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知青岁月,志丹革命地纪实

北京知青岁月,志丹革命地纪实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京知青难忘的岁月刘艳丽按照毛泽东同志“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精神,为了进一步缓解城市就业难题,从60年代末期开始,全面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一批又一批无法进入大学校门的莘莘学子,怀着对革命老区的敬畏之情,神圣之感,来到了被誉为中国革命的“红都”——志丹。1976年,分配到志丹的第二批15名北京知青,被安排到了县城关公社城关大队。

北京知青岁月,志丹革命地纪实

北京知青难忘的岁月

刘艳丽

按照毛泽东同志“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精神,为了进一步缓解城市就业难题,从60年代末期开始,全面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一批又一批无法进入大学校门的莘莘学子,怀着对革命老区的敬畏之情,神圣之感,来到了被誉为中国革命的“红都”——志丹。

一路上风尘仆仆,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连绵起伏的群山,坐在驴拉着的架子车上,曾经的油头粉面被蒙上了一层层的灰尘;颠簸在崎岖的山路上,心中难免有一丝丝的忧伤之情,但偶尔从山那头飘过来的一声声信天游,轻轻地冲洗了一路的辛劳。抬头望望,地里是扎着白羊肚子手巾的农民,挽着裤腿,挥着膀子,吆喝着老黄牛辛勤地在地里耕作……就在欣赏之时,已到达了这荒凉贫瘠的小县城。

1976年,分配到志丹的第二批15名北京知青,被安排到了县城关公社城关大队。在老队长的记忆中,有二队的邓方红、赵利如、张小渊;四队的成淼、于建;五队的张海慧、梁莹、徐星、蔺瑞红;六队的赵磊等。这些十几岁或刚二十岁出头的知青们,受到老百姓的爱戴和关怀,他们的到来不仅带来了新的文化思想,也带来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他们年纪虽小,但干劲十足,个个都能吃苦耐劳,每天和其他社员一样拿锄头、铁锨和镢头,上山修梯田,进沟打旱坝。每天鸡叫第二遍还在睡梦中的知青们,便被“娃娃们,上工咧!”的大喊声叫醒,强睁开熟睡的眼睛,匆匆洗漱一下,拖着疲惫的身子,扛起工具上了山。面对一天辛苦的劳动,他们没有气馁,而是铆足劲大干特干,使曾经细皮嫩肉的手开始变得粗糙,甚至起泡流血,然而还是要干到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才下山,在那时队长心疼他们唯一的方式,便是太阳落山就收工。

面对这样的机会,一个个像凯旋而归的壮士一样,迎着晚霞,扛着工具,大步行走在羊肠小道上,你追我赶地开始孩子们特有的顽皮,说着笑着调侃着,把一天的劳累早已抛弃脑后。时而,也学着唱起了民歌,更有人诗兴大发,大声朗诵起心仪之作,说笑声、唱歌声,回荡在川沟梁峁,久久才散去……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是他们的宗旨,在志丹这个四面环山,交通不便的山沟里,正是让人“脱胎换骨”,改造思想的地方,面对“家家吃粮抻绳绳,人人吃饭半肚肚”的残酷现实,知青同样扑下身子,吃着糠窝窝,住着土窑洞。每天上山挣工分,一个劳动日分不到一斤毛粮两三毛钱,正是这种艰苦的生活使知青们学会各种生存的技能,也诠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真正内涵。(www.xing528.com)

在这些知青中,给人们印象较深的男知青成淼,干起活来如同一头牛,有着使不完的劲儿,他更善于学习陕北民歌,还会自填歌词,特别是思想缜密,能出口成章,劳动之余,经常向百姓学习当地的民俗风情,组织知青开展活动,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好青年。

徐星有很好的人缘,人格魅力十足,是知青中最活跃的分子,待人真诚,有礼貌,团结同志。在封建思想浓厚的时代,女知青自然也将他作为无话不说的知己了。

赵利如、张小渊是两个非常和蔼善良的女孩,特别勤劳,收工回来,还经常帮队长和社员洗衣服、挑水……受到百姓的爱戴。

1977年,知青们陆续离开志丹,为老区建设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热情,老区也赐予了他们丰富的精神财富,在峥嵘与蹉跎相伴的那段风雨历程中,使他们长大了,也成熟了。

*徐星后来成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家,著有《无主题变奏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