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忆知青岁月-聊天心语

回忆知青岁月-聊天心语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回忆知青岁月田锦春1969年2月9日,我们北京四十中学初六八届的学生,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满怀激情奔赴心中向往的革命圣地延安,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当时我们未满十七岁的11名同学被分配在志丹县顺宁公社白草台大队白草台小队组成了知青户,户长是师志远。白草台小队知青成员共有男生3名:师志远、管进、梅卫平;女生8名:田锦春、田玉怀、赵玲云、王秋玲、武书玲、王淑敏、祁燕珠、张淑敏。

回忆知青岁月-聊天心语

回忆知青岁月

田锦春

1969年2月9日,我们北京四十中学初六八届的学生,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满怀激情奔赴心中向往的革命圣地延安,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当时我们未满十七岁的11名同学被分配在志丹县顺宁公社白草台大队白草台小队组成了知青户,户长是师志远。

白草台小队知青成员共有男生3名:师志远、管进、梅卫平;女生8名:田锦春、田玉怀、赵玲云、王秋玲、武书玲、王淑敏、祁燕珠、张淑敏。最早离队的是病退回京的张淑敏、祁燕珠。1970年第一批招工去汉中的是王秋玲、武书玲。1970年8月第二批招工去延安钢厂的是师志远、管进、梅卫平。1972年12月26日第三批招工去延安大修厂的是田锦春、田玉怀、赵玲云,王淑敏去了总字824部队医院。

我们一群从未离开过家门的懵懂青年,怀着扎根农村干革命的伟大理想,在北京火车站辞别了送行的亲人与同窗好友,踏上了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行程。一路西行经郑州、西安到达铜川后,我们又换乘解放卡车向延安进发。

我依稀记得当时铜川通往延安的是一条黄土路,2月的黄土高原气温很低,道路两旁和山脊上还存有积雪,卡车上只有一层帆布篷,一点也不保温而且还四面透风,坐在上面又冷又颠,我们几十个人就像煤球一样被摇来晃去。我的晕车反应很严重,一路上趴在卡车的后挡板上呕吐不止,别说吃下去的东西了,吐到最后呕出的都是绿色的胃液与胆汁。负责护送我们的军代表看到了我晕车的狼狈样儿,不忍心继续让我在卡车后面受罪,特别按病号待遇照顾我,从延安到志丹的这段路程,安排我坐进了温暖舒适的驾驶室。现在回想起路上的那段经历,刻在我脑海中的除了晕车受冻的痛苦外,还有对于军代表的深深谢意。

我们知青车队缓缓地驶进了志丹县城,当地的乡亲们早已列队守候在道路两旁,在震天动地的锣鼓声中,姑娘小伙们扭着热闹的陕北大秧歌欢迎我们。而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附着一层细细的黄土,像一个个冻僵的小土猴。环顾四周,当地的乡亲们都穿着中式棉袄、缅裆棉裤,脸上涂着鲜红的胭脂,男青年全部留着锅盖头。乡亲们在好奇地打量着我们,我们也像外星人登陆地球一样,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欢迎北京知识青年到志丹县插队落户”的横幅在西北风中飘动,志丹县委在当地学校的操场上为我们举行了简短的欢迎仪式。70年代的志丹县交通极其不便,一条连接延安、定边的土路时不时就塌方断路,当地闭塞落后的经济条件、文化现象令我们感到吃惊。

初到志丹县顺宁公社,我们一行11人被早已等候多时的白草台大队支书、白草台小队队长和乡亲们赶着毛驴车接到了知青户。面对着冰冷漆黑的窑洞,睡的是土炕,点的是煤油灯,这样艰苦的生活让我们的大脑一下陷入了停摆状态。我们就像初次离巢的雏鸟,从树梢顶端的巢中重重地跌到了冷硬的地面上。现实的生活条件与我们想象的农村生活相差十万八千里,我们好像上一刻还睡在家中温暖的被窝里,瞬间就被迎面泼来的刺骨冰水惊醒。我们这一群十几岁的少年天真幼稚,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而这时大队支书与小队社员们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让我们感到了亲人般的温暖。他们抱来柴火烧好了热水,关切地问寒问暖,乡亲们热情关切的目光,支书、队长亲切的问候,让我们的心中重新燃起了战胜重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

面对充满挑战的农村插队新生活,我们首先面临的挑战就是要学会生活自理。在知青户长师志远的带领下,我们学习担水、劈柴、烧饭,学习听懂陕北方言,学习十一个人融洽相处、团结友爱。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在基本掌握了生活技能的基础上,我们开始与社员一起出工,靠挣工分养活自己。

插队第一年,我们每个人都在积极努力适应环境改变自己,大家抢着干内务活,抢着出满工,尽管思乡之情的痛苦,重体力劳动腰酸背疼的痛苦,身心疲惫的痛苦时时折磨着我们,但我们咬紧牙关,不忘信念,互相鼓励,携手前行。庄稼从种到收,我们经历了全过程,我们学会了耕地、抓粪、点籽、锄地、收割、积肥、赶车,样样农活我们都认真学、抢着干,渐渐地我们成了队里的劳动骨干,脏活、累活、离家远的活都有我们知青的劳动身影。社员们亲切地评价我们聪明,学什么像什么,干活不惜力气。

白草台小队妇女出工一天是7分,我们8名女知青不甘示弱,脏活累活抢着干,锄地时手磨得打满了水泡,背庄稼时只见庄稼不见人,人都被庄稼淹没了,点籽、耙地、积肥我们个顶个的成了劳动骨干,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们全部成为每天8分工的主要劳动力。虽然我个子矮小,但我干活时不怕苦不怕累不服输有股冲劲儿,民兵连长高兴地送我外号叫“小钢炮”。(www.xing528.com)

与社员一起出早工,最困难的是天不亮就要起床,我们年纪小觉多比较贪睡,队里外号叫“大马虎”、“二马虎”的两名社员,主动承担每天叫醒我们的任务。每天路过我们窑洞前都会喊我们出工,那饱含地道陕北腔调的“小妹子们起床了”的叫早声,至今仍清晰地回响在我的耳边。

在劳动休息的田间地头,社员们手把手地教我们锄地、收割的操作要领,给我们讲婚丧嫁娶的陕北风情。我们则给社员们讲北京的风土人情,讲防病、卫生知识,双方都在不知不觉中相互融合、相互提高。

心灵手巧的媳妇比着我们穿的衣服做出了西式衣服西式裤子,从此她们再不穿肥大难看的缅裆裤。姑娘、小伙们率先跟我们学习每天早晚洗漱卫生的好习惯。当地妇女因卫生条件不好,妇科病、大骨节病是高发区,我们用在书本上学到的医疗卫生知识,教她们注意经期、孕期卫生,让她们用科学的手段保护自己。

当地村民纯朴、聪明、心地善良。队里有个外号叫“二十一”的青年,听了县广播站喇叭里播放的音乐,他就能用口哨惟妙惟肖地吹出来,锄地时我们知青都抢着挨着他一起锄地,为的就是听他那悠扬、悦耳的口哨声。听着抑扬顿挫的口哨声,我们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劳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它成了我们的精神享受。

有件事是我终生都不会忘记的。一天我们从后庄山上收工回来,因为山北边下雨了,后庄的山沟里下来了一股洪水,一开始水不大但水很急,社员们都站在水里打捞从山上冲下来的木头、树枝等杂物。当时农村烧柴很困难,我们知道把这些浮柴捞上来晒干就可以当柴烧,所以我们也学着社员的样子跳到水里开始打捞。混浊的水刚刚没过小腿肚子,水不深但很湍急,哪知道我们正兴奋地收获劳动成果,突然洪水加大了,转眼间水已没过了我的大腿根。看着湍急的水流打着漩从我身边冲向下游,我开始发晕,身体不由自主地东倒西歪,我想抓住什么但什么都抓不到,我感到我的脚要向上浮,我竭尽全力站稳脚跟但无济于事。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师志远看到了我的危急情况,他转过身来冲向我,一把把我拉到山坡上。我吓得脸色发白魂不守舍,一屁股跌坐在地上,好险啊!要是他晚一分钟回头关照我,我就会倒在洪水里,倒在洪水里就不可能站起来,被冲走的后果真不敢想象。每年夏天发洪水时都会有人失去生命,我刚到农村初生牛犊不怕虎,因不知洪水的威力与深浅就差一点送命,我永远感激师志远在危急时刻拉住了我,可以说是救我一命。

第一年病退回京2个人,第二年第一批招工走了2个人,第二批招工走了3个人,到第三年知青户里只剩下我、田玉怀、赵玲云、王淑敏四人了。我们感到很迷茫。

这时我被借到顺宁公社帮助整理档案,当时领导我整理档案工作的是公社干部老曹。不记得是1971年还是1972年了,陕西日报社在洛川县举办“通讯员学习班”,老曹让我放下手头工作去参加学习。志丹县参加此次学习班的北京知识青年是田锦春、李炜、路家鹏。

学习班结束后,公社又调我协助驻队干部老郭到顺宁大队黄地台小队蹲点,那时我单独住在队里盛杂物的仓库里,每天和老郭在社员家吃派饭一家一天。驻队干部的任务就是贯彻、检查地,县两级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每天我们在田间地头检查工作,晚上召开社员大会,我的任务就是教社员们唱革命歌曲。那时因教唱歌我的嗓子练得很开,社员们很高兴学习唱歌,吃完饭就早早来到会场,我教会他们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纺线线》、《天上布满星》等好多首歌曲。社员们信任我、喜欢我,家里有婆媳矛盾跟我倾诉,孩子腹部有肿物跟我咨询,我用我有限的知识开导他们,劝导年轻的媳妇在老人面前要学会忍让;帮他们查医书判断孩子腹部肿物为小儿疝气,按照医书上的保守治疗法自做丁字带辅助治疗。我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帮助了他们,我很愉快,忘了独自驻队生活的孤独,忘了在各家吃派饭的艰苦。

转眼四十年过去了,许多往事已随岁月久远遗失在记忆的长河里,但四年在志丹县插队落户的生活,却在我脑海里留下深深的印记。这段艰苦的岁月,是我美好青春年华的见证。志丹县是我第二个故乡,它给予我的刻苦、坚忍、积极向上的精神已注入了我的灵魂。尽管我在人生中经历了严峻的社会变革,我始终坚持努力学习、积极向上,退休后我仍然在努力工作发挥余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