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留下的三件旧物
白慧亮
一份简短的证明
当村支书从包了又包的纸袋中,为我找出那一份简短的、早已过期的证明纸时,一连串沉睡的往事便再一次被不知不觉地唤醒了。
那是一张有些淡淡泛黄的白纸,上面用纯蓝墨水工整地写着:
证 明
兹有蔺治莲同志两个小孩在我二队安居,因家庭无劳动力,75年共分口粮320斤,特此证明。
革命敬礼
向阳沟大队
两个人一年的口粮共320斤,这一个简单的数字我却算了好几遍都无法算清,因为不论我如何努力,摆在我面前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饥饿。
据村支书回忆,那时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是走人民公社道路,也就是大家时常从老一辈人口中听到的“集体劳动”和“吃大锅饭”的时代。那时一家人的收入是用参加集体劳动挣得的工分来算的,除过个别行业,如:教师、队上会计等人员可以不干体力活就可以挣得相应的工分外,其他人是要通过体力劳动来获得那代表收入的工分。一个劳动力富余的家庭,参加的劳动多,获得的工分也就多,一年最后的收入也相对较多,而没有或缺乏劳动力的家庭,一年参加劳动获得的工分少,到年底分得的粮食更是很有限。不够吃便要向生产队借些粮,借粮就需要队上出一份证明,证明那贫困事实的存在。
由于吃大锅饭,干多干少都一样,便有部分缺乏吃苦精神的群众耍奸溜滑,不好好劳动。在这种行为的影响下,群众的整体劳动积极性很容易受到影响,出现了齐劳动却产粮少、人饥饿的现象。可喜的是这种现象在知青离开后的几年里,被国家新的政策制止了,人们的温饱问题也随之被渐渐解决了。
据支书讲,即便是有那种懒散现象的存在,广大知青们却不愿加入到懒惰者的行列中,他们用锄头在山体上勾勒出了醒目的:“愚公移山”和“自力更生”八个大字,以鼓励大家团结起来,共同改变贫穷落后的乡村面貌。这八个字直到前些年,在向阳沟村落对面的山体上还隐约可见。
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引导下,知识青年将“战天斗地,大有作为”的信念深埋心底,与向阳沟村群众同苦同乐,一起吃小米饭、喝南瓜粥、吃玉米饭、啃高粱馍,忍着饥饿与群众一起上山劳动,力求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那大山背后贫穷落后的小山村,他们不懈的努力为向阳沟村的发展贡献出了巨大的力量。
一张陈旧的规划图
在村支书众多的收藏中,最为珍贵的便是那一张看上去有些破旧的向阳沟大队综合规划图了。据支书介绍,这是在第二批下派向阳沟村的知青中,由一名姓张的知青负责,经过多次实地劳动和细心勘察,在集体共同的努力下绘制而成的,它囊括了向阳沟村的整个行政区划。(www.xing528.com)
打开规划图,透过微微泛黄的字迹,数十年前向阳沟村的农业种植和产业分布情况依稀可见。例如:西山的水库,垴畔峁的牧地,新庄湾的封山育林(经济林),大台沟和三队对面梁的草地,车路峁下的农田等。
图中描述的所有的地形比例适中,产业分布合理有序,除过对已形成的基本农田、机井、经济林、草地、牧地、田间道路等方位作出标记,更是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居住地、河堤、水库、大口井、农田、牧地和经济林(三队苹果栽植)等都作出了合理的规划。而其中最为有预见性的应当是对草地的种植和封山育林部分的规划了。时隔20多年后向阳沟村退耕还林政策的顺利推行,我想与早期插队知青提出的规划和劳动实践应当是相吻合的。而2009年向阳沟新农村的建成,更是证明了知青们早先对农村发展的预见性、科学性。
一张简单的规划图,让我越发相信扎根向阳沟村的知青们是坚强的,更是有作为的。他们不被眼前艰苦的环境所折服,敢于迎难而上,在饥饿的状态下仍坚信知识就是力量,在劳动中发现问题,在劳动中总结经验,在劳动中创新理念。其中通过实际劳动经验,制定出向阳沟村苹果产业规划,鼓励群众种植苹果,发展苹果产业。30多年后双河南岭苹果的成功面世,以及苹果产业为农民所带来的巨大收益,进一步体现出了知识对广大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间接证明了扎根农村数年的广大知青们,对祖国农村经济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县城照相馆下乡照相,向阳沟二队女知青们照了插队以来的第一张相片
一封亲人的问候信
这是一封于1977年10月12日,写给向阳沟村知青晨光的问候信。
当我双手捧起这封写于32年前,比自己年长好几岁的信时,心情是激动的。眼睛不由得顺着泛黄的字迹读起来,经村支书同意,我阅读了全文,信内容简单,但饱含深情。
信中写道:“你几次来信都说到林业,想法是好的,但你的这种主观愿望能否和陕北的客观实际相结合。关键是先学到知识,你说你可以在实践中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且自己也没有什么知识,其他条件也不具备,匆匆忙忙地就想干起来,成功的希望不大,一旦失败,群众的积极性容易挫伤,自己也容易灰心,希望你积极准备考大学。
“林英可能最近要走,让他给你带了几本书,希望你能抓紧时间复习,努力争取考学。
“你上次说把车费借给谁了,希望你及时收回,保存好,否则你下次怎么回家。
“破布林英带走了,你的棉被上次带回,可是我想你是否要在地里休息时铺着睡,如果还要的话,即来信,好让老古带回去.祝你健康,进步!”
初看信,内容是简单的,细琢磨,内容是感人的。年轻而心怀理想的晨光,想通过实践学习来发展陕北的林业,改变落后的陕北,从而放弃考大学。我想一个人有理想是可贵的,一个愿意将美好的青春献给艰苦落后的乡村的人,我想更是值得钦佩的。
给人借了车费自己就无法回家,以及铺破布在地里休息,一切让我陷入沉思。沉思那是一种怎样的艰苦,沉思在那艰苦的环境中,埋藏在那颗年轻心底的伟大理想之花,何以长久地盛开。
我想正是那时常来自远方的真挚的爱和关心,浇灌着那颗年轻理想之花。千里之外真挚的叮咛和祝福,细心的指导和说教,指给年青的知青们正确的奋斗方向,正是那简简单单的问候,带给他们坚持下去的勇气。而正是这种爱,让他们在艰苦中坚持人生的理想,在逆境中永不放弃,在历史的车轮下挥下精彩的一笔,为一个民族掀开历史崭新而辉煌的一页。
几张薄纸,有多少人能读出它的厚重。我想只有远离故乡,满含思念的人能品出其中的深情吧!正是这无数细小的爱,开启了一个伟大民族的复兴之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