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第二故乡
侯春山
故乡的天地,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乡亲,构成了一个人对故乡的全部情感。知青把青春的活力倾注在黄土高原的山沟峁梁间,多年后再见到这片热土与乡亲,潸然泪下,生命中陡然多了第二故乡。
一
1969年2月,北京知识青年李国成随着其他27位年龄相仿的青年插队来到了延安地区志丹县顺宁镇丁岔大队。当时,李国成被分到了康台子村民小组的支书侯春山家里住。据老支书侯春山回忆说:李国成,一米七六的个头,身材瘦削,皮肤很白,看上去很斯文,像个书生。但他为人很老实,很诚恳,而且服从领导的安排。
李国成刚刚去到老支书家的时候,支书他们为了表示对“北京娃”的欢迎,吃饭的时候是在炕上吃的。可是,因为不会和不习惯,李国成却怎么也不肯坐到炕上吃饭,最后,他还是倚着炕栏边吃了一点。每次参加完劳动以后,大家都饿得要命,尤其是一起参加劳动的当地青年,无论是什么饭,他们盛一碗饭便一屁股坐到土堆上或是灶坑边上吃,而李国成总是找个干净的地站着或坐着吃。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李国成终于学会了坐到炕上吃饭,他也慢慢地和当地的一些农民熟悉了,便和他们一起蹲在窑洞前面吃饭,也讲许多新鲜事给这些农民听。
北京知青在毛主席旧居前学习《复电》
李国成不仅为人诚恳,而且他还很尊敬老人。当时,村里有位姓葛的老人,因为儿子太多,儿子家的孩子又多,且家里的老头又去世过早,所以家里根本没有劳力,日子过得很贫困。李国成听到了这个消息后,他经常照顾这位老人,几乎每天都抽出时间看一次老人家。就在插队的第二年秋天,那位姓葛的老人患了重感冒,当时家里又没有能吃的东西,一天下午,在生产队挖完土豆后,李国成就顺便拿了两颗土豆回去给那位姓葛的老人烧着吃了。看完老人回来后,老支书一眼就看出了他有心事,晚上趁着没人的时候,老支书偷偷地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李国成再也忍不住了,便实实在在地向支书汇报了下午他偷土豆的事情。
李国成在插队的过程中,也扮演了传递文明的角色,把科学文化带给穷乡僻壤,使千百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当地农民开阔了眼界,从思想到生产到生活,都悄悄地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www.xing528.com)
二
1969年2月的一天,知青高彦斌也被分到丁岔大队,住在张四家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高彦斌很快显示出他的诚恳和能干。他成为康台子的劳动能手,也与各知青、众农民的关系处得其乐融融。在搞完劳动生产后,与大家圪蹴在窑洞前吃饭时给当地农民讲许多北京城里的事情。
高彦斌绝对的服从领导,干活也不会有任何的怨言。可以说他以一名军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正是这样张四老婆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对待,而高彦斌把张四老婆更是当亲生母亲一样孝敬。
据老支书的回忆,有一天晚上张四老婆感到难受睡不着,就告诉了高彦斌。高彦斌跑了十里路给老人买了两颗安眠药,老人吃了药以后安然入睡,可是到了第二天中午她还没醒。高彦斌一下就慌了起来,慌张之下他随手拿起了立在炕边的锣就敲了起来,一阵锣声过后老人还是没醒,他就又跑到张四家中的仓窑里拿来了一面鼓,一阵鼓声过后老人还是没醒。半小时过后老人终于醒了,高彦斌一下抱住老人就是一阵大哭。
两年后,高彦斌离开他们的第二故乡,就在这两年的时间里他已经在这片黄土地上种下了亲情的种子。
40年前,他们是一群充满青春活力、意气风发的青年学生,将青春奉献给了农村。40年后,他们已是两鬓斑白,再相逢时禁不住喜极而泣。他们没有忘记自己的第二故乡——顺宁。
*作者系原顺宁公社丁岔大队支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