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插队生活二三事-延安插队知识青年的学习、生产和生活情况

插队生活二三事-延安插队知识青年的学习、生产和生活情况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插队生活二三事张文娟1969年2月6日,我与北京市七十七中学的近百名同学,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辗转数日于2月9日,到达了延安地区志丹县永宁公社杨城大队。从1936年到1948年的红色延安讲到1969年北京知识青年到延安后的学习、生产和生活的情况。宣传了由国务院组织召开的延安插队知识青年座谈会的精神,介绍了国务院派北京插队干部参与管理知识青年的情况。

插队生活二三事-延安插队知识青年的学习、生产和生活情况

插队生活二三事

张文

1969年2月6日,我与北京市七十七中学的近百名同学,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辗转数日于2月9日,到达了延安地区志丹县永宁公社杨城大队。40年过去了,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记忆已经模糊,有些记忆却依然清晰。

难忘记忆之一:上山背柴。比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田间劳作,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上山背柴,可以说是最累最苦的活儿了。当年,乡亲们烧水、做饭、取暖的燃料就是柴火,而柴火是要到很远的山里砍伐后由人背回来的。知识青年的生活也是如此。一次,与几个男知青一起去背柴,我们系紧鞋带,带着砍柴刀和绳子。进山后,由男知青帮助将砍伐的柴火归拢在一起,用绳子捆好,背在后背上。背着柴火走在回家的山路上,最难的不是羊肠小道,而是山腰上没有开成小道的一个一个的小脚窝。既要侧着身子照顾背上的柴火,又要将双脚交替放在一个一个的脚窝里,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没有亲身经历,那种场景是难以想象的。

上山背柴的活儿在当地都是由男人来做的,知青灶也不例外,背柴大都由男知青承担,我可能也就去过一两次,却印象深刻,每每谈起,那山那柴那脚窝,总会浮现在眼前。有柴烧是当时我们生活的基本保证,我感谢为背柴付出辛苦的知青灶上所有男同学,同时我想杨城大队的乡亲们现在一定不用再去背柴了吧。

难忘记忆之二:担任杨城小学代课教师。记得我们知青灶的下面是一所小学校,小学校是个小院子,四周有几间教室,中间是操场,还有篮球架,当时看来条件还是不错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杨城大队受教育的程度还是很低的,当时的我也仅仅是个初中毕业生,按照现在的标准是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但在当时,却作为代课教师参与了杨城小学教学工作。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在同一个教室里给两个年级的学生上课,方法是,先给二年级的学生布置作业,给三年级的学生讲课;然后让三年级的学生自习,再给二年级学生上课。但是教孩子们拼写、朗读、做算术并不是我的强项,展现我“博学”的就是给孩子们讲外面的世界,讲北京,按现在的说法就是“侃”。侃我们在北京发生的故事,这些故事常常让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兴奋、好奇和向往,常常让我感到自己真的是一个“知识”青年。(www.xing528.com)

1970年,永宁公社崾子川北京知青陆家鹏、杜书元奔赴劳动现场

我1972年离开杨城去读书,1975年参加工作。在此后的岁月里我时常作为老师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在宽敞明亮的教室或会议室里,面对台下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员讲课时,我偶尔会想起坐落在洛河边上的那所小学校,那些渴求知识的眼神,那难以忘怀的教学历程。

难忘记忆之三:参加延安地区北京知识青年赴京学习汇报团。记得是1971年11月,当时的延安地委组织了一次影响很大的“延安地区北京知识青年赴京学习汇报团”。学习汇报团分三个小组:讲用组、演出组和展出组。讲用组由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组成,人员都是当时在延安知青中有影响的模范先进人物;演出组由知青中文艺爱好者组成,演出的剧目有《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传统剧目和知识青年生产、生活的节目;展出组主要是通过展板、图片等内容,介绍“北京知识青年在延安锻炼成长”。非常荣幸的是,我当时是展出组的一员,承担展览会的讲解工作。

我记得在近两个月的活动里,学习汇报团在北京的九个城区举办报告会、文艺演出和展览。每天,展出组的几名讲解员轮流对参观者进行讲解。从1936年到1948年的红色延安讲到1969年北京知识青年到延安后的学习、生产和生活的情况。宣传了由国务院组织召开的延安插队知识青年座谈会的精神,介绍了国务院派北京插队干部参与管理知识青年的情况。北京市政府给予这次活动大力配合和安排,组织知青家长参加了学习汇报团的活动,让我们感受到北京亲人的温暖。记得还有北京、陕西的很多媒体都对“延安地区北京知识青年赴京学习汇报团”的活动做了大量报道和宣传。今天看来,参加这样的活动是给了我与田间耕作、上山背柴不一样的磨炼机会,使我的学识、胆识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是我人生中不能忘却的记忆之一。

1972年2月,作为工农兵学员,我走进了山东大学,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1975年8月自山东大学毕业后来到了现在的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工作。从一名知识青年到大学生,从工程师到高级工程师,我感谢在我成长的不同时期给予我关心、支持和帮助的人。我自2007年退休以后,依旧参加一些咨询和培训工作。有时我想,如果说我的工作还算有一点成绩的话,是否与我前面提到的那些难忘的磨炼有关呢,回答是肯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