却无比神圣的土地,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把她建设得更加平整肥沃?
如果说前几夜是因为对于未知前途的揣测与初来乍到的忐忑而使他们彻夜未眠,那么这天晚上对于将军的敬仰与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深刻反思却使他们心潮澎湃、难以入睡。我为能拥有同这样一群博学多识,激情充盈的知青共同抛洒青春的汗水而感到骄傲,多么盼望这样的日子流逝得慢些、再慢些……(www.xing528.com)
每天的劳动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那样的枯燥与单调,火热的太阳炙烤得人像要焦了一样。而他们却依然不知疲倦、挥汗如雨地劳动着。满载黄土的板车被他们推得飞快,一堆土丘转瞬便成为一块平地,他们的激情与干劲如同烈日下的一股凉风,吹得我们顿感精神振奋。于是夸奖、赞扬、嬉笑,让劳动激情在人们中间弥漫开来,直至整个台地上的劳动气氛长久地处在快乐中。
过后我常想:当时的辛苦在现在想来简直是一种幸福,当我把身体的疲劳与精神的愉悦两相权衡时,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竟成了我以后人生中汲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历经人生的大喜大悲、起起落落时,我总能淡定以对。是他们的乐观、豁达、积极向上,让我在遭遇困难挫折后能够坦然面对而一路走来。
让那些今生都能带给我无尽精神财富的他们的名字一直铭刻在我的记忆深处,并永远虔诚怀念。
他们是:王小立、马清海、刘兰英、何天明、何伟、张玉龙、郭立娟等。
感谢你们!为我,也为老区人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